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文摘   2025-01-12 21:00   福建  

1958年,河南南阳县的县委书记,突然被通知到郑州,给毛主席当面汇报工作进展。

县委书记接到通知后激动得不得了,能见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啊。

为了能在主席面前好好表现一番,接下来几天,县委书记都在不眠不休地写书面汇报,方方面面,棱棱角角都记录在案。

汇报那天,他抬着一大摞文件,来到了郑州的政府部门。

一见面,毛主席就主动跟他握手,和蔼地询问他南阳政府的工作情况。

县委书记兴奋极了,心想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于是便按照起草的文件,滔滔不绝地汇报起来。


等他讲完以后,毛主席仍旧沉默无言,只是平静地盯着那一大堆文件……

突然,主席看向县委书记问道:“南阳可是个好地方啊,人杰地灵。正所谓南阳诸葛庐,据说当年诸葛亮就隐居于此,你知道诸葛亮是哪里人吗?”

这一问,直接把县委书记问蒙了,他怎么也想不到主席会问这个,一时语塞,只得呆呆地站在原地。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毛主席提问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

南阳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宛,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在豫鄂陕交汇一带。

先秦时期,周王朝为了预防楚国的攻击,划分了二十多个诸侯国,建造了一条南部防线,当时被叫做“汉阳诸姬”。

而这条南部防线的重心就集中在南阳盆地,也正是得益于这条防线的功劳,才使得楚国之后长达百年内,一直都易守难攻,盘旋于此。

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为了进一步扩大权势,不择手段地争夺此城。


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在此地发动起义,带兵反抗王莽朝廷的压迫,成功建立了后汉社稷。

据民间传闻所说,当时跟着刘秀一起打江山的二十八个勇士,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阻止解放军沿着南方直上进击,特地在南阳建立了“绥靖区”,让王凌云带兵镇守在此。

白崇禧还专门从黄维兵团调了三个军的兵力,计划朝着信阳,南阳方向打通运输路线,为此布局休整了将近一个月,但是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1948年4月,共产党野战队与地方民兵集中火力,相互配合攻击南阳,成功将各个据点内的敌军完全孤立。

眼看解放军就要打进来了,王凌云立马慌了神,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翻城而逃。

主心骨不在了,城内的国民党军队成了一盘散沙,解放军抓住机会,猛火攻城,一举拿下了南阳,至此南阳彻底被解放。

当天晚上,毛主席收到了战报喜讯,十分激动,拿着那张电报,在屋里走来走去,脸上一直挂着笑意。


突然他精神抖擞地拿起笔,在书桌上挥毫笔墨一顿,写下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新闻评论。

文中对于南阳解放他是这样说的:“南阳的解放使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域,不仅是树木,还变成了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还更加枝叶繁茂了!”

又细数了自解放战争以来,他对南阳的战略布局,多次向南阳战事指挥所发送电报,可见毛泽东对南阳这片土地的重视与厚爱。

1958年8月,毛主席在河南巡察时,提出想要去南阳转一转。


可惜天公不作美,那几天暴雨不断,导致河水猛涨淹没了许多路段,大家都反对他现在去南阳巡查。

但毛主席执意道:“古人云‘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既然路不通,我可以骑驴去嘛。”

于是大手一挥,让司机开车奔往南阳方向。

到了才发现路已经被洪水淹得几尺深,连车都过不去,于是只好打道回府,放弃了巡察南阳的打算。

南阳可以不去,但是当地的民生民情,对毛主席来说是一定得了解的。

于是在郑州,11月的会议上,毛泽东点名让南阳的县委书记前来汇报工作。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当县委书记魏兆铭得知毛主席让他去郑州汇报工作的时候,激动万分,一想到要在主席面前汇报工作时又兴奋又紧张。

为了能够在主席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他当天晚上就开始挑灯夜读,连着几天都在搜集汇总相关的资料,整理出了一大堆文件。

1958年11月11日,魏兆铭怀揣着激昂的心情,昂首挺胸地走进了省委会议室。

等人都到齐了,毛主席便起身,带着和蔼的微笑,和他们一个个地握手,大家都很开心,会议也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正式拉开序幕。


大家轮流上前向主席汇报工作,等到了魏兆铭的时候,他自信地走到主席的面前,照本宣科地讲着自己提前准备好的资料。

毛主席则在一边静静地听着他的汇报,眼神时不时地瞟向那堆资料。

等魏兆铭汇报完以后,毛主席先是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抬头看着魏兆铭说道:“南阳,在古代又叫做宛,是个英杰辈出的地方啊。古诗有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卧耕于哪里,你知道吗?”


襄阳南阳之争,从古至今都争论不休,对于诸葛亮少年时期隐居躬耕在何地,襄阳南阳双方一直都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湖北襄阳人千百年前的先辈,就在隆中山下建立了气势威武的古隆中。

古隆中又在襄阳的枣阳县,据历史记载,在古代枣阳县是南阳的直辖地,隆中对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所以襄阳后人认为诸葛亮躬耕的实际地点是在枣阳。

南阳人却不这么认为,南阳在三国时期就是东汉的兴起之源,被称为“南都”,“帝乡”。

加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写下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的卧龙岗也因此得名,这就足以证明南阳就是诸葛亮隐居的不二之地。

两方就这么拉拉扯扯了上千年,直到清代,当地的父母官顾嘉蘅到南阳卧龙岗游玩时,在武侯祠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话一出,两地的人也停止了打嘴仗,大家觉得为了这种小事吵来吵去,实在有损丞相的风采,反倒显得几分小家子气了。


但也有些人不吃这一套,觉得顾嘉蘅讲来讲去,根本没讲到点子上,完全就是在糊弄人嘛。

因为顾嘉蘅虽然是南阳的地方官,但却是襄阳人。

所以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处境下,没有明确的倾向才是上上之选,毕竟哪边都不好得罪。

毛主席一向热衷于研读历史,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钦佩不已,而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加上襄阳南阳之争历史悠久,也不怪得主席会提出这个问题。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千百年后的今天作为南阳县委书记的魏兆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他要回答的人还是毛主席。

魏兆铭一个头两个大,他根本没想到主席会问这个问题,自己更没有熟读史书的习惯,哪里知道这个,只得低着头尴尬地看着自己那一大堆汇报文件。


第二个问题

毛泽东看到魏兆铭羞愧得不敢抬头,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了。

只是朝他笑了笑,紧接着说出了第二个问题:“你知道‘二十八宿中走南阳’是什么意思吗?”

古时候的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转动变迁的规律,规划出了二十八个星区。

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提及,经过文学的改造,二十八星区在人们的眼中渐渐变得神秘莫测。

也因此被道教收入了道法的仙人体系中,他们认为二十八星宿就是守卫四灵神兽的仙将。


而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又是在云台二十八将的助力下,才成功统一天下,振兴汉室江山的。

这二十八员大将个个都战功赫赫,能力超群。

当年,刘秀跋山涉水来到南阳寻找帮手时,恰好遇到了二十八大将,在他们的帮助下才顺利起兵讨伐王莽。

还留下了“二十八宿走南阳”的佳音。

所以在刘秀去世以后,老百姓们都说云台二十八将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专门为解救苍生而下凡的仙人。


这个说法越传越广,后来传到了汉明帝刘庄的耳朵里,于是就命令洛阳南宫云台阁的人画了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并命名为云台二十八大将。

在追思跟随父亲刘秀大打江山的功臣时,就把这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摆放在南宫云台祭拜,“云台廿八宿”也由此得名。

云台二十八大将,以元侯邓禹为首,吴汉,贾复等人紧随其后,在南阳一带广为流传,特别是一些信奉道教的人家,更是妇孺皆知。

但魏兆铭既不是南阳本地人,对道教也一无所知。

这第二个问题显然也答不上来,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地说:“主席,这个我实在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

眼看魏兆铭接二连三地答不上话,毛主席也没有生气,面色和蔼地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既然你对历史知道得不多,那南阳县的民生民情总该知道吧!现在南阳县的老百姓们每人一个月要用几两香油嘞?”

这话锋直转得太快,魏兆铭直接傻眼了。

也意识到了,自己太过于注重表面功夫,而忽略了对南阳的研究调查。

他马上站了起来,弯下腰惭愧地说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时刻刻谨记一切为了人民,做到一切依靠人民。


以民为天是党组织永远不变的政治纲领,但是作为一个地方官,我不仅对南阳的历史渊源一无所知,也不了解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实在是过于失职。”

说完紧张地看着毛主席,毛泽东则招了招手示意他坐下,魏兆铭这才松了一口气。

毛主席接着说:“你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同志很辛苦,毕竟你们是直接和百姓打交道的。但是最好最重要的政策要通过你们去落实,最紧最大的任务要通过你们去完成。

所以一定要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例如农村食堂每人每天吃多少粮?多少油?

老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吃得好吗?

人命关天,吃饭第一嘛!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生活。”

说完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主席的话,字字句句,无不透露着对人民的爱护与关怀,让大家尤为动容。


这场谈话的深意

魏兆铭更是羞愧得满脸通红,悄悄地往后面退了退。

毛泽东见状,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我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只是希望你以后要多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老百姓群体中,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嘛!”

魏兆铭感动得眼泛泪花,一直不停地点头说道:“我一定会牢牢记住主席您的教诲,用实际行动去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看着他,欣慰地笑了笑。


其实毛泽东召开这场会议,并不仅仅是为了强调关心群众生活问题,更是以和魏兆铭的谈话为先例,点醒在场的所有干部人员。

一是学会熟读史书,因为史鉴不仅让人明理,还能提升自己的知识。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头脑灵活,丰富的史学能开阔个人眼界,打开格局见识。

二是在汇报工作的时候,不要只做表面功夫,要深入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解决问题,贯彻落实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


自此以后,魏兆铭在工作中一直谨记着毛主席的教导,一方面开始认真研读地方史籍,了解南阳的历史,一方面走入群众,尽可能地挨家挨户地去调查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南阳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大家也对魏兆铭的工作能力竖起了大拇指。

魏兆铭对此总是感激地说道:“多亏了主席的指点,我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老祖宗
好家庭,敬祖承德;好家风,润泽后世。 家风,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也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家风好,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家风差,子孙不肖,危害无穷。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风,虽然至今已过千年,但如今依旧适用,家中长辈必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