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文脉·学术研讨 | 湖社与天津中国画传承发展深度对话

文摘   2025-01-11 10:36   天津  

欢迎关注·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

“津派文脉 饮湖成蹊—湖社与天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

网讯 2024年12月27日下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津派文脉 饮湖成蹊—湖社与天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展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学术研究会现场

作为展览的组成部分,“津派文脉 饮湖成蹊—湖社与天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究会于开幕式当天同步举行。本次研究会由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主持,李乘、贾博昊、何延喆、王振德、 陈冬至、喻建十、卢永琇、赵德昌(按发言先后顺序排序)等多位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及青年教师,围绕“湖社画会与天津美术学院的渊源关系”“中国画教学体系的传承创新”等议题,立足展览呈现的130余件精美作品与珍贵文献,从学术角度深入解析了天津美术学院在中国画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中的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何延喆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在研究会上深入阐述了湖社的历史渊源及其与天津美术教育的密切关系。他指出,湖社的创立可追溯至1924年,有史料显示湖社的渊源可能更早,从金北楼为弟子刘子久刻制的印章上就已出现“湖社”字样。其名源自创始人金北楼的号“藕湖”,也寓意“五湖四海”,体现了团结广大画家的宗旨。

何教授详细梳理了湖社核心成员的发展脉络,特别提到了刘子久、陈少梅、惠孝同等十位代表性画家。在阐述湖社与天津美术发展的关系时,何教授指出了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其一是1949年由李智超主持的最后一次湖社活动,标志着湖社活动的转折。其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画院体系的建立,他特别强调,由于北京、上海、江苏、苏州等国画院的选人制度,使得大批优秀画家汇聚天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群体,这在全国画院发展史上是极其特殊的现象。在探讨湖社与天津美术学院的渊源时,何教授着重分析了李智超、张其翼等重要画家的贡献。他指出这些艺术家不仅传承了湖社的艺术传统,更推动了天津美术教育的发展。最后,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何教授引用金北楼的观点指出,中国画的衰败并非源于过分强调传统,而是对传统发扬得不够充分。他认为,通过完整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结合现代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中国画的真正发展。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王振德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就津派文化发展及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发表了深入见解。他指出,天津得益于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包容性,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艺术氛围,为湖社等传统画派的发展提供了沃土。王教授特别强调了金北楼创立的湖社在短短六七年间培养出众多杰出画家的成就。金北楼的教学方法特点在于既“精研古法”又“博采新知”,使得其学生各具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传统在孙家潭等画家的推动下,在天津美院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天津美院的国画教学体系成立于50年代,以传统功底为基础,同时注重吸收新知。这种教学理念使得许多优秀画家如何家英、杨沛璋等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王教授认为,当前的展览很好地体现了津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了天津美院在坚持传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成功实践。他呼吁在当代艺术发展中,要继续坚持以中国画传统技法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陈冬至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陈冬至作为湖社艺术传承的亲历者,讲述了在天津美院早期发展阶段,李鹤筹、孙其峰、王颂馀、萧朗等湖社第一批成员担任主要教学工作。这些艺术大师在当时“以素描为基础”的教学思潮下,坚守中国画传统。谈到具体教学情况,陈教授表示,当时的教学形式多样,理论与实践并重。像蒋兆和等名家授课时,往往采用现场示范的方式,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创作示范,让学生能直观感受艺术创作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王颂馀教授除正常授课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讲授古文与画论,体现了完整的艺术教育理念。“这些老师不仅在专业上倾囊相授,更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陈教授动情地讲述了老师们帮助贫困学生的往事。他表示,正是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天津美院培养了多位杰出人才。

最后,陈教授指出,湖社作为民间艺术组织能够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源于其成员怀有振兴民族文化的理想抱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湖社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 卢永琇

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卢永琇就湖社与天津美术发展的历史渊源及未来展望发表了独到见解。她指出,展览不仅系统展现了湖社的艺术传承,更重要的是呈现出天津美院教师群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新。“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语言和表达方式,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脉络在展览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谈及湖社选择天津发展的历史背景,卢永琇表示,20世纪20-30年代的天津是一个高度开放包容的艺术之城。得益于经济发展和交通优势,天津吸引了众多艺术家汇聚于此。她举例说明,当时有许多外地艺术家正是被天津开放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而来津发展。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为湖社在天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针对未来发展,卢永琇建议加强天津美院与地方文化艺术机构的互动合作。她认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突破机构壁垒,开展更多跨界合作,将有助于推动天津美术事业的整体发展。“我们应该强强联合,共同努力,让天津的艺术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 李乘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李乘在发言中分享了其对展览的独特见解。在探讨湖社与天津的渊源关系时,李乘将其置于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她指出,在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当时的艺术界出现了多种思潮,包括康有为反对文人画、陈独秀倡导美术改革、徐悲鸿提出改良论等不同主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湖社的建立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追求—在守护传统的同时,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发展。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 贾博昊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贾博昊从西方美术史研究者的视角对本次展览进行探讨。他指出,在近代中国美术界普遍推崇西方绘画的背景下,以金城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坚持发掘传统文脉,尤其注重对宋画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他强调,虽然湖社以传承宋画传统为宗旨,但展出的诸多作品都展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赵德昌

研究会的尾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赵德昌回顾了其与天津美院的渊源,并就艺术收藏与学院传统的关系发表了深入见解。他表示,这场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经验,更为其构建了系统的艺术认知体系。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李旭飞

此次学术研究会主持人李旭飞在会上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使命。本次展览旨在梳理和展现湖社画会与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天津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呈现天美中国画教育体系一系列的教学成果。此次展出的大量文献和130余件作品,不仅记录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流转,更承载了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古为徒,更要与古为新。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而让我们共同创造中国画艺术更辉煌的未来。最后,李旭飞馆长对出席本次学术研究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 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 ——

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原名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是以天津书画家艺术家为主体的书画艺术界知名人士,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自愿参加,并经依法登记,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的群众性社会团体。

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自 1998 年成立之日起,始终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己任,以振兴天津书画艺术为宗旨,以推新人新作为目的。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汇集了天津文化艺术界各方面的精英。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参政议政,广献良策,为繁荣天津美术事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了有益的工作。

该会下设书画艺术馆及多专业机构,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大写意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工笔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花鸟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山水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人物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水彩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油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书法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民主党派书画院联谊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青年书画分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画学术分会均为研究会领导下的非独立法人单位,研究会现有会员1000余人。
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

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

技术支持:

天津金带福路文化传播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