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艳
煤制油化工销售公司
一粥一饭思团圆,过了腊八就是年。时光悠悠流淌,转眼又是一年腊八节。每到这时,就会勾起我内心深处那温暖而久远的回忆,我的家乡在盐池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家都不宽裕,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却非常高涨,对这样的民俗节日都有着热烈的仪式感。爷爷就是那个引领着我们这群懵懂无知的小孩感受年味与众不同的主角。
今年腊八一过,爷爷已然走过了九十年的漫长岁月。如今,年至九十的他,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耳朵有点背,身躯有些佝偻,但声音洪亮、吃嘛嘛香,还会时常操心儿孙的事,重复的叮咛和唠叨体现了一个大家长对孩子们习惯性的责任和浓烈的爱。
爷爷的童年,充斥着忍饥挨饿的记忆。那时,生活极度贫苦,饥饿如影随形,能饱饱地吃上一顿饭堪称一种奢求,腊八这天如果能喝到掺着玉米糁、小米和一把小豆的稀饭就是一种幸福。在那个靠天吃饭的艰难境地里,爷爷依旧顽强地破土生长,真正做到了长兄如父。身为长子的他不但为父母分担着照顾弟妹的责任,干田里的农活、喂家里的牲口更是一把好手,有了他为这个家庭的无私付出,兄弟姐妹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出去为自己闯荡出一片新天地。
爷爷成年后,恰逢大炼钢铁的时代。他毫不迟疑地投身其中,竭尽全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勤劳和坚毅拼写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篇章,从小到大,听他讲述当年他作为“老虎班”班长的英勇事迹无数遍……而爷爷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七个孩子。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要确保孩子们吃饱穿暖、接受教育,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但爷爷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他白日里辛勤劳作,夜晚则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为孩子们织袜子、补衣裳、做皮货,会连夜赶着驴拉车穿过沙漠,去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给孩子们换粮食。腊八这天,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想着今天粥里还能放些什么?如果能看到爷爷和奶奶将掺着黄米、花豆、花生米,按人数放进去的红枣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泡时,能兴奋地围着锅台转,直到出锅。腊八过后,爷爷便开始张罗着宰牲口、扫屋子、炸果果、打点心……所有人都在为过年做着准备。
父辈们经常会提起他们的小时候,睡觉的时候爷爷在干活,睡醒后爷爷还在干活,永远不知道爷爷什么时候睡的,又是什么时候醒的,能看到高高的麦捆在田里移动,却看不到被深深嵌在麦捆里的爷爷。爷爷是个地道的农民,他深知没文化的苦,更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坚定地选择供所有儿女读书。爷爷通过言传身教的家风,教导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孩子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村子里的人无不感慨大字不识的爷爷奶奶竟会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子女。以前他总会把“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主席语录挂在嘴边,现在他更是会把“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挂在嘴边教导我们,没上过一天学的他嘴里总能说出顺口溜似的大道理,总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下的爷爷,儿女们孝顺有加,孙辈们围绕在他的膝前,一家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爷爷终于能够放缓匆忙的脚步,每日在和煦的阳光下悠然晒着太阳,与邻里闲话往昔的岁月。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戴着中山帽和石头镜,手里提着播着秦腔的小音箱,那是他的“标配”,人人都夸老爷子精神、洋气。他的面庞上镌刻着岁月的深深印记,伸不展的双手、粗大的关节、弯曲的双腿,那是他历经磨难的生动见证,当年伟岸的身影如今成为了一个拄着拐棍的小老头,但他的眼神中,始终透露出温和与慈祥。现在的腊八,大家会去餐厅订上一桌,腊八粥却变成了餐桌上的配菜。年关将至,大家早早便开始了“过个好年”的筹划忙碌中,大家欢聚一堂,无不热闹,当我们这群已为人父母的兄弟姐妹被一群调皮的“小猢狲们”吵得脑袋疼发牢骚时,他总会笑呵呵地说道:“过年嘛!家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的孙儿呦……一个比一个心疼,一个比一个过得好,我知足啦!”
爷爷的一生,是饱经艰辛与不懈奋斗的一生,更是充满爱与担当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在这美好时代安享晚年,爷爷当之无愧地拥有着所有的幸福与安宁。
提着礼物刚进门的孙儿调皮地捧起爷爷的脸问道:“爷爷,你好着吗?好久不见,最近乖吗?”爷爷用他洪亮的声音笑着回答:“好好好,你乖我就乖!”众人笑作一团,欢快的笑声在屋内的每一个角落回响。
★
往期回顾
故乡的沙枣树丨煤油燈
带钢蹦的饺子丨煤油燈
父亲的眉毛丨煤油燈
· END ·
编辑 | 胡珊珊
校对 | 苏丽
审核 | 胡珊珊
监制 | 王廷军
总监制 | 张弘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