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地名故事丨深港史志界交流盛会 《港深地名故事》入选推荐展示书目

时事   2024-12-01 14:02   中国香港  


在第25届深圳读书月的文化盛事中,一场聚焦深港历史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盛会—— “沧海桑田,双城辉映”深港史志研究成果交流暨展示会日前举行,为深港文化交流与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活动由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深圳出版集团、香港地方志中心、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主办,香港中华书局、深圳出版社、香港商报、深圳图书馆承办,汇聚深港史志界众多专家学者,共探双城历史文化宝藏。




01


同源分流 同向互补


当日活动别出心裁地分为“公众场”与“专业场”。

上午的“公众场”于深圳图书馆拉开帷幕,广东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丘洪松致辞,阐明深港同宗同源的紧密联系,近年来,两地在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成绩斐然,深港共读活动便是例证。此次成果交流暨展示会借深圳读书月东风,深入挖掘双城历史,梳理文化脉络,向世界展示充满活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人文湾区面貌。


交流会现场。记者 赵桐曲摄


活动现场,群贤毕至,嘉宾云集,100多位深港两地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及观众齐聚。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傅伟中,香港地方志中心总编辑刘智鹏、副总编辑刘蜀永,香港珠海学院萧国健教授,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牛长涛、副主任毛剑峰,深圳出版集团董事长唐汉隆、副书记邱刚,深圳文史学者木木、尹昌龙、杨宏海、胡洪侠,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等嘉宾出席活动。他们共同讲述深港双城故事,探讨融合发展前景。现场互动环节更是拉近了公众与专家学者的距离,让知识与疑问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公众场嘉宾合影。韩学明摄


深圳和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7000年前即同属“咸头岭文化”,约1700年前同属东晋时设立的宝安县,明万历元年(1573年)新安县的建立标志着两地又一段共同历史的开启,至今已经走过了451个春秋。

“新安”之名,蕴含“革故鼎新,去危为安”的寓意,这一名称无形中预示了深圳与香港两城未来发展的文化脉络,或者说是两者共同的基因。


深港史志界互赠书籍。韩学明摄


新安县的治所坐落于今天的深圳南头古城,辖境广袤,覆盖了现今深圳市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香港全境。这是深港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区,这也是如今人称新安“世界最牛县”的主因。甚至有专家指出,中国地域文化的几大显学,在敦煌学、西藏学、徽州学之外,随着深港两地的不断交融发展,或许会形成一个展现海洋意象的“新安学”——中国历史上的县域大多抵海而止,新安县属地均属沿海地区和离岛。这一特点,反映了明代中叶经略海洋的意识,海洋基因渗透到深港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山川风物,乡情撩人。深港这对同宗同源、同语同俗的“双子星”,正从“同源分流”稳步走向“同向互补”。现场40多位深港文史学者、业内人士共同探讨深港双城故事。港深地方史志编撰者共话双城往昔,交流史志研究经验,携手书写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02


沧海拾遗 史志瑰宝


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以“此‘新安’处是吾乡”为主题进行分享。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牛长涛介绍了深圳地方志研究与编修工作,重点推介嘉庆《新安县志》和《深圳市志》,指出两者是深港古代志书和现代志书中的标志性作品。牛长涛表示,深圳和香港同宗同源,共同谱写了沧海桑田、双城辉映的历史篇章,研究和记录这段历史具有非凡价值。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瑰宝,举办此次活动体现了方志文化自信。牛长涛指出,编纂地方志书、史书旨在 “存史”“资政”“育人”,深圳将与深港历史文化机构和专家学者继续创作优秀作品,传播深港历史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毛剑峰分享深圳党史编撰成果,期望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激发社会正能量的源泉。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处处长周华讲述两组史志研究的编撰过程与成果,指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独有的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海洋文化交融的特质,体现在乡镇村落中。《深圳村落概览》和《深圳通史》分别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黄瑞栋介绍《深圳市扶贫志》编撰历程,其中香港元素贯穿始终,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同胞的慷慨捐助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深圳发展的强大动力。书中那17处提及香港的点滴,皆是深港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生动写照,深刻诠释了双城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彰显深港血脉相连。

香港嘉宾围绕“数字时代的方志阅读”展开精彩对谈,刘智鹏畅谈岭南大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教学蓝图,更敏锐洞察到地方志作为浩瀚知识宝库,可为前沿科技大模型训练输送珍贵文本数据。刘蜀永则如一位读懂香港的引路人,向观众悉心推荐多部解读香港的标志性读物。萧国健教授以一句“南头城,古之屯门镇”而开启的深圳研究之旅,以及在探寻两城历史起源过程中的深刻感悟。



03


双城对谈 多元剖析


在深圳文史学者木木主持下,文化学者尹昌龙、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香港地方志中心编辑部总监孙文彬博士、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张劲围坐,开启一场精彩对谈。

对谈内容多元而深入,从寻找影响双城发展的关键“深港人”,到深港地名背后草蛇灰线般隐秘而迷人的历史渊源;从山水相依、生态相连的自然环境画卷,到深港史志研究领域的前沿话题与深度思考,不一而足。

木木感慨,数百年来深港经历同源分流到同向互补的历史变迁。尹昌龙讲述刘铸伯、凌道扬、袁庚等“深港人”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卓越贡献。王军分享了《港深地名故事》系列报道及编书心得,提及深港一河两岸,山海相连,地名故事暗藏双城的历史文化渊源,强调香港与深圳分别见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接世界的重大历史时刻。

孙文彬介绍了《香港志》的修撰情况,修志工作得到政府、社会各界支持,自然部类几卷已出版,其中梳理了深港两地自然方面的紧密联系。张劲从村落迁徙视角讲述深港双城故事,以沙井万丰村和福永塘尾村家族迁徙的复杂路径为例,揭示两地古代一体的格局。

木木还期待深港未来深化史志研究,构建具有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特区文化特色的新安学。



04


专业研讨 共绘蓝图


当日下午,深港史志研究专家学者们移师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举行成果交流会专业场研讨会。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月明、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巡视员黄玲等12位深港史志专家学者先后发言,阐述各自对深港史志研究相关领域的心得体会。


专业场研讨会。记者 赵桐曲摄


黄玲在深圳史志部门工作了36年,盛赞本次研讨会是深港史志事业交流的里程碑。她回顾深圳史志事业伴随特区发展历程,期望其在深港文化事业中发挥更大效能,期待两地合作编撰深港历史文化丛书。胡洪侠感叹港深嘉宾“公众场”讨论反映两地城市特质,“面向现实,着眼未来”。他延续香港嘉宾开启的AI时代史志研究话题,指出当前地方志语料库规模局限,应为深港合作开发AI方志应用提供机遇,并呼吁为民间方志研究人员在深港查阅文献提供便利。


牛长涛主持会议并作总结。他指出,深港地方史志研究成果交流暨展示会是深港两地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两地史志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两地史志成果同台展示,广大市民群众热情参与,充分展现了深港两地的人文盛况。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多年来两地史志界在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促进两地交流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果斐然。今后两地史志界还将更加紧密结合,继续深入挖掘双城故事,推动双城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史志力量。

会上,深港两地互赠图书。会后两地专家共同参观了深圳方志馆。



05


文化传承 见证底蕴


据悉,11月24日至12月8日期间,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二楼银树大厅与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同步展出深港史志研究成果推荐书目40种。展示深圳读书月深港史志推荐书籍包括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深圳市志》、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编纂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历史》、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香港史读本》、香港商报出版社出版的《港深地名故事》在内的共40种,让广大读者都能感受到深港两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部分香港推荐书目中的书籍可供购买。


11月24日至12月8日,深圳图书馆中心馆二楼银树大厅与联合书店·本来艺文馆同步展出深港史志研究成果推荐书目40种。记者杨琪摄



这些研究成果是阅读研究深港历史的基础史料和重要文献,为喜欢深度阅读、深度研究的市民朋友们提供了一个“文本群”。是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深港史志研究的丰富成果,更为两地在文化融合、历史传承等方面搭建了坚实平台,助力人文湾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杨琪
编辑:向明
封面:荷洁
审读:金霞

审核:佐一

监制:Oriole


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报章。关注港澳暨海峡两岸,聚焦环宇财经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