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新城”蓝图擘画,乡村振兴气象万千。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村民腰包越来越鼓……都江堰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三年来,都江堰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三项重点工作。乘着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政策的东风,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方式,逐渐形成现代园区引领、地标产业集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态势,以产业振兴徐徐铺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十月下旬,一个阳光和煦的上午,记者走进位于都江堰市石羊镇竹瓦社区的青山药谷稻芎轮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一个多月前种下的川芎,幼苗已有一尺多高,一行行、一垄垄整齐排列,放眼望去,核心区200余亩川芎一片青葱。“水稻收了种植川芎,一直有个茬口短的时间短板,今年,我们通过引进技术实施温室育苗,育好的川芎苗可直接移栽到田间,给种植户留出了充裕的时间。”石羊镇农业畜牧业服务站负责人杨晓梅介绍。记者看到,新投入使用的川芎育苗科研中心,采用滴灌技术,恒温保湿,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2020年,四川修治堂药业种植有限公司落户石羊镇,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实施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公司投入1500余万元修建了加工仓储中心,集川芎加工干燥、细切晾晒、分拣包装、苓种储藏于一体。“现在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实现了机械化,无人机施肥、打药、运送幼苗,我们还可以在小程序上查看土壤的湿度、温度和虫情。”该公司副总经理游兴波表示。
记者看到,目前园区已实现了道路提升、景观化打造、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样式。百草园展陈了以川芎为主的中医药文化长廊,育苗中心内有现代科技化的育苗设施、外部打造乡土化建筑外立面。而与园区建设配套的林盘院落提升一期工程已完成,民居外墙实施改造,道路优化植物景观,增设了村民活动场所,呈现“巷+院”的特色景观。村民胡丽笑着说:“园区建起来了,有产业科技,也有田园生活。”
产业园是培育产业链、提升农业经济运行效能的重要载体。“我们提出把企业‘装’进园区,把园区‘配’到产业链上,把产业链拉开形成链条,链条一合形成集群。”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都江堰市主动融入四川省“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和成都市“3+22+N”园区产业体系,以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做实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精制茶叶五大基础型产业,做优休闲农业、数字农业、冷链仓储、精深加工四大赋能型产业,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设施装备先进、加工能力突出、产业深度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
地标产业集聚塑品牌
在一个产业园区引领下,一方百姓得到了繁荣发展,而一种全新的模式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位于都江堰市天马镇的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种植+科技+营销”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年总产值达到2.15亿元,该园区已累计带动6600余名农民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2万元。
在园区天赐猕源公司内,猕猴桃自动分拣线正在作业,随着机器的运转,猕猴桃按照个头、重量大小陆续从流水线上滑落,经过装箱打包后,这些猕猴桃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公司董事长晏志强说:“今年猕猴桃的订单不仅有国内的,还出口到了东盟等国。”
今年7月18日,成都市优质特色农产品(香港)推介暨产销对接座谈会在都江堰举行,来自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港商代表们实地了解都江堰猕猴桃的产业种植情况,促进“川货供港”。8月15日至19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国家茶展暨美食博览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都江堰猕猴桃亮相,并作为川内唯一一家果品类企业进行专项推介。
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2020年,都江堰猕猴桃入围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2023年,天赐猕源被纳入首批100个“天府粮仓”培育品牌名单,基于这两大优势,所以促成了此次都江堰猕猴桃出港。
都江堰市猕猴桃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是成都最大的红阳猕猴桃集中栽培区。近年来,按照大园区小业主模式,园区建成集猕猴桃种植与出口、农业观光旅游、现代循环农业经济、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猕猴桃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景观化,成为成都地区唯一新增国家级出口猕猴桃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先后对生产基地进行了海关备案和包装厂备案,去年又新增了290亩的海关备案基地,达到了东盟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去年5月,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地理标志区域品牌都江堰猕猴桃的品牌强度为826,品牌价值达39.16亿元。“都江堰猕猴桃”作为成都市唯一“两部委双认证”地标产品,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目前,都江堰市五大地理标志产品川芎、厚朴、方竹笋、猕猴桃、茶叶均已形成产业集聚态势,塑品牌,提质效,五大地标产品均作为“都江堰风物”向外部推介,成为都江堰一张响亮的特色旅游名片。
增产提质建好“天府粮仓”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自2021年以来,都江堰市累计腾退低效果木2.5万亩,居成都市第一;恢复耕地13486亩,建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
腾退的土地由谁来种、谁来管、谁受益?石羊镇探索路径,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答卷。石羊镇水月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农业公司,集体流转土地,统一种植、包装、销售。近两年,以水月社区命名的“水之月”大米以价格适中,品质优良而畅销成都周边市区,集体经济组织年增收30余万元。石羊镇集祥社区因地制宜引进农业企业,在腾退的1200多亩河滩沙地上,套种了玉米大豆,种出了萝卜、红薯等。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增收。村民苏建文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家腾退了3亩低效果木地,复耕后每亩地可领到3000元的补贴,每亩地流转费800元,再加上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打工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一年总收入能达到2万余元。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举措。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对耕地有效覆盖率达80%以上,有效补齐了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天马镇金陵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仅实行规模化耕种,而且形成了美丽的大田景观。地势开阔平坦,道路沟渠通达,夏季连片的秧田间,吸引成群的白鹭前来觅食。
“下一步,全市将持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持续加劲加力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为努力绘就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图景贡献都江堰力量。”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彬表示。
主管 | 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 |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刘 洪
执行 | 杨文韬
责编 | 徐伟伟
编委 | 云朝清
编辑 | 陈 诚
记者 | 缪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