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会永远地被人民记在心里,流芳万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发展放在了第一位,很多地方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人民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中国土地辽阔,人民众多,还是有很多的地方顾及不到,这些地方的人民依然过着艰苦的日子,为此中央的领导人们经常到处奔波,为的只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1995年,朱镕基到云南昭通视察,他视察的过程中,不停地与当地的人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
其中到访一户人家的时候,农民的四句话让他泪流满面,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地方的现状。
离开后,朱镕基一直惦记着这个地方的发展,并且在五年后为云南送上了一份大礼。
1995年,朱镕基云南视察
1995年朱镕基不远千里来到了云南视察,这次他所去的地方是云南昭通,这里是云南最为贫穷落后的地方。
他在去往昭通的路上就发现,从北京到云南,最开始是城市里的高速,慢慢地变成了国道,等接近昭通的时候成为了泥巴路。
这里没有城市的灯火通明,有的地方甚至都还没有通电,这里的大山将这里的人民困住,他们走不出大山,接触不到外面的新事物。
在这崎岖的山路上,朱镕基满眼都是对农民的心痛,他心想这里虽然土地贫瘠,还被大山围绕,但是不应该被遗忘,而是应该和外面的很多地方一样快速发展,努力致富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昭通地处云贵高原,海拔极高,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这里的农民每家每户都种着洋芋,当朱镕基冒着细雨走进当地的农民家里时,他看到的是桌上烤好的洋芋,这是昭通人民待客的方式。
他们甚至都没有像样的饭菜待客,为了迎接朱镕基的到来,农户杨长才只能将家中的洋芋烤好招待朱镕基。
火炉里的火烧得正旺,火光照在朱镕基和杨有才身上的时候是一片祥和,看见朱镕基杨有才的眼里燃起了新的希望。
陪同的人看见这一幕,眼睛都忍不住泛酸,本来是很美好的一幅画面,但是发生在这个贫穷的山村里,却让人感觉莫名的难受。
杨长才紧紧抓住朱镕基的手,像是握住了希望,在谈话中朱镕基问起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包括一日三餐。
他们从早餐到晚餐,一日三餐都是洋芋,听完他的回答朱镕基又问了最后一句:“一日三餐都吃洋芋吗?”
杨长才回答到:“都吃洋芋”
杨长才的四句话都是“吃洋芋”,这样本来就难受的朱镕基沉默了,他们连最基本改善伙食的腊肉都没有,只能把洋芋换着法的做着吃。
因为地理环境和落后的发展,这里的土地只能生长出洋芋和玉米等粮食。
然而对农民来说,玉米的产量不如洋芋好,所以他们只能将洋芋大面积地种植,玉米则成为了他们偶尔改善伙食的食物。
朱镕基抬头看了看杨长才的家,虽说算不上家徒四壁,但还是破旧的茅草屋,阴暗潮湿,然而杨长才家的这种条件,不过是这里大多数人的缩影而已。
通过和杨长才的交谈,让朱镕基流下了泪水,在离开了杨长才家之后朱镕基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情况都大同小异。
视察的第二天,朱镕基便针对云南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讲话。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云南的地方官员向朱镕基解释道,不是他们不肯努力,实在是因为这里交通不便,很多事情就没办法得到解决。
听到这里朱镕基也频频点头,在来这里的路上他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的脸上再次阴沉了起来。
如果交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云南地区的发展就是空口白话,路一天不通,这里就一天摆脱不了这种情况。
朱镕基在会议上表示会将这里的情况如实向党中央汇报,尽快解决这里的交通问题,让人们过上好日子。
五年后,他给云南带来好消息
朱镕基在返回北京的路上心事重重,他一直挂心,怎样解决云南地区的问题,他回到北京以后,马上将他的视察报告多次在会议上阐述。
他表明,云南地区最重要的便是先解决交通问题,还详细阐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如实阐述。
最终,在他不停地努力之下,党中央以及铁路部门开始规划云南地区的修路问题,并且派了很多精兵强将前往云南。
在经过一系列的勘探调查之后,在1998年内昆线的铁路终于开工,因为这个工程的艰难程度很高,一共派出了五万人修建这条铁路。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但是为了早日让这里发展起来,无数的人前赴后继。
不得不说,交通真的影响了昭通地区的发展,在铁路修好以后,这里的煤炭资源也得到了发掘,更是通过这条铁路运往了外地。
但是对于朱镕基来说,昭通的这一点改变他是不满足的,想要彻底改变这里人民的生活状况,还得从地理环境上入手。
他在云南的视察中发现,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劣势也是优势,因为海拔高可以发展风力发电,于是西电东送的项目就出来了。
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云贵川人民的生活,让他们不再因为地理环境而走不出大山。
也是他这个观念的提出,让云贵川的人民知道,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并不只是缺点,风力发电是地理环境带来的优势。
说起西电东送项目的来源,起因是广东省提出了新建一千万千瓦机组的要求,都知道广东属于沿海城市,他们需要大量的煤炭和石油来支撑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样的要求,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项目,这么大的工程肯定需要再三地斟酌和考虑。
这个时候,朱镕基想到了云贵川的风力资源,云贵川不缺风力,但是经济却不发达,广东经济发展得好,但是他们缺风力水力资源。
如果能够借助云贵的风力资源来发展广东的经济,那么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好事,国家也不用再投资广东修建机组,还可省下一大笔的投资。
于是,朱镕基再经过再三的考虑下提出了西电东送的项目,这个项目一旦促成就可以带动这几个地方的发展,这样一来就可以同时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西电东送项目,是时隔五年之后,朱镕基给云贵地区带来的一份大礼,他从云南回去之后,确实是做到了,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还带来了西电东送的好消息。
用心扶贫,他是人民的公仆
朱镕基在当上总理之后,更是把扶贫放到了首要位置,2001年,在中央展开了一次扶贫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中,朱镕基对之前的扶贫工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同时又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他说要努力做好农村扶贫工作,更是让广大官员多到农村去看一看人民的主要需求,避免很多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更要避免有的地方,没有得到扶贫和发展。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情况的出现,也表明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和理念标准,扶贫工作要跟得上整个社会的发展。
著名作家臧克家说过一句话:“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朱镕基就是后者,他总是能够走进人民群众中发现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
他的一生坚定地践行着人民的公仆几个字,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关心着人民的生活,始终心系人民。
他懂得人间疾苦,南征北战,曾经花了七十多天跑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区市,根据各个地方的需求给予不同的发展建议和帮助。
他为了人民,真的是不顾一切,面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困境,他深入一线,看到了很多国企存在的方式和困难。
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中,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并且还说如果做不到他就下台,这样的魄力真的是让人敬佩。
他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他在当选总统的时候说出的宣言,为了人民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他真的做到了。
他在位期间,为人民办了许多的实事,好事,在退休以后他也没有闲着,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
他的这本书在出版之后大卖特卖,如果是一般人在得到这些稿费后,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利用这些钱安稳地度过余生。
但他是朱镕基,将这本书所得的稿费全部捐赠,用来扶贫那些读不上书的贫困学子,他甚至用稿费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助学基金会,专门用来资助贫困学子。
他一生扶贫,一生为民,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着自己所说过的话。
他多次对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要用好每一分钱为贫困山区的老百姓做实事,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也确实按照他说的去做了,他们会依照捐赠人的意愿和基金会的章程去办好每一件事。
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因为家庭的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又重返校园,很多家庭因为他们的帮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镕基虽然穿着朴素,但是他总能给人民带来惊喜,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就是这样的他曾经也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关于他的成长故事,我想大概是他后来不顾一切的原因。
从孤儿到国务院总理
很多人都不知道,后来大力扶贫的朱镕基也吃过很多的苦,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他没有兄弟姐妹,父母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朱镕基没有见过他的父亲,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对于母亲也是印象非常的模糊,在他七岁的时候母亲染上了肺病,很快就去世了,他没怎么感受过来自父母的爱,在他入党的时候他说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从今以后党就是他的母亲。
在母亲死后,朱镕基就成了一个孤儿,从小跟在伯父身边长大的他学习成绩优异,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好孩子。
在他的努力下,考上了长沙最好的私立学校,他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是内外兼修,成为一个老师学生都喜欢的好学生。
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在朱镕基上学的那个时代,由于教育条件有限,很少有人能够考上清华大学,但是朱镕基他做到了。
在上了大学以后,他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一步步走上了人民公仆的这条道路。
后来的朱镕基,长期从事经济相关的工作,具有卓越的经济工作驾驭能力。
朱镕基过往的这些经历,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从小是孤儿,也经历过生活的窘迫,所以他奋力扶贫,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为他曾经从事过经济方面的工作,所以在他当上总理之后,才能对危难之中的国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最后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在职期间,为人民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在他离职以后一样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他退休后所写的书中,有着很多关于经济、社会管理和领导风格等思想。
朱镕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离开人民群众就一事无成”,所以他走进了群众中,和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在一起。
他面对困难和问题从来都不回避,他敢说敢做,还为人民办实事,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有如今的西电东送,因为有了他现在云贵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他被人们称为布衣总理,他总是穿着最朴素的衣服做着最牢靠的事情,他将会被人民永远地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