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

旅行   2024-12-25 16:05   浙江  

千年古韵,佛光普照

在古城西安的南端,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这座塔不仅是西安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佛教文化的见证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街道广场东路3号,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内。它的建造源于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宏愿。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今印度)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亲自主持修建了大雁塔。这座塔不仅是为了存放这些珍贵的佛教遗物,更是寄托了玄奘法师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传承佛教文化的宏愿。


玄奘法师,唐朝时期的传奇人物,他西行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从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和佛舍利。

为了妥善保存这些佛教遗物,他向唐朝朝廷提出了建塔的申请,并在朝廷的资助下,大雁塔得以建成。

初建时,大雁塔仅有五层,设计灵感源自印度佛塔,塔身呈西域式样,砖面土心,看起来十分质朴。


然而,大雁塔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次改建和修缮,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七层塔身。

唐高宗认为大雁塔的建筑风格与当时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不协调,于是进行了第一次改建,将大雁塔加高到九层,使其更加雄伟壮丽。

武则天时期,大雁塔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建,武则天为了打破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到十层。这次改建不仅改变了大雁塔的高度,还使其建筑风格更加华丽,成为当时长安城的一大景观。


而,由于战乱和年久失修,大雁塔又多次遭到损毁。五代后唐长兴时期,大雁塔被恢复到七层,这次恢复可能是为了保持大雁塔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使其更加符合古代佛教建筑的审美要求。

明万历三十二年,在原先大雁塔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使大雁塔更加坚固耐用,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特色。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其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伟与壮丽。它是一座建于方形砖砌塔基之上的七层四方形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底边长45.5-48.5米,高4.2米;塔含塔基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采用砖仿木结构,塔身呈方形锥体,整体造型庄重典雅。每层逐渐收分,形成稳固的锥形结构。塔身的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展现了唐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塔刹高4.87米,整体结构稳固。每层塔室均有开间,第一层和第二层每面均有10根隐柱,第三层和第四层每面有8根隐柱,第五层至第七层每面有6根隐柱。

大雁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印建筑艺术特色。


一层:碑刻、古塔常识与古塔照片展、唐代诗人书法作品

大雁塔的一层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这里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与分类等知识。


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大雁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在中国佛塔中的地位。这一层还陈列着唐代诗人的书法作品。


二层:鎏金造像像

大雁塔的第二层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这是明初的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佛像庄严肃穆,金光闪闪,吸引了无数游客和信众前来瞻仰礼拜。


三层:神秘的贝叶经

大雁塔的第三层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

据说,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十位,其珍贵神秘可见一斑。这两片贝叶经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古代梵文的重要资料。此外,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的才华与风采,也为游客们提供了欣赏古代书法艺术的机会。

四层:珍贵的佛舍利

大雁塔的第四层保存有珍贵的佛舍利,这是由印度玄藏寺主持五千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这一层的设计能让游客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珍贵的佛舍利,见舍利如见佛祖。


五层:唐砖

由高质量的黏土烧制而成,具有质地坚硬、耐磨损的特点,厚重密实,制作工艺讲究。是修缮时换下来的,
还有换下来的风铎。在古建筑的屋檐下,风铎随风摇摆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增添一份宁静和雅致。还能驱赶鸟雀。
六层:强震仪

记录地震的仪器。

七层:藻井与古城四方四景

大雁塔的七层是最高处,刻有藻井。站在七层向四周远眺,古城西安的四方四景尽收眼底。这一层的视野开阔,让游客们能够尽情领略到古城西安的壮丽风光和悠久历史。


大雁塔见证了大唐的繁华,承载着玄奘的坚毅情怀,是了解唐朝历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值得一游。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西安|丽山园
●西安|华清宫
●西安|古城墙
●西安|鼓楼钟楼
●西安|回民街
一起去看世界
奔赴山海
即刻出发

打开知识面
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