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内行审内行,审得最在行。设计副院长牵头的「小猫捉鱼」小团队,专治项目审计最难啃的硬骨头——「隐蔽工程造假」。
在施工一线,他们以对正义的坚守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打击隐蔽工程造假的每一次行动中,都能精准出击,让舞弊行经无处遁形,被誉为「黑猫警长」。今天,我们有幸请到这位设计院长,他将手把手教我们隐蔽工程审计中的「高招」,大家可别错过做「黑猫警长」关门弟子的好机会。
隐蔽工程结算审计
中的「小秘密」
建设项目隐蔽工程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被覆盖、掩盖,工程项目完工后无法从表面上看到的工序和分部分项工程。如建筑物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中的钢筋工程、预埋工程等等。
隐蔽工程因点多、面广、布局复杂、难以还原等特点,是结算审计中的难点且风险很大。尤其是内部审计一旦决定开挖隐蔽工程核实时,便是一场对赌,审计如果判断有误,业主则要承担还原费用。
怎样做到精准审计避免「对赌」?我们小团队的体会是:在对隐蔽工程审计时, 审计人员需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有的放矢」也要「面面俱到」,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保持职业谨慎的永不信任。他们提炼了隐蔽工程的6个惯用做法,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案例一:「障眼法」
01
问题疑点
某新建工业厂房项目,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项目是公司重点项目,因此审核人员准备采用全面审计法。在开展工程数量审计前,团队先进行了宏观指标分析,发现结算钢筋含量指标远高于预算钢筋含量指标。以上疑点引起审计人员注意。
02
假设求证
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怀疑钢筋工程数量存在造假问题。
随后审计人员利用BIM技术巧建模型,进行一系列求证:
一是对比分析钢筋模型的准确性;
二是分析设计变更引起的含量变化与此增量是否吻合;
三是研究模型的各项设置,包括工程设置、图层设置、颜色设置等。
经过自建模型对比分析,发现同一软件、同一版图纸,自建模型和报审模型的设置和图形基本完全一致,报审模型导出的钢筋数量却大于自建模型,且差异较大。
审计人员始终找不到差异的原因,难道是审计人员判断错误了吗?
在审计人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问下,发现了施工单位的「小秘密」。
原来报审模型中设置了大量透明色度的钢筋,这种透明色度的钢筋线与我们自建模型的差异在于无色,审核时不易识别出来,但却可以重复计量!
通过这一障眼法,报审模型的钢筋数量竟超出图纸数量15%!
03
经验总结
审计人员不要轻易相信「眼见为实」,要学会「巧建模型」,用自己的「尺子」重新丈量,识破「障眼法」。
案例二:「偷梁换柱」
01
问题疑点
某新建办公楼项目,装修定位为高档装修。一次偶然,驻现场审计人员乘坐电梯时无意敲击电梯间的墙面,发觉声音很实,「不对啊,印象中墙面不是干挂石材吗?」审计人员心中暗暗疑惑。
02
假设求证
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怀疑工程存在以次充好问题。
于是审计人员回去马上查阅资料并实地检查,发现在结算资料为干挂石材墙面砖,而施工单位却采用水泥砂浆粘贴石材,仅此一项工程,单价竟然相差70元/㎡。
进一步现场查勘,又陆续发现卫生间洁具降低标准、窗帘由电动窗帘改成手动等各种以次充好的问题。随即审计人员按「就低原则」审减与现场不符部分约200余万元。
03
经验总结
审计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做有心人」,明察秋毫,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端倪。
案例三:「偷工减料」
01
问题疑点
某新建写字楼项目,施工内容包含精装修。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结算书中,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地下室天棚抹灰项的工作内容为:
(1)板底5~10mm厚DP-LR砂浆抹平;
(2)刮2mm厚耐水腻子;
(3)刷涂料。
这项工作本身没有什么异常,但是施工人员会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吗?
02
假设求证
审计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判断,一般施工中天棚砂浆容易开裂和脱落,在天棚平整度没有大偏差的情况下,一般不再进行砂浆找平,直接刮腻子,施工人员可能会省略不必要的工艺。
于是审计人员开始小心求证,审计人员随机抽取数十个点位,对顶棚进行开仓取样,发现施工单位确实未对顶棚进行抹灰。
根据《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第8.2.1条的相关规定,即工程计量时,若发现招标工程量清单中出现缺项、工程量偏差,或因工程变更引起工程量的增减,应按承包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未施工项应该作为减项在结算金额中扣除。
随即审计人员扣除实际未做的清单报价,核减天棚抹灰工程费用约200万元。
03
经验总结
审计人员要经常「开仓验货」对隐蔽工程进行核实,对于非必要工程,施工单位很可能会简化工作,这就是审减的突破口。
案例四:「瞒天过海」
01
问题疑点
某新建办公楼厂房综合体项目,桩基工程采用预制管桩,项目设计标准与该地区同类项目相同。桩基等隐蔽工程是施工人员经常做手脚的内容,审计人员跑到周边同类工程去考察,发现同类工程这个工程量大致1000多万元就能干下来,而本项目施工单位桩基工程结算申报金额竟高达3000万元。
02
假设求证
审计人员初步对比同地区同类工程桩基指标,怀疑桩基工程存在虚量。
于是开始复核桩验收记录、桩采购清单、财务付款、物资收货台账、施工日志、监理日志,但资料都显示该桩基工程造价3000万元。
审计人员不甘心又查询了管桩预制场的出场台账,依然没发现任何问题,资料严丝合缝。
该工程已完工并且投入使用,无法再做超声波检测了。
难道应该就此止步吗?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
审计人员思考,既然管桩需要预制,那必然会由预制点运送至施工点,查运送管桩的车辆记录!
根据运送管桩的货车发票、运输趟数及运量,审计人员核算管桩工程量,发现货车总运量远远达不到施工单位结算申报工程量。
施工单位终于无法自圆其说,露出了破绽,自以为所有资料都保持统一就可以瞒天过海,最终还是现了原形。
随即审计人员核减施工单位申报的多余管桩工程量对应金额,节约了成本。
03
经验总结
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触类旁通」、「量入为出」思维,找出事物间的关联性,即便造假企业有瞒天过海的本事,也能找出破绽。
案例五:「画蛇添足」
01
问题疑点
某新建超高层写字楼项目,由于该写字楼抗震等级较高,主体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
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结算书中包含型钢混凝土结构钢骨架防火涂料工程费。
审计人员根据技术规范和经验判断,结构混凝土就可以起到防火保护作用,那还需要再涂防火涂料吗?
02
假设求证
审计人员查阅了有关资料,根据《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90)第2.0.4条,型钢混凝土结构型钢骨架无涂刷防火涂料的硬性要求。
型钢位于结构混凝土内部,混凝土可以起到防火保护作用,该建筑防火等级不需要再额外对型钢骨架涂刷防火涂料。
审计人员小心求证,先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影像资料,施工单位以工作疏漏为由拒绝提供相应工作的影像资料。
施工单位以为不提供资料审核人员就没办法了,但是我们的审计人员锲而不舍,又通过多方求证,在其他分项工程(如支模、浇筑混凝土)的影像资料中终于证实型钢构件确实并未涂刷防火漆。
随即审计人员扣除实际未做的清单报价,核减钢骨架防火涂料工程费用。
03
经验总结
审计人员要将各类技术规范作为镜子,遇到疑问「锲而不舍」。
案例六:「内外勾结」
01
问题疑点
某房屋建设项目,该项目业主方进行了设计变更,业主单位签发了大量返工签证,签证内容显示整改返工面积超过原有面积一半以上,且签字日期多为节假日。同时返工时间段与监理日志中的其后工作开展时间相冲突。以上引起审计人员关注,并对签证真实性提出质疑。
02
假设求证
审计人员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如此大规模的返工极为不经济,且对项目整体施工进度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属于异常现象。
那么,我们的线索及印证的证据哪里去寻?
我们想到在国家全面推行「营改增」后,建筑行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增值税发票与其收入直接相关!
于是审计人员以此为切入点小心求证,要求施工单位提供采购原设计使用材料及返工材料的增值税发票,最后发现施工单位实际采购材料只有上报量的四分之一,存在串通伪造签证的嫌疑。
随即审计人员扣除实际未做的清单报价,核减了天棚返工工程费用。
03
经验总结
审计人员要坚信「事出反常必有妖」,签证可能造假,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是犯罪,施工单位不敢贸然以身试法。
上述案例的主要审核依据为:《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竣工结算资料、BIM模型、现场核查取样结果、影像资料、相关证明材料、材料采购的增值税票、相关技术标准等。
部分经典留言
01
谭丽丽
对于工程项目审计,内审人员不要轻易相信图纸上的「眼见为实」,要学会「巧建模型」,用自己的「尺子」重新丈量,识破「障眼法」。
有时设计图纸本身就造假,但工程项目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严格说来很难经得起实地丈量,它只是一个大致合理的近似值。当我们拿起丈量这把尺子的时候,实际是告诉障眼者: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02
周立云
工程项目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促进企业降本减费创造直接价值的捷径。一方面要重视结算、竣工决算审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在建工程过程跟踪审计,否则隐蔽工程等到工程完工后就很难审计了。
内部审计的优势就是熟悉本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也具备连续性审计的条件。一定要做好工程项目的持续跟踪,把问题和隐患制止在苗头。
03
徐秀燕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为审核人员必须要有责任心,要用专业的知识,多样的手段,数据的分析,对工程成本进行监管。
要解决过程造假的关键是做好过程监管,发挥监理责职,反映事实真相!
总编 | 周美蓉
责任编辑 | 曹赵飞
技术总监 | 谢慧
审核官 | 张兰
编辑 | 葵葵
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如您希望朋友快乐,
请他/她关注并加入我们!
转载|投稿|联系我们
8149113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