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 JUNE 本文已进行原创声明
第一作者:唐了凡
通讯作者:王新华
通讯单位: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1315
图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新华团队在环境领域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sustained by aeration-free filamentous microalgal-bacterial granular sludge”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评估了无曝气条件下接种活性污泥以培养具有强化生物除磷(EBPR)能力的藻菌颗粒污泥(MBGS)的可行性,证明了基于MBGS的EBPR工艺高效去除碳/氮/磷的有效性。尽管无曝气培养的MBGS具有丝状结构,但其沉降速率快、固液分离性能好。光合供氧驱动的磷释放/吸收循环表明了聚磷微生物(PAOs)的富集和EBPR的建立,从而使工艺实现了碳(97.2±1.9%)、氮(93.9±0.7%)和磷(97.7±1.7%)的高效稳定去除。当丝状MBGS结构被破坏时,其磷释放速率未受明显影响,但磷吸收速率显著降低,表明丝状颗粒结构既保证了底物的有效传输,又降低了光照对PAOs的不利影响,因此对实现无曝气EBPR发挥着重要作用。功能微生物如丝状蓝细菌、潜在的PAOs和EPS产生菌的逐步富集解释了MBGS的丝状颗粒结构和高效EBPR性能。这项工作为MBGS-EBPR工艺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经济的启动和运行策略。
引言
EBPR工艺是一种高效且广泛使用的除磷工艺。然而,目前在污水处理厂中实施EBPR需要大量的机械曝气来为PAOs提供氧气。此外,基于活性污泥法的EBPR工艺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了实现污染物高效去除的同时减少曝气能耗和碳排放,有必要探索创新且经济的污水处理替代方案。
基于MBGS的EBPR工艺(MBGS-EBPR)有望实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循环、具有更高的节能性和更低的碳排放量。已有研究接种预培养的MBGS和富集PAOs的好氧颗粒污泥,在机械曝气条件下成功启动了MBGS-EBPR工艺,但无曝气条件下以活性污泥启动该工艺的可行性仍有待研究。另外,无曝气条件下通常培养出具有丝状颗粒结构的MBGS,能否实现EBPR过程仍然未知。
这项工作旨在探究无曝气条件下以活性污泥启动MBGS-EBPR工艺的可行性。在交替的暗/光循环下运行光生物反应器,用于MBGS造粒和PAOs富集,并对MBGS的形态、理化性质、处理性能、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密切监测。通过批实验比较完整的丝状MBGS和人为破碎的MBGS的磷释放/吸收活性,揭示了丝状颗粒结构对EBPR功能的贡献。
图文导读
丝状MBGS的形成和特性
污泥的形态从较小的悬浮絮体逐渐转变为较大的丝状颗粒污泥。在30天时,反应器内以表面覆盖着大量丝状微藻的小尺寸和松散结构的MBGS为主。之后颗粒粒径逐渐变大,并变得更加紧凑,逐步形成成熟的丝状MBGS。其外层紧密覆盖的丝状微藻有利于捕获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其内层互相缠绕的丝状微藻形成的通道和孔隙可以促进物质传递,从而可能增强营养物质的去除。
图1. 第1、30、50和85天反应器中MBGS的形态(a-d);第85天MBGS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像(e)和MBGS切面的荧光显微镜图像(f).
随着MBGS的形成,污染物处理性能逐渐提高。第30天左右系统对COD、NH4-N、TN和PO4-P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97.7±0.4%,78.3±0.7%,75.3±0.7%和84.4±5.9 %。然而,氮和磷的出水浓度仍然较高。通过优化暗/光周期(由8 h/16 h改为4 h/20 h),污染物去除性能进一步提高,系统对NH4-N、TN和PO4-P的去除效率分别增加到95.3±0.2%,93.9±0.7%和97.7±1.7%。第85天的周期实验呈现了典型的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循环,表明无曝气丝状MBGS中实现了EBPR过程。此外,氮平衡分析估算出微生物的氮同化占TN去除的45-70%,其余部分通过丝状MBGS内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去除。
图2. 第1天(a和b)、第30天(c和d)和第85天(e和f)典型周期内COD、氮、磷、pH值和溶解氧的变化.
丝状颗粒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通过对完整和人为破碎的丝状MBGS进行不同光强下的磷释放/吸收速率测试,探究了丝状颗粒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完整组和破碎组的磷释放速率差异不显著,表明MBGS的丝状结构对挥发性脂肪酸和PO4-P等物质的传输影响不大。然而,完整组的磷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破碎组(2000 lux除外),表明了丝状颗粒结构对EBPR的重要性。在弱光条件下,丝状颗粒污泥结构降低了自遮挡效应,这有助于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氧气生产,从而提高吸磷速率。而在强光条件下,完整丝状MBGS外层的光养微生物可以保护非光养微生物(如PAOs等)免受光照影响。
图3. 不同光照条件下完整组和破坏组的磷释放速率(PRR)和磷吸收速率(PUR).
在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细菌和微藻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丝状蓝细菌(如Synechocystis、Leptolyngbya和Nodosilinea等)、潜在的PAOs和EPS产生菌(如Hydrogenophaga、Thauera、Flavobacterium和Bdellovibrio等)的逐步富集可能与MBGS的丝状颗粒结构形成和高效EBPR性能的稳定维持相关。
图4. (a) 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前30个属); (b) 微藻群落相对丰度(前15个属);(c) 潜在功能微生物与EPS含量、PN/PS比值、颗粒粒径和除磷效率的相关性.
小结
这项研究证明了无曝气条件下以活性污泥启动MBGS-EBPR工艺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培养的丝状MBGS具有较高的沉降速率和出色的固液分离性能。该工艺在光合供氧的驱动下实现了磷的释放和吸收,并获得了高效的碳、氮、磷去除效率。丝状颗粒结构减少了自遮光效应,保护了内部非光养微生物,且不会明显阻碍底物传质,因此在磷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工艺可在一个光生物反应器中实现稳定高效的污染物去除,具有节约曝气能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潜力,是一种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可持续污水处理方法。
主要作者介绍
唐了凡:第一作者,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藻菌颗粒污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emosphere等国际学术期刊。
王新华: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大学环境生物技术与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新型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开发应用、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污染控制、微生物生态学过程与行为调控、环境电化学与功能材料设计应用、污水处理工艺模拟与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政府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60余篇、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来源:山东大学王新华团队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为非盈利性新媒体,所刊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及相关出版商所有,如发生侵权行为,请及时与公众号编辑联系,我们会与原作者、相关出版机构协商解决。
“AGS造粒师”热烈欢迎对好氧颗粒污泥感兴趣的专家进群交流和积极投稿(投稿邮箱:ags202201@163.com)!将AGS造粒师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收到我们的最新推文!
往
期
推
荐
THE END
编辑 | 石钰婷、尹顺昌
校对 | 季斌、刘俊
校核 | 唐了凡、王新华、季斌、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