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运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市文旅局、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景雪变工作室在市文旅局召开《狱中大豆谣》(暂定)剧目创编会。
会议介绍了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在研究延安精神、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工作中,发现我市康杰中学退休教师——有“活着的小萝卜头”之称的罗力立的感人事迹,在多次拜会并取得罗力立同意后,决定根据罗力立的自传体纪实文学《大豆谣》筹拍一部同名微电影,同时与景雪变工作室合作,创编排演一台儿童蒲剧。
罗力立的父亲罗云鹏,1938年在延安中央党校毕业后被中央派任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1940年甘肃工委遭到破坏,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后壮烈牺牲。母亲樊桂英(甘肃工委妇委会组织委员)与刚出生8个月的罗力立同时被捕入狱。狱中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教她识字、唱歌、跳舞,同狱难友王洛宾曾针对罗力立的苦难经历创作了一首《大豆谣》儿歌。罗力立几乎与《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经历完全相同,都是出生8个月大入狱,在狱中艰难困苦条件下生活成长,目睹和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兽行,同时也在父辈共产党人的感召教育下成长成熟起来,在狱中成了秘密小交通员,为党做了大量工作。所不同的是宋振中在狱中被国民党杀害,成为我国最小的一名烈士。而罗力立侥幸活了下来,被称为“活着的小萝卜头”。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她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成为我市康杰中学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直到退休。
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认为,罗力立事迹和她撰写的回忆录《大豆谣》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难得的好教材。通过影视、喜剧等艺术形式来再现和宣传她的事迹,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很强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意义。
编演优秀蒲剧儿童剧是景雪变工作室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通过舞台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讲好革命故事,这也是当代戏剧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去年底,景雪变工作室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工作会上得悉筹拍《大豆谣》微电影信息后,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即时提出创编蒲剧儿童剧的意愿,决心将其作为工作室成立后的第一部蒲剧艺术精品。从今年年初开始,景雪变已聘请我市著名编剧组成了专业编创团队,会上还介绍了剧本编创过程及心得体会。著名编剧高吉林从今年1月接手,在反复研读罗力立写的两本回忆录《大豆谣》与《黄河在召唤——罗云鹏传》后,利用三个月时间即创作出《活着的小萝卜头》剧本第一稿,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和景雪变工作室先后分别召开了5次剧本编写座谈会,提出了修改意见,目前剧本已改到第四稿,暂定名《狱中大豆谣》。
在编创修改过程中,编创人员最终形成共识:“活着的小萝卜头”故事发生地虽在兰州,但罗力立和她母亲都是运城人,且罗力立出狱后回到老家一直生活工作到现在,这是我们运城的一份独特红色资源;同时也是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血脉、研究和传承延安精神的特有资源。将红色故事与地域剧种有机融合,用蒲剧讲好红色故事。此剧的主题思想,重在展现狱中共产党人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的精神追求与“活着的小萝卜头”的性格塑造和成长。既要写她在狱中险恶环境下的屈辱和苦难,更要写出她在共产党人教育影响下的成长和智慧。
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荆青莲说,“非常感谢市文旅局对《狱中大豆谣》(暂定)蒲剧剧目的认可和支持。希望几家合作单位通力配合,再邀请一些国内戏曲编剧名家把剧本进一步提炼打磨好,以尽快进入排演阶段,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文章来源于运城日报,记者李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