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40周年
1.概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经济建设开始复苏,工程地质工作逐步受到重视。1978年底中国地质学会决定筹建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经酝酿协商,委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为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中国地质学会[78]地会字第018号文)。1979年11月1~10日在苏州市闾门饭店召开了首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大会期间(11月6日)成立了第一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宣告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建立。1980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正式接纳中国为IAEG国家小组。实际上专委会与IAEG中国小组成为同一个机构,对国内为专委会,对外为IAEG中国小组。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之时即制定了《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简则》(章程)。《简则》提出了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即:团结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努力提高学科水平,推动我国工程地质专业的发展。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任务是:①制定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向有关部门提供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建议,办好学术刊物;②组织领域学术活动与经验交流,促进科研、教学和生产的发展;③积极组织参加国际有关学术活动;④通过组织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及时了解并提供国内外科技动态、学术水平及发展方向;⑤承办中国地质学会交付的有关各项工作。40年来,专委会遵循上述宗旨开展工作,组织活动,为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是一个多部门、多系统组成的群众性学术组织,这在中国地质学会众多专业委员中是不多见的。专委会各届委员分布在近20个大的系统部门中,基本上代表了全国从事工程地质事业的工作者。由此可见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广泛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40年来,历届专委员会委员和全国广大工程地质同行对专委会活动均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术活动是专委会工作的一大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
IAEG中国小组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逐步显示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和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谷德振先生(1914~1982) 担任IAEG中国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并于1981年邀请IAEG前主席阿诺教授来我国进行参观访问,积极推动了中国工程地质学界融入世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思敬院士曾两次担任IAEG亚洲区主席(1982-1986;1992-1996),随后担任IAEG主席(1998-2002),并在2008年荣获IAEG终身学术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王思敬院士担任主席期间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亚洲工程地质界推上了世界学术舞台,他倡议举办了亚洲区域学术大会,获得巨大成功,并作为IAEG的重大传统学术活动保留至今,亚洲各国争相承办,极大促进了亚洲各国之间,亚洲与世界之间的学术交流,传播学术思想,收获友谊和平。在亚洲各国举办学术会议期间,王思敬院士曾受到高层领导和国王接见,突显了IAEG对国际学术交流做出的贡献和努力。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伍法权研究员曾担任IAEG亚洲区主席(2007-2010),随后担任IAEG秘书长(2011-2014;2014-2018;2019-2022)。原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现任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教授曾担任IAEG亚洲区副主席(2011-2014)并在2018年荣获IAEG终身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四清研究员(1998年),尚彦军研究员(2006年),祁生文研究员(2014年)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的范宣梅教授(2016年)荣获IAEG青年学者学术成就奖Richard Wolters Prize。目前,IAEG中国委员会会员人数578人,拥有4个工作委员会,涉及海洋工程地质,岩土体结构,核废料处置和滑坡术语规范制定。中国作为会员第一大国,地位举足轻重。
2.专委会主要学术活动
(1)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
专委会首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于1979年11月1~10日在苏州闾门饭店举行。会议代表230人,会后出版了选编论文集。首届学术会议由许杰致开幕词,会议学术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区域工程地质、土体特性和土力学、岩体特性和岩体力学、各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技术与方法。
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于1984年3月20~26日在成都举行,参会代表365人,论文326篇,大会前印刷了论文摘要汇编。大会由刘国昌致开幕词,张倬元,常士骠,孙广忠,林卓斌,张咸恭,郑象铣,余永良,牛锡倬,霍起元等作了区域工程地质、动力工程地质、土体工程地质、岩体力学、技术与方法、工程地质发展与展望、铁道工程地质、水电工程地质、矿山井巷工程地质、露天矿山工程地质等10个方面的论文综述。
第三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1988年12月3~7日在成都举行,代表360人,论文197篇。会前正式出版了上下两册论文集。会议由张倬元致开幕词,学术议题包括: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与地面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研究、与地下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研究、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研究、环境与区域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勘测试验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1992年10月23~27日在北京西山宾馆举行,代表306人,论文233篇。会前正式出版了三册论文集。大会由孙广忠致开幕词,会议的学术主题包括: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岩体工程地质研究、土体工程地质研究、各类工程建筑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拖质测试技术与方法、工程地质学发展与展望。
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1996年4月21~25日在河南省辉县百泉宾馆召开,会议代表200人,论文109篇,会前出版了论文集。大会由王思敬致开幕词,学术议题为:重大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典型实例、环境保护、减灾对策和灾害损失评价;各类地质灾害(滑坡、地面沉降与塌陷、黄土湿陷、地裂缝等)的评价、预测和防治;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核废料处置的选址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重大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实例、高陡边坡稳定性评价和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工程建设可行性评判;城市、海洋及海岸带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特殊软岩土类(软岩、膨胀岩、可溶岩、胀缩土、红粘土、盐渍土、黄土、冻土、沼泽土、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评价及改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物探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00年11月8~11在南宁市凤凰宾馆召开,会议代表200多人,出版了论文集。大会主题是“新世纪的工程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包括如下专题:环境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与环境效应研究(重大工程实例),城市化过程中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问题,岩土体工程特性及其力学行为和机理研究,水与地质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地质体改造与材料科学,工程地质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新世纪的工程地质科研、生产和教学发展方向展望。会前召开了专委会会议,主要议程包括:①传达中国地质学会2000年工作会议精神;②五届委员会的工作总结;③六届委员会组建情况与核实;④对六届专委会工作的建议;⑤协商通过六届常务委员会组成;⑥专委会的改革方向;⑦今后四年学术活动按排;⑧六届学术大会筹备与大会议程讨论等。
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04年10月21~24日在昆明明都大酒店召开,与会代表320人,会议出版了《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会议主题是工程地质学科现状、挑战、创新,主要议题包括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天然和人为的)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地质新技术和新方法,工程地质学科基本理论的创新,工程地质学科地位与工程地质教育。会前召开了专委会与IAEG中国小组联席会议,会议修改了专委会简则,确定了七届委员会的组成,作出第七届专委会4年的活动安排,决定将IAEG工作纳入专委会统一管理。
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08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会议论文集在会前已由《工程地质学报》正式出版发行。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涉及到工程地质领域的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大会主题是工程地质与和谐发展,具体议题是:工程地质与环境保护,海岸带的工程地质问题,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测方法与技术,岩体工程地质问题,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新世纪的工程地质教育。会前召开了七届五次,八届一次暨IAEG会员联席大会,确定了第八届委员换届过程,以及新委员会产生的原则及办法,并讨论了第八届期间的学术活动安排,会议同时决定,委员们举办各类国际会议时,均应署名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或IAEG中国国家小组主办,进一步繁荣专委会学术活动。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12年10月21~24日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会议论文集在会前已由《工程地质学报》正式出版发行。大会主题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环境保护,具体议题包括:海岸带与海洋工程地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重大工程的地质问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工程地质与环境保护,强震区工程地质与灾后重建,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控,全球变化与极端条件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新理论与新技术,工程地质教育与学科发展。来自全国从事工程地质生产、教学和科研单位的83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是我国工程地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我国从工程地质大国走向工程地质强国的一个新起点。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于2016年10月15~18日在成都市金牛宾馆召开, 1300多名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首次千人盛会,凸显了我国工程地质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积极势头。会议主题是工程地质与一带一路,具体议题包括:交通与生命线工程地质,能源与资源开发工程地质,海洋和近海工程地质,城市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自然与文化遗产工程地质,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新理论与新技术,国外工程的特殊工程地质问题及勘察实践,工程地质教育与学科发展等。会议围绕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交通、能源、海洋、城市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新理论、新技术、工程地质教育及学科发展进行了6个分会场的广泛研讨,共计有21个特邀报告、58个主题报告、220个专题报告、23个青年专场报告。本次大会很好地回应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凸显了工程地质学家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价值所在。
从首届大会到第十届大会的学术主题可以看出,专委会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有力地引导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
2010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0年11月17~20日,福州市。
2011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1年8月2~6日,西安市。
2012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2年10月23~25,青岛市。
2014 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4年10月18~21日,太原市。
2015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5年8月10~12日,长春市。
2016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6年10月13~21日,成都市。
2017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7年10月26~31日,桂林市。
2018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8年10月12~16日,西安市。
2019年工程地质学术年会,2019年10月11~15日,北京市。
(3)专题研讨会
①环境工程地质专题:
首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座谈会,1982年11月11~15日,湖北省孝感市。
第二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7~1日,西安市西安地质学院。
第三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研讨会,1995年9月16~20日,兰州市兰州大学。
第四届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讨论会,1999年8月11~16日,哈尔滨市黑龙江省教育培训中心举行。
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14~17日,广州市。
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2007年9月24~25日,乌鲁木齐市。
2010年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8月23~26日,上海。
②岩土体特性研究专题:
第一次全国土和土体结构工程特性学术讨论会,1983年5月16~20日,武汉市。
第二次全国土和土体结构学术讨论会,1985年6月6~11日,南京市。
膨胀岩学术讨论会,1986年7月19~24日,大连市。
风化岩学术讨论会,1986年7月23~27日,哈尔滨市。
全国首届膨胀土科学研讨会,1990年4月19~23日,成都市。
中国黄土分类、定名及其应用研讨会,1990年8月20~30日,西安市。
第二届全国红土工程地质研讨会,1991年3月13~16日,贵阳市。
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2006年10月28日~11月1日,武汉市。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2009年06月12~18日,成都市。
第四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2013年11月4~5日,杭州市。
第二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2014年10月31日~11月2日,上海。
③工程地质高层论坛:
第一届工程地层高层论坛,2009年8月8~11日,银川市。
第二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0年9月29日,苏州市。
第三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1年4月15~17日,洛阳市。
第四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1年7月15~17日,天津市。
第五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2年4月14~16日,桂林市。
第六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3年11月16~19日,广州市。
第七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4年7月28~29日,延安市。
第八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5年10月16~18日,上海市。
第九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6年7月1~3日,成都市。
第十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7年3月24~26日,三亚市。
第十一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8年3月30日~4月1日,北京市。
第十二届工程地质高层论坛,2019年4月26~28日,武汉市。
④青年学术专题:
第二届青年工程地质学术讨论会,1992年3月,北京市。
第三届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5~10日,成都市。
第四届全国青年工程地质大会,1997年11月13~16日,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
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4月18日,成都市。
第五次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6年5月6~7日,南京市。
第六次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7年7月21~23日,成都市。
第七次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7年8月25~28日,巴东市。
第八次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7年11月5日,南京市。
第九次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8年7月27-29日,池州市。
第十次青年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8年9月7-9日,宜昌市。
⑤岩石岩体特性专题:
软弱岩石及软弱夹层学术讨论会,1980年9月2~7日,宜昌市。
岩体力学座谈会,1981年11月13~17日,北京市西山。
⑥地质灾害和环境专题:
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1980年11月24~30日,上海市。
我国典型滑坡实例学术讨论会,1986年6月25~27日,宜昌市。
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其防治学术研讨会,1990年11月6~11日,宜昌市。
面向21世纪环境地质学前沿课题和优先发展领域的专家研讨会,1995年5月10日,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全面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30日~9月1日,天津市。
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2005年10月21日~23日,贵阳市。
2014 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年9月26~27日,贵阳市。
⑦新技术新方法专题:
物探及测试技术在岩体工程、工程地质方面应用学术研讨会,1982年,保定市。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1986年6月11~18,宜昌市。
岩石工程相似模拟学术讨论会,1988年3月,广州市。
全国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新技术新方法学术讨论会,1994年11月13~16日,武汉市。
⑧大型工程实例研讨专题:
中国当代三大水利水电工程(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二雄水电站)工程地质学术报告会,1998年11月1l~14日,宜昌市。
⑨其他专题研讨会:
“工程地质发展动态”报告及专业座谈,2001年3月5~7日天津。
“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及理论体系”研讨会,2001年8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1年中国西部重大工程与环境地质学术讨论会,2001年10月10~17日,四川省都江堰。
学科发展、教育、培训专题: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1989年4月14~15日,北京市。
工程地质教育座谈会,1993年7月,成都市。
谷德振先生学术思想畅谈会,1994年10月,北京市。
庆贺张咸恭教授八十华诞暨工程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1999年4月25日,北京市。
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2014年8月13日,北京市。
第一届谷德振讲座暨暨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研讨会,2017年11月18~20日,北京市。
第二届谷德振讲座暨暨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研讨会,2018年 11月18日,北京市。
(4)国际研讨会
山区环境工程地质国际讨论会,1987年5月4~8日,北京市,代表200人,论文74篇,出版了英文论文集。
地质工程进展国际讨论会,1990年8月28~31日,北京市,代表60人,论文55篇,出版了英文论文集。
城市发展中的地球科学国际研讨会,1993年8月11~15日,北京市,代表60人,出版了英文论文集。
水工建设工程地质问题国际讨论会,1979年9月13~15日,苏联梯比利斯,专委会组团代表6人,提交论文3篇。
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1980年7月4~17日,法国巴黎,我国代表1人,论文1篇。
可溶岩上修建工程地质问题专题讨论会,1981年9月14~21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代表6人,论文4篇。
国际软岩学术讨论会,1981年9月21~24日,日本东京,代表11人,论文17篇。
国际地下建筑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1983年9月12~15日,葡萄牙里斯本,代表1人,论文1篇。
第四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1982年12月10~15日,印度新德里,专委会组织代表22人参加大会,论文37篇。
第五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1986年10月20~24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专委会组织代委会组团23人,论文70篇。
第六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1990年8月6~1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专委会组团13人,论文54篇。
第七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1994年9月5~9日,印度新德里,专委会组团11人,论文60篇。
第八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1998年9月18~25日,加拿大温哥华,专委会组团22人,论文50篇。
线性工程地质会议,2005年5月23日,法国,王思敬院士获得里昂奖章,中国代表9人参会。
国际滑坡会议,2005年6月5日,加拿大,中国参会代表15人。
新近地质灾害,2005年9月10日,保加利亚,中国代表2人。
第十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2006年9月6日,英国,中国代表18人。
第一届北美滑坡会议,2007年6月2日,美国。
第六届亚洲区域工程地质会议,2007年10月17日,韩国,中国代表11人。
第十届国际滑坡会议,2008年06月30日,在中国西安召开。
第二届欧洲工程地质会议,2008年09月15日,西班牙,王思敬院士获得IAEG终身学术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中国代表11人参会。
中韩工程地质论坛,2008年10月15日,中国西昌,为中韩签订合作协议后举办的第一次论坛。实现了将会议开到工地去。中方17人,韩方3人,英国代表2人。
2009-2012年组织动员委员、会员参加各类各级国际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会:2009年亚洲区域工程地质国际会议,2010年新西兰国际工程地质大会,2010年苏州光纤国际会议,2011年俄罗斯国际工程地质会议,2011年汶川地震三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加拿大国际滑坡会议,2012年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2012年国际海岸工程地质研讨会。
“汶川地震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05-12~18,会议主题:强震区地质灾害风险与长期效应,会议代表100 余人,涉及七大专题。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2013 年会暨第九届亚洲区域会议”。2013-09-23~29,会议主题:工程地质与环境的全球观。到会人数来自30 个国家和地区。参会人数234 人。涉及六大专题。
第12 届世界工程地质大会(意大利都灵),2014-09-15-19,是第二大稿源国。会议议题:Engineering Geology for Society and Territory。中国代表人数132 人。
第五届地质(岩土)工程光电传感监测国际论坛(南京),2014-10-12~14,会议议题: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注册人数200 人,海外代表30 人左右,论文情况100 篇左右,报告情况20 场特邀报告,30 篇口头报告。
第三届世界滑坡论坛(北京),2014-06-03,会议主题:减轻滑坡风险:构建安全的地质环境。专委会殷跃平副主任委员正式接任下一届国际滑坡协会主席。参会代表超过400 人,出版会议论文集3 卷,由Springer 出版。
第四届汶川地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05-9~11,会议主题: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参会人数:180 人,来自12 个国家和地区。
鳌山论坛——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环境效应监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2016年7月3日,中国青岛。
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21~23日,主题为“海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护”,中国青岛。
第二届国际海岸与海洋岩土工程会议,2017年7月6~7日,中国杭州。
第一届绍兴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国际论坛,2017年10月28~30日,中国绍兴。
第五届强震地质灾害及后效应国际学术大会暨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16日,中国成都。
第13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大会即美国环境与地质工程学家协会第61届年会,2018年9月15~23日,美国旧金山。黄润秋教授荣获IAEG终身学术成就奖Hans Cloos Medal。中国代表团约有90人参会,海报53份,口头报告48个。
(5)谷德振青年科技奖
“谷德振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为纪念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开拓者谷德振院士,表彰在我国工程地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工程地质人才而设立的专业权威奖项。
表1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历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奖情况
届次 | 时间 | 获奖人 |
第一届 | 2012年 | 李长冬、肖世国、张路青、黄雨、吴礼舟、唐朝生、董青红、黄波林 |
第二届 | 2014年 | 范宣梅、刘晓丽、王春雷、王根龙、徐帅陵、叶剑红、张明、张文、赵建军、朱鸿鹄 |
第三届 | 2016年 | 崔芳鹏、程东幸、刘春、刘晓磊、彭铭、徐文杰、章广成、庄建琦、李滨、陈国庆 |
第四届 | 2018年 | 赵海军、吴琼、邓龙胜、欧阳朝军、顾凯 |
3.专委会历届挂靠单位与领导人
表2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历届挂靠单位与领导人
届次(时间) | 挂靠单位 | 主任委员 | 副主任委员 | 秘书长 |
第一届 (1979~1983)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谷德振 | 刘国昌 胡梅英 戴广秀 郑象铣常士骠 余永良 | 孙玉科 |
第二届 (1984~1988) | 成都地质 学院 | 张倬元 | 张咸恭 王思敬 | 孔德坊 |
第三届 (1989~1992)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孙广忠 | 张咸恭 胡海涛 余永良 陈德基罗国煜 陈成宗 常士骠 周叔举 许兵 | 许兵 |
第四届 (1993~1996)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王思敬 | 张咸恭 胡海涛 陈祖安 陈德基陈成宗 罗国煜 常士骠 周叔举顾宝和 许兵 | 许兵 |
第五届 (1997~2000)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王思敬 | 陈德基 陈成宗 陈祖安 罗国煜顾宝和 肖树芳 张苏民 贾家麟李九鸣 杨志法 | 许兵 |
第六届 (2001~2004)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王思敬 | 黄鼎成 陈德基 陈成宗 陈祖安 罗国煜 顾宝和 肖树芳 张苏民 何振宁 李九鸣 黄润秋 殷跃平 唐辉明 李广诚 彭土标 | 许兵 |
第七届 (2005~2008)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黄鼎成 | 伍法权 黄润秋 张苏民 范士凯唐辉明 王清 殷跃平 丰明海 武威 李广诚 化建新 | 伍法权 |
第八届 (2009~2012)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黄润秋 | 伍法权 殷跃平 唐辉明 李广诚丰明海 武威 王清 杨书涛 化建新 彭土标 彭建兵 施斌 | 伍法权 |
第九届 (2013~2016)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黄润秋 | 唐辉明 王清 施斌 彭建兵 殷跃平 武威 袁建新 王中平 司富安 丰明海 伍法权 杨书涛 化建新 | 伍法权 |
第十届 (2017~2020)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彭建兵 | 崔鹏 殷跃平 唐辉明 伍法权 化建新 武威 杨书涛 张炜 王清 施斌 杨建 司富安 王中平 李晓 许强 丰明海 | 伍法权 |
注:本文大部分内容摘自《开拓创新 砥砺前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60周年(1957~201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略有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