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师):人生最难的不是拥有,而是放下

文摘   2024-11-02 05:21   天津  
点击关注视频号“简言看世界”


无常,即人生中的种种变故。


佛说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当“无常”来时,苦痛就来了。


但《悲欣交集:李叔同人生感悟》一书里,李叔同却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


人生中的一切本来就不是永久的。


真正的圆满,是接受无常后的从容。




公元1880年农历9月20日,天津河东地藏庵前陆家胡同的一座大宅邸里,一名婴儿呱呱坠地。


宅邸主人李世珍为儿子取乳名成蹊,号叔同。


“成蹊”取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世珍学儒入仕,官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成为津门巨富。晚年他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


李叔同生在这样的官商世家,童年却很不快乐。


母亲是小妾,地位卑微,纵然衣食无忧,李叔同始终感觉低人一等。


他变得沉默寡言,终日与书做伴,与画为伍。


成长的不快,时事的动荡,让只有十五六岁的李叔同发出感怀:早慧的孩子,总是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悲凉和忧愁。



1898年9月,维新运动失败,年轻的李叔同终于体会到大时代的翻云覆雨,于是刻下“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


因为这枚印章,他受到牵连,只能携母亲、妻子避走上海。


上海也有李家的产业,李叔同丝毫不用为生活发愁。


他与许幻园、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结为金兰之好,号称是“天涯五友”。


后来共同成立了“上海书画公会”,一起研习书画篆刻谈论诗词文章,过得意气风发。


但烽火硝烟,没有人能在国运动荡中偏安一隅。


1905年,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事,对李叔同打击巨大:一是长子夭折,二是母亲过世。


曾在大家族的屈辱与冷漠中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李叔同只觉得“幸福时期已经没有了。”


1905年8月,李叔同登上了东渡日本的轮船。李叔同想为祖国寻找一条摆脱黑暗之路。




1911年春天,李叔同完成海外学业,回到祖国。


国衰民困,金融市场惨淡,李家的大部分财产也因此化为乌有。


李叔同结束富家子弟的生活,他思想开明,为人却端正。

一个人聪慧敏感、理想主义,会是一个才学卓绝的人,但也注定饱受思虑之苦。


那时李叔同36岁。人到中年,渐渐对浮华声色感到厌倦。


因父亲信佛,小时候李叔同就跟着家人学习诵经,他很喜欢诵经时那种空灵祥和的感受。


1918年夏天,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弘一”。


晨曦中,李叔同悄然入山,半世繁花皆在身后。


云游四方的日子里,李叔同走过许多城市,见过许多疾苦,在许多寺中静修,得到许多平静。


他想起儿时,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世间多变,人生无常。


如果能懂得惜福,珍重所拥有的、放下太执着的,心得自在,岂不是一种圆满。


这是懂得惜福后,对世间万物的怜悯。


20世纪上叶的中国,国运动荡,积贫积弱。


李叔同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号,叫做“二一老人”,取古人之“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为的是提醒自己不忘自省,不忘济世使命。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李叔同转道上海。


夏丏尊请李叔同到附近照相馆留一摄影,这张在淞沪会战炮火下拍摄的影像,后来成为弘一大师的标准像。



相片中的李叔同,镇定自若,满目慈光。


他早已摆脱了年轻时,对人生的惆怅和困惑,脸上也再无苦闷之色。


那时李叔同每到一处,往往写字近千幅。


逢人求字,一概都写:“念佛不忘救国”“ 誓舍身命”“救护国家”……


1942年10月10日,李叔同在用过一面的信纸上,写下“悲欣交集,见观经”七个字,绝笔之后,是圆满的句号。


三天后,李叔同与世长辞。


所谓圆满,其实也是“从无常中来”。

正念正心
🌈🌈正心善良、正念无邪、有情感、有洞察、有思想好文共享🌹🌹(V:A05210613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