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城马椅子”也许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个发源于青城山脚下,由清光绪年间传承至今的民间竹艺不仅品牌响亮,还在2020年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作为“青城马椅子”第四代传承人的马娇荣获了2024年成都市“百姓学习之星”称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马娇,看她是如何通过建工坊、进校园,不断展示、教授竹艺手工,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青城山镇芒城社区的马家林盘。尽管当天户外温度只有8度,但在占地近5亩的青城马椅子非遗工坊体验基地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穿着工装、戴着手套的马娇正和社员们一边搭起木火取暖,一边忙着各自手里的活儿。篝火映照着的是一张年轻却专注的脸庞,“我手上拿这个工具叫挖锉,我现在就是在给竹椅的加固圈挖包口,这事换我爸来做可能二十分钟就能做好,但我手脚要慢一些,需要花上一个小时。但只要能做好,慢一点我是不怕的。”
提到做椅子那些事,马娇的话明显多了起来。这个90后的传承人从7岁便开始接触马椅子制作。她说,也许和竹艺的那份缘就是在那些给爷爷和爸爸“打下手”的岁月中建立起来的。“一开始是看,后来就帮着爷爷和爸爸做一些准备工序,再后来就正式开始学习竹椅制作技艺,还会跟着爸爸一起上山为乡亲们定做竹椅。”
2016年,马娇成立都江堰市马椅子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但在当时,大多村民根本不会编织竹椅。马娇便四处寻访还在坚持做竹椅的老师傅,但她发现还在坚持做竹椅的老师傅越来越少,他们对于加入合作社的兴趣也不大。“为了说服师傅们加入合作社,我就上门去讲政策、讲营销理念、提供培训嘛,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不愁自己椅子的售卖问题。”被马娇的坚持所感动,有师傅加入了合作社,愿意传授技艺,而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当地村民也有十多个。
20岁那年,马娇正式成为“青城马椅子”第四代传承人。而这个新身份,却让马娇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与责任。“作为传统竹椅制作技艺‘青城马椅子’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印记,也因为制作技艺的高超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珍贵也就意味着会面临失传风险。”
2021年,历经三年时间,先后投入资金约200万元,非遗马椅子教学体验基地在马家林盘正式建设完毕。
走进基地独属于马娇的那间工坊,记者看到,桌子、架子上陈列着大大小小各式竹艺作品,袖珍的竹椅、精美的竹摆件、花色不一的竹篮……每一件都是马娇的宝贝。“我下午要去市内一家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准备给孩子们挑选一些平面竹编的作品展示,教会他们挑一压一的手法。”一边为下午的公益课程挑选教具,马娇一边向记者介绍起基地的情况。
这个掩映在林盘中的基地占地5000多平方米,以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为主,集竹艺博物馆、非遗工坊、研学工坊为一体。
“平时基地主要接待一些小型的研学团队,和一些非遗体验活动。”马娇说,这两年,她以基地作为载体,不断开展马椅子非遗技艺教学,不仅带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还通过开展亲子研学、非遗体验等丰富的活动,搭建起非遗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打造非遗文化精品活动,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共享非遗文化盛宴。“作为非遗传承人、作为百姓学习之星,我觉得我的任务是一方面要做好非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还得不断创新形式,广泛发动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这样才能实现社区教育的常态化、精品化。”
采访中,马娇告诉记者,她计划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开发更多特色产品与服务,有力促进农、文、旅的融合发展,辐射周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探索、创新‘青城马椅子’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尽展经典力量,让社区居民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主管 | 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 |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刘 洪
执行 | 杨文韬
责编 | 曾 莉
编委 | 杨兴龙
编辑 | 周鸿雁
记者 | 刘 晓 贾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