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1)
降雨初期的渗透过程表现为湿润前沿迁移,可分为均匀相、异质相和收敛相。均匀相对应于雨水的非压力渗透,而最后两个阶段在斜坡的正面、中部和后部表现出不均匀的渗透速率,这是由于地表径流分布的差异造成的。垂直方向的渗透速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沿垂直节理的渗透速率显著增加,垂直节理是优先渗流路径。
(2)
斜坡对间歇性降雨的水文响应以体积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的周期性变化为特征。在各试验中,较高的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主要集中在边坡中后部的泥岩-基岩界面。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呈从坡肩到坡脚递减的趋势,与排水方向一致。沿构造面的优先渗流对水文响应影响显著,在入渗阶段促进了垂直节理周围土体含水量和孔隙压力的快速增加,有利于泥岩-层岩界面附近的快速排水。
(3)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湿度传感器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都通过测量值的突然变化来响应边坡破坏。以体积含水量或孔隙水压力突然下降为特征的响应是由破坏表面的形成或土壤结构变化引起的瞬态排水过程引起的。含水率和孔隙压力的急剧增加表明边坡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剪切和压缩。边坡破坏对水文响应的长期影响对应于原始水力平衡的丧失和边坡内新平衡状态的形成。根据结构条件的不同,不同程度的破坏程度和变形特性会导致体积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的大小发生变化。
(4)
在所有试验中,初始破坏通常发生在坡趾,其次是倒退性斜坡破坏。在不同滑控结构作用下,边坡呈现出3种类型的破坏模式,概括为倒退浅滑、倒退多滑和倒退滑流。不同的破坏模式由不同的结构面及其与水文响应的相互作用为主,其中孔隙水压力和渗流力起着重要作用。竖向节理为边坡破坏提供了上边界,同时也起到了优先渗流路径的作用,而弱夹层的作用主要是为滑坡提供了优先的滑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