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教授团队韩昫身副研究员BITE:高盐废水体系“空心”菌丝球接种物稳定填充实现“实心”好氧颗粒污泥的超快速构建

文摘   科学   2024-08-05 18:04   湖南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 AUGUST  本文已进行原创声明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我们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我们

点击上方“JIANPANMIAO” 更多资讯时时关注


  

主要作者刘昌莘,韩昫身,于建国

通讯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biortech.2024.131006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Ultra-rapid development of ‘solid’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by stable transition/filling of inoculated ‘hollow’ mycelial pellets in hypersaline wastewater”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高盐废水体系好氧颗粒污泥(AGS)颗粒化进程慢这一瓶颈问题,尝试通过接种耐盐真菌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NCSL-XY8菌丝球,实现“空心”菌丝球向“实心”AGS的平稳转变,避免启动期菌丝球基颗粒大规模破碎问题,从而实现耐盐AGS的超快速稳定构建。据作者所知,在各种AGS加速培养策略中,该策略造粒时间最短(接种后即可满足颗粒指标)。宏观运行角度而言,接种菌丝球后,反应器内颗粒直接满足AGS标准;在83天的厌氧/好氧模式培养过程中,颗粒基本满足相对严格的AGS标准(SVI30 < 50 mL/gD50 > 300 μmD10 > 200 μmSVI30/SVI5> 0.9);污染物去除率在13天内可达到相对稳定(TOC~98%TN~38%)。颗粒冷冻切片表明,内部疏松(“空心”)的菌丝球在厌氧/好氧模式下7天内即可平稳转变为实心/致密的AGS;而在单一好氧模式下,形成了大量漂浮的皮状碎片和具有双层空心结构的不稳定颗粒。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发现,接种真菌C. tenuissimum NCSL-XY822天内逐渐失去主导地位,而真菌尸体仍可作为结构骨架继续发挥作用。该研究为AGS的超快速稳定构建提出了全新解决方案,全过程(接种后-转变过程-长期培养)污泥均满足AGS指标且可按照AGS模式运行,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快造粒策略

引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向活性污泥中投加菌丝球加速活性污泥造粒过程。研究发现,菌丝球加速造粒策略通常包括以下进程:(1)菌丝球快速吸附其他微生物并形成菌丝球基颗粒;(2)大颗粒破碎成小颗粒/皮状碎片;(3)以破碎的颗粒/碎片为核继续生长,形成成熟的细菌主导型颗粒污泥。尽管该策略可以加速颗粒污泥形成,但在第(2)步中,皮状碎片极易被排出反应器,上述问题在高盐环境下尤为突出,导致反应器内生物量浓度显著降低(F/M增加)、反应体系易崩溃,大大增加了造粒过程的不确定性,并且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整个造粒期时长。因此,避免丝状菌主导颗粒破碎成皮状碎片漂浮物,进一步实现菌丝球向成熟AGS的稳定填充/转变,对于实现AGS的超快速稳定构建至关重要。

由于丝状真菌属于好氧微生物,好氧模式有利于相应接种真菌在反应器中的生长和持留,因而几乎先前所有菌丝球强化AGS技术相关研究都是采用单一好氧模式(快速进料、长时间曝气、快速沉降、排水和静置)运行反应器;该模式下,由于异养真菌和细菌的过度生长限制了内部营养物质及氧气的传质,因而容易形成大的空心颗粒,进而导致破碎。考虑到前置厌氧模式有利于慢速生长微生物(PAOGAODPAO等)在颗粒内核生长,同时大多数菌丝球具有外部致密、内部相对疏松的结构特点,因此作者设想以“空心”菌丝球为载体,试图通过厌氧/好氧模式在菌丝球相对疏松的内核富集缺氧/厌氧微生物,实现菌丝球内核的“填充”及“空心”菌丝球向“实心”AGS的平稳转变,提高成熟致密AGS快速造粒过程的确定性及稳定性。

本研究在3%盐度废水体系(OLR2.4 kg COD/m3·d),对不同运行模式(R1为好氧模式、R2为厌氧/好氧模式)下菌丝球向AGS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图文导读



污泥基本特性
R1R2的造粒过程均未出现污泥适应期,整个培养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分别为转变-增殖期(第0-53天)和稳定期(第54-83天)。在转变-增殖期开始时(第0天),R1R2接种(1.1 g/L菌丝球和0.00075 g/L活性污泥)后的MLSS均为1.1 g/L左右,D501775 ± 5 umSVI3052.9 ± 1.6 mL/gSVI30/SVI51.0,表明初始颗粒基本满足相对严格的AGS标准(SVI30 < 50 mL/gD50 > 300 μmD10 > 200 μmSVI30/SVI5> 0.9)。在后续培养过程中,两个反应器逐渐出现差异。R1在第7-23天,颗粒显著破碎,出现大量皮状碎片漂浮物,培养41天后,实现了完全颗粒化(D50 > 300 μmD10 > 200 μmSVI30 < 50 mL/gSVI30/SVI5> 0.9)。相较于R1R2的转变/填充过程稳定很多,总体而言,在整个培养过程中,R2中的颗粒除第13天左右(D10 = 144 μm)始终满足成熟AGS标准(SVI30 < 50 mL/gD50 > 300 μmD10 > 200 μmSVI30/SVI5> 0.9),第53天的MLSS19.4 g/L)远高于R110.1 g/L

1  AGS污泥性质.(AMLSS;(BSVI30;(CD50;(DD10ESVI30/SVI5;(F)第74天不同颗粒粒径分布.
污泥形貌变化

7天后,R1中大多颗粒变大并产生了一些条状/皮状碎片;相比之下,R2中的颗粒尺寸较小,表面较光滑。随后(第12天),R1中的颗粒逐渐碎裂成皮状碎片漂浮物,而R2中的颗粒基本保持稳定。接下来(第23-42天),R1中大量颗粒破碎,产生大量毛绒状碎片/小颗粒;而R2中大部分颗粒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完整,并且产生了一些基于脱落厚外壳生长的小颗粒。R2中一些颗粒在部分黄色外壳脱落后,会展现出一个黑色/棕色的固体核心球,这可能是最初接种的菌丝球。

图2  接种耐盐菌丝球后的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形貌. 

A)普通相机照片;(B)体视显微镜照片.

转变过程机制分析

为了阐明“空心”菌丝球向“实心”AGS的“填充”过程,将培养过程中完整菌丝球和完整AGS切片,并对切片进行染色,以突出空心区域和实心区域(即微生物区域)的边界(图3)。显而易见,在接种菌丝球中观察到了真菌菌丝交织而成的致密外层和相对空心/松散的内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颗粒外径逐渐变大。有趣的是,在两个反应器中,几乎所有完整的大颗粒中都存在最初的致密MPs外层(984-2522 μm)。相比而言,R1完整的颗粒中观察到更多的中空区域;而R2颗粒的中空区域逐渐被缺氧/厌氧微生物填满,形成一个实心/致密的球体,从“填充”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变过程可在7天内完成。

对冻干颗粒的横截面进行SEM观察发现,R1(第7-28天)颗粒核心出现了一个小空洞,小空洞附近真菌菌丝上单细胞微生物较少;在第25天(图3B5i)和第28天(图3B6i),R1中观察到双层空心结构(即颗粒状外层与空心菌丝球核心)。相比之下,R2中的颗粒横截面完整无孔,在培养过程中变得更加光滑和致密,核心中有更多的单细胞微生物。

3C描述了“空心”菌丝球在厌氧/好氧模式下转变为“实心”AGS的机制。实际上,该过程相对简单,即各种好氧微生物(异养微生物、硝化微生物等)在菌丝球表面生长,缺氧/厌氧微生物(PAOGAO、反硝化微生物等)在菌丝球内部的真菌菌丝上生长,促进“空心”菌丝球快速平稳地转变/填充为以细菌为主的“实心”AGS避免了颗粒启动期大规模破碎的问题

3  菌丝球向AGS转变的机制.(A)完整菌丝球和耐盐好氧颗粒污泥横截面染色切片图像(未选择破碎的颗粒和皮状碎片漂浮物来制备横截面切片);(B)颗粒横截面的SEM图像;(C)在厌氧推流进水条件下,“空心”菌丝球平稳转变为“实心”AGS的过程示意图.
废水处理效能

在高盐废水体系,R1R2TOC去除率分别在第19天和第13天达到95%以上,在稳定期,R297.6% ± 0.6%TOC去除效率略高于R197.2% ± 0.6%),表明厌氧/好氧模式有助于TOC的去除。第10天,两个反应器的TN去除率分别上升至42.3%40.3%,并在缓慢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第10-58天,R138.2% ± 3.3%R238.4% ± 4.7%)。由于R1颗粒破碎,有利于硝化细菌获得氧气,TN去除率在第82天上升至56.3%。在第60-82天,R2 TN去除率仍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7.7% ± 1.7%),这可能是由于长厌氧时间产生的硫化物抑制了硝化反应

4  污染物去除效能.(ATOC;(BN.

微生物群落演替

在前7天的培养过程中,初始接种真菌C. tenuissimum NCSL-XY8R1R2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表明在初始菌丝球向AGS平稳转变的前期,C. tenuissimum NCSL-XY8在造粒和污染物去除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第22天,R1R2中只能检测到少量的C. tenuissimum1.1%0.4%),结合污泥形态和切片染色结果来看,其细胞壁仍能长期作为AGS的内部结构骨架发挥作用,加速AGS形成。在长期运行过程,新生的颗粒中不再存在菌丝球结构及接种真菌,说明接种真菌的主要功能在于加速造粒,而对后期颗粒污泥影响较小。

5  R1R2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A)真菌;B)细菌.

小结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稳定的耐盐AGS超快速构建策略,即在厌氧/好氧模式下,通过接种耐盐菌丝球实现AGS的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厌氧/好氧模式下,接种菌丝球后(第0天),颗粒直接满足AGS标准;在整个83天的运行过程中,颗粒基本满足相对严格的AGS标准(SVI30 < 50 mL/gD50 > 300 μmD10 > 200 μmSVI30/SVI5> 0.9)。颗粒横截面微观结构观察表明,在厌氧/好氧模式下,内部中空/疏松的菌丝球在7天内可平稳转变为实心/致密的AGS;而在单一好氧模式下,菌丝球则形成了皮状碎片漂浮物和具有双层空心结构的不稳定颗粒。在厌氧/好氧模式下处理3%盐度废水(OLR2.4 kg COD/m3·d),有机物去除率可在13天内达到稳定(~98%

主要作者介绍


于建国华东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现任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资源过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钾、锂等无机战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2)高盐高COD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等。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公开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钾盐钾肥工业功勋人物、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等荣誉称号。受聘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专家组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督学、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兼任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等

韩昫身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20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一年。目前主要从事高盐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累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2篇(中科院一区论文13篇),公开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4项。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及面上资助、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课题,担任iMetaPolymers、净水技术、天然气与石油、山东化工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客座编辑

刘昌莘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菌丝球强化耐盐好氧颗粒污泥构建技术研究,以第一作者在Bioresour. Technol.、环境工程学报发表论文2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于建国教授团队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为非盈利性新媒体,所刊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及相关出版商所有,如发生侵权行为,请及时与公众号编辑联系,我们会与原作者、相关出版机构协商解决。

AGS造粒师”热烈欢迎对好氧颗粒污泥感兴趣的专家进群交流和积极投稿(投稿邮箱:ags202201@163.comAGS粒师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收到我们的最新推文!



THE END

如果喜欢,快把本文分享出去吧




编辑 | 毕鹏、权晨妍

校对 | 何秋来、郭媛

校核 | 韩昫身、何秋来、郭媛

AGS造粒师
AGS造粒师旨在召集国内外从事好氧颗粒污泥(AGS)的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深耕污泥颗粒化技术,推动其工程化应用。大家可围绕AGS文献速递、AGS故事汇及行业发展动态进行投稿,一起打造AGS学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