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疗法”:父母以网游治厌学——文昌法院判决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

民生   2024-11-06 18:56   海南  



在网络游戏世界里,孩子们获得了轻松的、没有责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短暂且虚幻的,就像“迷魂汤”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恍惚。禁止小孩接触网络游戏,就如同阻止他们喝下这“迷魂汤”,让他们从虚幻的沉迷中清醒过来。父母如果用网络游戏治疗孩子的厌学,就是给孩子灌“迷魂汤”的“帮凶”!

——“哥昌”致读者


近日,文昌法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原告,今年11岁的小星(化名)和他的家长,家长称孩子在游戏里充值了四万多元,打算和拒绝退款的游戏公司“死磕”。考虑到小星尚未成年,为避免影响孩子上课和正常生活,承办法官决定联系游戏公司好好商量商量。却不成想,游戏公司寄来了厚厚的证据,称反对原告的全部诉求,绝不妥协。到底怎么回事?法官怎么化解?

孩子“躺平”,游戏“治愈”?

庭审远程连线中,被告游戏公司率先喊冤:“法官,我们这款游戏有最新的实名认证系统,你看我们系统里的记录,这个游戏账号是用小星父亲的信息注册的,不是小星。而且这个号经常从上午八九点玩到凌晨,小朋友白天要上课,晚上要休息,怎么可能这样玩。原告也没有证据证明钱是小星充的,这四万多不是偶尔一次或者几次充的,是持续了大半年,差不多每天都有充,小朋友怎么可能瞒得住家长这么久,花这么多。我方认为原告诉求的理由站不住脚,不能退款。”

小星的家长竟当庭开始“哭诉”:小星没去上学已经好久了。因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产生了厌学情绪,成天待在家里不出门。我们怕小星抑郁,只好允许他拿父亲的备用手机玩游戏,我们都不知道他一天能玩这么久的。后来看到小星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就想劝他放下手机出门走走,早日回学校。但小星以死相逼,实在管不了了,支付密码也是这样被迫给了小星。

“原告,既然你们早就清楚小星已经开始在游戏充值,为什么不及时阻止?”法官诧异地问。

“是游戏公司不管!小星本来说免费玩,后来看别人在充钱玩,就跟风,从首冲6元‘迎新礼包’,到无数个648元‘大礼包’,跟赌博一样。小星他爸投诉过游戏公司,在小星充值七千多元的时候,但是游戏公司不给退。那时候觉得金额不大也就不了了之,结果到今天已经充了四万多,不得已才来法院的。”

“溺爱”担责,“罔顾”有错!

实际上,在许多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家中,父母的监管缺位,几乎同游戏内置防沉迷系统一样,都是“标配”。小星的游戏充值高达四万多元,且游戏公司怠于处理家长投诉。承办法官认为小星的上百次充值消费行为,已经超出了这个年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责任当由双方按各自的过错承担。游戏公司收到小星父亲的投诉之后,只凭经验判断不像未成年人,罔顾家长投诉。既没有再核实游戏账号的实名认证信息,也没有询问是否要给账户设置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措施。小星父亲发现小星的游戏充值后,既没有修改支付密码或限制支付防止小星继续充值,也没有教导小星控制游戏时间和充值金额,等到小星充值了四万多时才起诉,为时已晚。显然,双方在网络服务过程中均有过错。

最终文昌法院判决游戏公司向小星退还一部分充值款。

孩子“上线”,父母“掉线”!

庭后,承办法官分别同孩子和家长进行了疏导和劝说,着重引导家长重拾教育责任。孩子在校园生活不顺,父母作为监护人应该对孩子更加关爱、照顾,帮助孩子走出情绪问题,帮助其早日回归校园。不论游戏是否包含抽奖或赌博元素,治愈孩子的心是决不能单单依靠游戏来解决的,放任孩子超长时间玩游戏看似顺了孩子的心,实则是逃避监护职责,让孩子自行承受伤害。游戏虽不是“心理良药”,但也并非洪水猛兽,家长行动上的关心、关爱,才是拯救孩子的关键。




撰稿:涂霏雨

责任编辑:郑丰铭

审稿:何启程 黄丽洁


注:本图文由文昌法院编辑发布,转载须注明出处。



文昌法院
快速了解法律资讯、便捷获取司法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