新书|李晓龙《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出版

学术   2024-10-09 08:35   江西  
作者:李晓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字数:362千字

ISBN:978-7-5228-4335-3

内容简介

盐是传统时期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对于盐业制度的重要性,以往学者们更多从国家层面进行考量,近年来学者们更重视它们在明清社会生活中的互动。食盐生产是盐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食盐生产也就成为历代王朝建立专卖所不可回避的重要制度。明清盐业的生产方式和特点决定了盐场制度极具有地方化,它又常常不单纯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这也是为何以往学者常常将盐业制度视作“盐糊涂”的研究。制度在明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而这个实践应当是各色各样的人及其活动参与其中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它的开展本身看似无序,而最终又会以有序的状态而进入历史。对盐场制度来说,它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场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序列化过程。制度的实践过程也就不只是制定-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过去人们如何生活的过程。通过本书,我们想要了解的是,过去的人们如何看待、应用乃至最终重构他们时代的制度,由此形成他们的生活世界。本书通过讨论明清广东珠江口沿海地区的盐场制度,将盐场制度放在区域史的视角下,梳理珠江口盐场的从行动者的选择出发的制度重构和盐场社会变迁的历史,以及各色各样的人及其活动图景。从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出发,重新诠释盐场制度在地方上是如何和人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去阐明背后的制度原理。在本书中,“盐场”既是制度也是社会,更是人们在因制度而产生的各种无法预料的结果中寻求好好生活的“区域”。本书把盐场制度视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围绕着制度为何重构以及如何被重构,展开对灶课、市场和秩序三个核心问题的讨论,呈现历史上珠江口盐场人群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因时因事而不断重构制度的具体做法并促成明清盐法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明清“盐场”的运作和演变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市场导向型生计”、“制生事内”等概念的阐发,进一步揭示传统中国的制度机理。

作者简介

李晓龙,广东揭阳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入选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计划,曾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盐业史、财政史和历史人类学,合著有《煮海成聚:明清灶户与滨海社会建构》、《当代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1949~2019)》,主编有《广东盐业史》等。

目录

导 论 / 1

第一章  12~14 世纪的滨海地方经营与盐场制度的确立 / 31

第一节 宋元东莞的地方乡豪与盐场盐业经营 / 32

第二节 明初“以籍定役”与地方盐场的实际运行 / 47

小 结 / 68

第二章  “盐听灶户自卖”:15 世纪盐场的余盐问题与灶户做生意 / 71

第一节 从开中法到余盐抽银 / 72

第二节 栅甲制:天顺年间的盐场制度改革 / 87

第三节 灶课折银与盐场灶户卖盐的合法化 / 111

第四节 栅甲役与灶户宗族建设 / 127

小 结 / 152

第三章  “以民田承灶户”:16 世纪的无征灶课治理与盐场生计变迁 / 157

第一节 环境变迁与市场流动:珠江口盐场衰落之滥觞 / 158

第二节 灶课追征与灶户宗族应对 / 178

第三节 “以民田承灶户”与盐场生计 / 201

小 结 / 227

第四章  “灶户”脱离盐场:17 世纪的盐场赋役加增与地方策略 / 230

第一节 晚明的灶户赋役负担与地方经济形态 / 231

第二节 地方宗族对清初迁海破坏盐场的故事建构 / 241

第三节 “盐田加增”的立与废:地方宗族与清初盐场的赋役制度重建 / 260

第四节 “盐入粮丁”与东莞县的场盐流通 / 273

小 结 / 288

第五章 “场商养灶”及其变体:18 世纪的发帑收盐与盐场秩序 / 290

第一节 生产场所成为盐场基层管理单位 / 292

第二节 清代广东发帑收盐的地方运作与灶户宗族 / 317

第三节 裁撤盐场:制度运作中的地方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 / 350

第四节 裁场后的盐场生计与聚落变迁 / 381

小 结 / 398

结 语 制生事内:作为制度过程的社会变迁 / 401

历史人类学
推送历史人类学、区域史、田野调查、民间文献研究动态,也涉猎历史学、人类学相关学科新书新刊、会议讲座等海内外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