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大昭寺不仅是藏族人民信仰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千年古寺的传奇故事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始建于公元64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这座寺庙的修建与文成公主入藏有着不解之缘。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特在拉萨的红山上修建了大昭寺。
然而,关于大昭寺的建造初衷,还存在另一种说法,即大昭寺是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无论哪种说法,都不可否认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大昭寺的建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由于当地缺乏石材,建筑师们采用了山羊驮土的方式修建地基和部分墙体,这也成为了大昭寺建造过程中的一段佳话。
因此,大昭寺的藏语意为“羊土神变寺”。
历经元、明、清历朝的修缮和扩建,大昭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成为西藏现存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之一。
多元文化的完美融合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汉、尼泊尔、印度的多种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主体建筑采用藏式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显得庄重而神秘;配殿和佛堂则采用了汉式风格,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显得华丽而典雅。
整个建筑群中还混合使用了木结构、石结构和砖结构等不同材料,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大昭寺的大殿高达四层,其独特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寺庙的雕刻工艺精湛,细节之处体现了匠人们的卓越技艺。
用色丰富多彩,外墙主要使用白色装饰,重要建筑部分则采用红色,象征高贵典雅。门窗边框为黑色,并挑出二重檐、三重檐,用棕色、蓝色等绘制云纹与花卉,视觉效果极佳。
大昭寺的布局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
大昭寺内,有二十多个殿堂,游客主要在这些殿堂以及寺内的庭院、走廊、转经道等区域进行参观礼拜。
景点详细信息:参观指南与实用攻略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西街,是拉萨老城区中心的著名景点。
寺庙的开放时间为每天08:30-18:30(18:30停止入园),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前来参观。大昭寺的门票价格为85元/人,部分特殊人群可享受优待政策,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
进入大昭寺后,可以沿着中轴线参观主殿、配殿和佛堂等区域。在主殿释迦牟尼佛殿,供奉着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这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
佛像金光闪闪,庄严神圣,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膜拜。周围的壁画和雕塑讲述了佛教的故事和历史,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与信仰的完美结合。
除了主殿外,大昭寺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如松赞干布殿,供奉着松赞干布及其王妃的塑像,展示了这位伟大君主的历史功绩和家族荣耀。殿内壁画精美绝伦,描绘了吐蕃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
大昭寺的壁画长廊也是一大亮点,壁画题材广泛,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其中《文成公主进藏图》生动地描绘了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险阻到达拉萨的过程,反映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融合。
在参观过程中,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大昭寺内珍藏的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其中著名的是“唐卡”,一种用金丝银线绣成的佛像画,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大昭寺内还有许多佛教经典和文物,如《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藏传佛教经典集等。
你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每一次双手合一的祈祷里都有你
磕长头,又称为等身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在进行宗教朝拜时的一种虔诚仪式。信徒在磕头时,会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表示对佛祖的敬仰和臣服。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在磕头的过程中,信徒还会口中不断念咒,心中不断想念着佛,以实现信仰、祈福避灾。
从各地前来的藏民会千里迢迢到大昭寺朝圣,通过磕长头这一最至诚的礼佛方式来表达对佛祖的敬仰和祈福。
大昭寺是信众的朝圣地,是一座古老寺庙,是充满活力和特色的文化场所。每年,大昭寺都会举行许多重大活动,酥油灯节为期7天,期间会点起万盏酥油灯为佛像祈福,并纪念文成公主进藏。
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时空和朝圣者的痕迹。
大昭寺还办有精品文物展厅、丹萨替遗珍展厅(丹萨替风格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等展厅。这些展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昭寺的历史和文化。
大昭寺周围还有独特的转经道文化。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
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可以跟随藏民一起转经,感受那份虔诚与安宁。
抬头是天空,低头是信仰。信仰的力量与文化的魅力
等你到了大昭寺,你会看到,很多人向往的不是风景,而是虔诚的信仰。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来大昭寺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