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布达拉宫(二)
旅行
2025-01-06 16:19
浙江
布达拉”这个名字来源于梵语“Potalaka”,意为“佛教圣地”,又译作“普陀”或“普陀罗”,原指观音南海所居之岛。在藏族人的心中,布达拉宫就如同观音菩萨的普陀山一样令人景仰膜拜,因此被称为“第二普陀”,意为“佛教圣地”。松赞干布作为吐蕃的赞普,为了庆祝与唐王朝的联姻,选择在红山上建造宫殿。布达拉宫的壁画是其建筑艺术成就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大小殿堂、门厅、回廊和墙面上。据统计,仅司西平措大殿二楼画廊就有壁画698幅,整个布达拉宫壁画面积超过二千五百多平方米。这些壁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技法精细,色泽明艳,堪称藏传佛教绘画中的经典之作。西大殿画廊的壁画数量众多,总面积达到200余平方米,是研究十七世纪前后西藏宗教、民俗文化等宝贵资料。技艺高超,而且色彩鲜艳,保存状况良好,是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瑰宝。长卷壁画,东壁有修建壁画,游泳好手。西壁,门唐派画家。西大殿:又叫司西平措,在红宫四层中央。融合了藏、汉、印三种文化元素,展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内部空间宽敞,廊道交错,光线透过狭小的窗户洒落,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莲花生造像:莲花生大师是公元8世纪的印度佛学大师,被誉为莲花生八种不同的化身。他为西藏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石,对藏传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西藏的宗教文化中,莲花生大师的造像具有重要的地位。莲花生造像通常呈现为威严而慈悲的形象。在布达拉宫的莲花生造像中,大师左手持图巴楚和嘎巴拉碗,右手握金刚杵,展现出其威严与力量。宗喀巴大师: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生于1357年青海湟中,强调戒律与修行次第,1409年在拉萨创立甘丹寺及祈愿大法会,标志着格鲁派形成。布达拉宫藏有其泥塑像,是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灵塔殿:是历代大师的灵塔安放之地。这些灵塔由黄金制成,宝石镶嵌,熠熠生辉,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崇高信仰和精湛工艺。其中,五世和十三世的灵塔最为奢华,是布达拉宫中的瑰宝。 冲绕拉康观音本生殿:红宫西大殿北侧。殿内供奉纯金释迦牟尼像及一世至五世塑像,经书架上藏有典籍千余部,涵盖宗教、文化等多领域。其中,西藏首部刻板《丹珠尔》经尤为珍贵,是研究藏传佛教的重要资料。红宫的外墙为红色,建筑风格庄重而神秘。其内部的灵塔殿和佛殿金碧辉煌,供奉着无数的佛像和法器,彰显了宫殿的宗教地位。白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下部,是历代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寝宫、会客厅、书房等。龙王潭:位于布达拉宫后,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建筑。园内有一面积较大的潭水,四周林木茂盛,潭中孤岛建有楼阁。相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迎请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故得名龙王潭。唐卡: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卷轴画,也是布达拉宫装饰彩绘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达拉宫内的唐卡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既有宗教题材的唐卡,也有历史、文化、民俗等题材的唐卡。这些唐卡作品不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而且构图严谨、技法精湛,是藏族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一千三百年前,布达拉宫初现雏形,巍峨矗立于雪域高原,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藏传佛教的辉煌与传承,成为不朽的历史丰碑。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