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名句: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出处:《人民日报》
适用主题:追逐理想、勇敢开拓、奉献担当
【一】
【近日,福建理工大学旁的一家名叫“浙江锅盔”的小摊因学生们的暖心行动而走红网络。事情的起因是该校学生高颖偶然得知摊主胡先生的妻子病重,家庭负担沉重,但胡先生依然坚持“加量不加价”,对学生们慷慨大方。高颖将此事记录下来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响应。】
锅盔叔叔走红网络,最是真情动人心
红辣椒评论
双向互动,展现良性关系。锅盔叔叔面对老伴一个月一万多的医疗费用,压力自然很大。尽管如此,他也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初心,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加量不加价”是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带来心灵的温暖与身体的饱足,是对消费者的关心与让利,更是作为商家对自己产品本身的信任。“突然爆火”是在锅盔叔叔的这份真情感染之下,众多网友以实际行动回报叔叔的这份真诚,想要帮助他渡过眼前难关,更是一种善良、乐于助人的体现。在风雨交加的黑夜,也有顾客撑着雨伞,排着长队等候,越是恶劣的环境,带给人的温暖更是深刻。锅盔叔叔和他的顾客们,以真诚打动人心,彼此之间,带来精神与物质上的各自满足,这也恰恰展现出商人与顾客之间的良性关系。
投机取巧,应是万人唾弃。有网友爆料,锅盔叔叔没有开收款提示音,在购买过程中发现有人恶意蹭锅盔。不看付款页面,不开收款提示音,这是叔叔对顾客的信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许多事,但是值得人信任的人或事并不是很多,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信任,守护、维持好这份信任。借着人多、场面混乱而逃单,这样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法律的底线,违背了道德的准则,更是对锅盔叔叔真情的辜负。这是为众人所不耻、唾弃的事情,更是伤害了网友与锅盔叔叔之间的情绪连接。面对这样的行为,我们自身应该自觉维护好良好的交易关系,及时制止他人的恶劣行为。有网友甚至自费网购蓝牙收款提示音响给锅盔叔叔,两者对比,更加凸显出恶劣行径的不堪,形成了冷暖色的对比。锅盔与提示音响价格虽然不高,但正是如此微薄的物品,相互之间的换位思考,为对方考虑,才更加突显出人间的大爱。
人间冷暖,正是真情动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真情,锅盔叔叔用真情打动了网友,纷纷为锅盔叔叔点赞,更有许多网友想办法用实际行动帮助锅盔叔叔老伴。双方之间真情的流露,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是极其珍贵的,更是因为这一件事情让各地网友在情绪上达到了统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会成为这一代人最独特的记忆,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在人与人的交流之中,我们都应该要保持内心的那一份真诚,少一些勾心斗角,互相之间多一些谦让,只有良性的社会关系才能构建起更加和谐的社会,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环境。
大学生排队百米买锅盔:一场“爱心接力棒”的传递
红辣椒评论
六元一份的锅盔,不需要很多钱,却需要很多爱心。在胡先生面临困境时,学生们没有选择冷漠和逃避,而是用自己的小小善意,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帮助胡先生渡过难关。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让人深感温暖和踏实。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群大学生们正在用行动践行这句话。
回顾历史,知识分子有情怀、有担当,而今天的大学生依然毫不逊色。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刻内涵,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锅盔摊主在面对学生们的帮助时,始终保持着谦逊和感恩的态度。他坚持“加量不加价”,不愿意给学生们增加负担,甚至婉拒了学生们捐款的提议,呼吁人们理性消费。这种朴实无华、真诚待人的品质,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此外,这场爱心接力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地党委政府迅速作出响应,走访慰问、提供帮扶;隔壁商家主动提供椅子给排队的顾客;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支持,有人提出代购、送饮料等实际行动。
这些爱心元素共同构成了接力棒,它起源于一个人振聋发聩的善意文字,穿过大学生的百米长队,克服了地域的局限,通过网络传到了千万人手中。一个人的善意看似微不足道,但当无数善意汇集,爱心的接力赛就永不会结束。
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情:锅盔叔叔呼吁理性消费!理性排队
尔东简谈
善意从来不是单向的施与受,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情。大学生们在帮助锅盔叔叔的同时,也收获了成长与反思。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00后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或许年轻,但他们的善良与责任感在这件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保罗曾经说过: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善良的人,种下地善良的种子,那么总会在命运的回旋中得到生活的馈赠。
生活中的艰辛并不会轻易被抹去,但在这一场场互相奔赴的温情中,善意让人们感受到即使身处困境,依然有爱可以依靠,有希望可以追寻。
经过媒体的发酵,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而锅盔叔叔的摊位迎来了升级,村镇为他的摊位免费加装了夜灯与防尘罩,还有热心的抖音博主为其摊位画上了温馨的漫画。
当爱心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份善意不仅帮助了锅盔叔叔一家,也在福州的大街小巷中播下了感动的种子。
当下,叔叔的生意虽然火爆,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等之后有空余时间,我会回馈社会,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更有需要的人。”
他的这番话不仅仅是一句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信条。善意的传递,从不该有终点,而是通过一次次互相奔赴,温暖更多人的心。
生活或许会破破烂烂,但总有人愿意去缝缝补补。在这条路上,善意永远不会止步,也不会孤单。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情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关怀。
我们也祝愿锅盔叔叔的老伴儿早日康复,这条用善意铺就的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二】
【前段时间,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珍藏的冰箱贴。有从世界各地旅游带回的冰箱贴,拍照并标注国家:“冰箱贴是我走遍世界的足迹”;也有展示各地博物馆的文创冰箱贴,按朝代顺序排列贴好,俨然一场方寸间的历史“策展”;还有人称热门冰箱贴太难买,一“贴”难求、“卖断货”、“抢不到”……】
冰箱贴,“硬控”年轻人的“结绳记事”?
人民日报评论
曾经不起眼的“小商品”冰箱贴,为何成为“硬控”年轻人的新型“结绳记事”?
以冰箱贴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是各地景区或博物馆依托自身独特文化符号、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表达和产品开发的重要载体。去旅行、去参观,囿于一时、一地、一人的体验,总有许多情愫想带回,有不少感悟要铭刻。这个时候,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冰箱贴,就能轻松载回“诗与远方”,在家中一隅,静静收纳四时景绪、雕刻山水足迹。如赠与亲友或互相交换,还有机会触发一次记忆重燃,共享一段旅途故事。
比拼颜值、工艺的冰箱贴背后,是文化与创意融合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的天宫藻井解构冰箱贴,被称为北京最难买的冰箱贴之一,其灵感来源于馆藏文物“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按照藻井真实结构分五层绘制设计,五层分开或堆叠摆放,两种形态、各具魅力。开合之间,蕴藏古典建筑的精巧智慧。哈尔滨“冰城四季冰箱贴”用四季串联中央大街、东北虎、圣•索菲亚大教堂、冰雪大世界等文化符号,引入AR技术,游客使用手机对着冰箱贴扫一扫,便能看见摩天轮旋转、冰雕闪烁。动静之间,描摹城市风光的温情瞬间。传统文化的时代转译,地域特色的科技呈现,让文化内涵在充满创意的设计中,诠释“旅行的意义”。
连接文化内涵和消费市场的要义之一,是让文创产品贴合生活、激发需求。文创冰箱贴装点家居环境,是其最基本的审美功能;旅游归来用冰箱贴做“伴手礼”,传递情谊间实现社交功能。为了俘获追求更高性价比的年轻消费群体,文创冰箱贴的功能也越发突破想象力。中部镂空、设计创意图案,冰箱贴就成为一个即拿即用、方便归位的开瓶器;能充电、会发光,冰箱贴还能“兼职”小夜灯;做成小巧花瓶样式,注水后便可插上一两束花枝静静生养……兼具审美、社交和使用价值,小小冰箱贴正以超乎其外表的多元功能,轻松“拿捏”年轻人的钱包和心房。
也要看到,置身市场、直面消费者的文创产品,总要面临不进则退的风险。比如,网友热议“越来越多的新冰箱已经吸不住冰箱贴了”。面对改用钢化玻璃面板的新款冰箱,身为“搭子”的冰箱贴何去何从?伴随企业涌入,产品同质化、IP盗用等问题又该如何规避?“爆款”产品并不能高枕无忧,仍需紧跟时代、守住底线。既不能辜负文化沃土的慷慨,也不能罔顾消费者的盛情,平衡“守正”与“创新”,始终是文化创意的重要课题。
几厘米见方的文创冰箱贴,是记忆的磁石、故事的琥珀、风景的定格,也是历史的微缩、文化的凝练、创意的流淌。也许对我们中的大多数来说,恣意地远行、自由地奔走并非生活常态,庆幸的是个体的记忆隽永、市场的创造涌流,总有像冰箱贴一样的美好物件,能盛满岁月佳酿、静待回忆酩酊。
这正是:方寸之间,无言已绘千番景;岁月流转,此间常驻万般春。
一眼万年!这届年轻人的冰箱贴比冰箱都“贵”了……
青年报
“博物馆冰箱贴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并非偶然,这其实是年轻人解读、记录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就像是一种语言的密码。”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看来,文物冰箱贴本身小巧精致,饱含历史和文化,在方寸间寄托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又可以解读为从传统走向未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现象。
陈庆军表示,设计文创时不仅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更要面向未来,如何合理地注入当今的时尚、科技,甚至是未来的想象,进行形象、符号、场景的再设计。“我们能发现,各大博物馆‘出圈’的冰箱贴,并不是简单的形式挪用,会加入镂空、夜光等设计,还融合了很多创新元素,做成开瓶器、小花瓶,雁鱼铜灯冰箱贴也可成为小夜灯。”
陈庆军感慨,一个小小的冰箱贴,比拼颜值、工艺和创意的背后,能以小见大,从中看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民族、地域特色,也寄托了情感、记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将博物馆冰箱贴带回家,是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最大敬意。”
冰箱贴,怎么就成了“断货王”?
北京日报 2024年10月23日 22:59 北京
让文物活起来,把文化带回家。放眼望去,不独星空藻井冰箱贴,还有许多文创产品也是“断货常客”。从国博凤冠冰箱贴,到“马踏飞燕”创意玩偶,再到三星堆大立人,令人眼花缭乱。火爆场面,折射出公众持续井喷的文化热情。尤其是年轻一代,文化水平、艺术修养更高,对历史文化了解越深,对传统宝藏也就越热爱。
面对上述消费态势,文博场所打开脑洞、放下身段,通过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让历史文物以鲜活姿态走进大众生活,自然成为文化传播的新亮点。事实也证明,供需“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让文博文创产业开辟出一条新赛道。据统计,全国多地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迈过亿元门槛,“为了一款冰箱贴打卡一座城”正成为文旅消费新热潮。
相关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大众消费将呈现基础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型的趋势。不难预测,未来国人的文化需求不仅会更加旺盛,而且将体现出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对文博机构来说,特色各不相同,无异于坐拥一座独特的富矿。立足脚下的土地,充分挖掘文物内涵,方能最大限度将流量转化为IP的知名度认可度,为博物馆价值传播打开更大空间。在这方面,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全国文化中心,兼有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更应大展身手、走在前列,以更多优质文创产品擦亮城市人文底色。
冰箱贴“卷出花”,为什么冰箱贴是最受欢迎的文创?
风景文创
新型“社交货币”冰箱贴怎么做才能“出圈”?
文创IP的兴盛和发展带动了冰箱贴的百花齐放,从材质到工艺,再到功能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它已不再只是“情感储存”,而是上升到了“功能衍生”。
1.承载文化与故事
每一个文创冰箱贴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时光胶囊。当我们在旅行中购买一个当地特色的文创冰箱贴时,它就承载了我们在那个特定地点的回忆。
无论是古老城市的历史韵味、海滨小镇的浪漫风情,还是自然风光的壮丽之美,冰箱贴都能在我们回到家后,瞬间将我们带回到那段美好的旅程中。
2.趣味互动,“情绪价值”拉满
景区文创冰箱贴在材质上的高度内卷,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材质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其实对一个景区/品牌来说,冰箱贴是一个帮助消费者看见自己、看见身边、看见本土的文化的载体。
创意设计的冰箱贴自带想象空间的载体,又让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创造个性化的叙事,品牌结合用户自身的内容创作也让消费者的情绪输出更加具体化。
3.强调地标符号IP,增强地标属性
首先,文创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经济现象。近距离的接触,更能与景区文化产生共鸣。当下,冰箱贴已然成了游客打卡一座城市的象征。
冰箱贴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可以为游客提供一段回忆,满足潜在的心理成就。冰箱贴作为一种文旅纪念品,收集者每收集到一个冰箱贴,就像完成了一次打卡。
冰箱贴在文创周边产品上发力爆红,代表的是一种文创经济和传统文化的突围。然而,文创要长红,不是一时的噱头,更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持之以恒的创新和品质,注重文化转化和创意设计,破解同质化问题,这样才是不“退潮”的内核和基石。
严惩“人贩子”,愿“天下无拐”
人民日报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今天,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进行重审一审宣判,对被告人余华英判处死刑。这个手上沾满罪恶的“人贩子”,终于受到正义的审判。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备受社会关注。从1993年起,她伙同他人流窜多地,拐卖儿童,犯罪情节特别严重。法庭披露的“卖的第一个孩子是亲生儿子”“利用年幼女儿作为犯罪工具”等犯罪事实,充分暴露其冷酷无情与不择手段。此前重审,将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的数量从11人增至17人,确保人不漏罪、罪不漏证,体现了法治的审慎。只有让每一个犯罪事实都暴露在阳光下,让每一笔罪恶都不被放过,才能还受害者一个公道,让道德底线得到捍卫、公平正义得以伸张。
遭烫水浇头,被殴打虐待;被拐26年才回到家中,父母早已抑郁而终;有的孩子至今不知去向……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受害者的经历,诉说着拐卖儿童犯罪给当事人及家庭带来的伤害。人贩子拐走一个孩子,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导致一个家庭支离破碎,带来身体精神的双重创伤、亲子失散的无尽痛苦、成长路上的无数风险,并衍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将儿童作为“商品”,泯灭人性,丧尽天良,严重冲击社会良知与法律红线,必须重拳打击。
我国始终对拐卖儿童犯罪保持零容忍态度。多年来,从明确立案侦查或受理案件后,不受追诉期限限制,到规定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行为一律追究刑责,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打击犯罪提供法治依据。执法机关以打击犯罪的雷霆手段,推动“打拐”取得扎实成效,2023年全国拐卖案件数较2019年下降66.6%。
随着高压态势的震慑,拐卖儿童新发案件大幅下降,但实现“天下无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要警惕网络拐骗等犯罪新动向,打防结合,源头治理。另一方面,要驰而不息加强打击,更好利用先进技术,强化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形成群防群治格局,让更多被拐儿童获救,帮助更多失散家庭。
从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之子被拐案,到孙卓被拐案,再到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相关案件一次次引发关注,彰显了公众对不法行为的憎恶,对“天下无拐”的期待。正义不会缺席,司法判决惩恶扬善,真正形成震慑,让相关案件成为普及法律、完善法律的契机,不断推动形成全民反拐的浓厚氛围,将儿童安全防护网织牢织密。
重拳打拐,全民反拐,方能天下无拐。愿所有走失的孩子都能顺利回家、向阳生长,也愿每个家庭都能团聚一堂、尽享天伦。
余华英案重审:清算“余罪”和死刑一样重要
澎湃新闻
10月11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一审开庭,这也是余华英第二次在这里接受审判。早在去年9月,人民法院就一审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之所以发回重审,因为二审中发现余华英可能还有“余罪”。二审法院认为,原判决遗漏了余华英其他拐卖儿童的犯罪事实,为查清全部犯罪事实而予以重审。据报道,原判遗漏的犯罪事实是指除原判认定的11名儿童,余华英还涉嫌拐卖其他6名儿童。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而余华英堪称“死有余辜”,一个死刑事实上难以抵赎其所有罪孽。就当下而言,需要彻底查清其拐卖罪行,确保没有“余罪”,确保案件成为铁案,确保被其伤害的家庭都得到法律之下的公道。从这个角度说,死刑不是终点和唯一的目的,真相和死刑同等重要,警示和惩罚不可或缺。
余华英的拐卖案有相当的代表性,此类拐卖案件因为年代久远,证据湮没,当事人死亡,“买家”消失等客观原因,或者就是人贩子谎称“不记得”、故意抵赖,查清事实、锁定证据的难度大、困难多。这恰恰是考验中国司法的公正性、人民性的试金石,要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披沙沥金、排摸线索、细致核实,用一条条铁的证据将拐卖者钉在耻辱柱上,乃至锁进死刑执行室。
人贩子拐卖儿童,罪恶滔天,使被害家庭陷入无尽的苦难当中,让失去孩子的父母陷入精神绝望,让被拐的孩子陷入一生的苦难,让最最亲密的亲人成了陌路人。被余华英拐走孩子的母亲罗兴珍,在孩子被拐的原地摆摊整整27年,苦苦守住那份绝望里的希望;1995年,年仅5岁的杨妞花被余华英从贵州拐卖到河北邯郸,直到2021年通过网络视频寻亲才找到了故乡,也是她的勇敢控诉让余华英的罪行东窗事发。
罪恶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是,之前囿于种种原因,余华英曾多次逃过法律的彻底清算:2000年,余华英曾因涉嫌拐卖儿童被抓,但在被刑事拘留两个月后被释放;2004年,她在云南再次作案时被抓,但她和丈夫均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以假身份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本案一审时,法院认定其拐卖11名儿童;在发回重审后,经过更细致的调查取证,其罪行已经上升为拐卖17名儿童。
从11名被拐儿童到17名,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的变化,这背后是多个家庭的长年的苦难,也是他们在法律之下得到公道的希望,这背后是司法对真相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每一个具体的“人”负责,而不是用一个囫囵的死刑来概括余华英那一项项具体的拐卖罪行。
对余华英案重审而言,真相调查的过程正义和死刑的结果正义一样重要,让人贩子的每一项罪行都得到彻底清算。无数关心此案的人,也是想通过对此案的全面调查、严肃惩罚,树立“天下无拐”的司法政策标杆。
《凤凰:她的传奇》
穿越千年,她们以行动定义女性力量
四位中国古代女性的传奇大戏,一场跨越千年的女性对话——首部女性视角剧情式纪录片《凤凰:她的传奇》于10月15日登录优酷。
节目聚焦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同切面:事业、爱情、友情、亲情、家国;以四名古代奇女子——汉代解忧公主、唐代武则天、宋代李清照、清代沈寿——作为主角,讲述她们命运的决定性瞬间,观照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过出了超出同时代人的人生、掌握自己的命运。
纪录片整合相关史料记述(包括正史传记、墓志铭、日记书信等),解析当时女性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礼法等时代境遇,展现她们为突破性别困境所做出的抉择和努力。本片采用Docudrama的拍摄方式,邀请中生代实力演员陶昕然、温峥嵘、斓曦、曹斐然参与表演,并且创新性地采用第二人称旁白,尝试进行一场现代和古代的深度对谈。
她们(当代实力派女演员)是探路者,而她们(历史名人女人)是突围者;现代女性焦虑的每一个问题,历史中的“她们”都曾给出过回答,并为现代女性提供生活和进阶的某种样本参考。
宋代·李清照:一个经典女词人的“污名”接受史
贫困、家暴、荡妇羞辱这些惯常的女性困境,竟然都与一个高雅光鲜的名字相关——李清照。
李清照,唯一进入中国经典文学史的女词人,生活在两宋交际之时。北宋灭亡后,李清照的丈夫也死了,她只能带着一批珍贵的金石文物独自流亡,躲避战火。三年后,在李清照奄奄一息的生命里,军官张汝舟出现在了,他为她请医问药、嘘寒问暖,李清照病愈后,张汝舟向李清照提亲了。全国知名才女李清照因为改嫁遭到了强烈的舆论谴责:一辈子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她可真是个不正经的女人。
二婚后,李清照并没有迎来平静的日子,原来,张汝舟求娶她的目的是图她的金石文物,张汝舟求财不成,对李清照进行了严重的家暴,二婚百来天就又要离婚,李清照即将迎来更严重的唾骂。
在接下来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再婚和离婚的事情被经典文学史所抹去,直到近代,骂名仍旧伴着才名、如影随形地构成李清照的形象。一个女人再嫁和离婚,并不能完全地被历史接受和书写,直到今天,李清照的故事才能被正视。
汉代·解忧公主:一个“救公主”的反套路故事
这是一个“救公主”的反套路故事。在众多文艺作品中,女性屡屡被塑造成一个等待英雄拯救的形象,“救公主”也成了男性英雄故事的标配。在中国的史书里,也不乏这样一群“身负屈辱、为国牺牲、等待救赎”的女性群体——和亲公主。
本集讲述中国古代名女人——汉代解忧公主的故事。她在汉武帝时代,远嫁乌孙,经历了不合中原伦理制度的改嫁、汉武帝死后汉朝全面放弃对西域的控制、匈奴人的刺杀等危机,但她不是攀附在草原上的菟丝花,在没有大树庇护的情况下,她没有等待拯救,而是经过三十年的经营,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改变了乌孙和汉朝的政治生态关系。
根据现代历史学者的研究,汉朝和亲公主的身份,其实有另外一个说法更为准确……
《凤凰:她的传奇》以四位中国古代女性的壮丽人生为主线,李清照、武则天、解忧公主、沈寿,她们的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却也背负着时代的重压。
通过严谨的史料挖掘与创新的第二人称旁白叙述,我们仿佛能听见她们穿越千年的沉静心声,感受她们面对命运的不屈与抗争。这是一部献给时代女性的纪录片。翻看历史的另一面,感受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女性力量、聆听那些曾经静默,如今响彻云霄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