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整理:赵 霞
责任编辑:柴 赟
照片提供:樊瑞秀
照片整理:李榜明
文本校定:张鹏飞
第一篇章:
背着父母学唱戏
一九五七年秋,樊瑞秀在中村高校毕业了。如父母所愿考入了沁水中学十八班。由于从小爱好文艺,在高校上学时就参加文艺宣传队上街演出,又拉二胡又表演,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进沁中不到两个月,光明剧团的李老师谭老师就找上门了,苦口婆心的多次动员,说剧团是最好的职业,吃的百家饭,穿的绸缎衣,动员参加剧团。然而父母早在他小时候就给他占过卦,说是生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是做大官的料,死活不让去唱戏。但奈不住自己本身就特别爱好文艺,便背着父母自行离校跟着谭老师走进了光明剧团。从此和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以晋南为基地,流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等部分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腔高板急,粗旷豪放,慷慨激昂,是一个历史悠久剧目繁多,具有丰富艺术特征的优秀剧种。
在沁水,蒲剧流行于靠近晋南的中村、张马、杏峪、王寨、土沃、樊村一带。解放前由中村村的李明旭创办了蒲剧娃娃班。几年后发展成了专业蒲剧团。当时在晋东南一带成为较有声誉的戏班,后因战乱而破落。
解放后,张马小青旺村的张跃庭组织社会上的流散艺人组成了黎明剧团。一九五三年在此基础上结合中村张马两个业余剧团的班底,组成了沁水光明剧团。第一次出县到阳城晋城高平长治等地演出。但因为未经专署批准而被迫解散。后来张跃庭自筹资金上访,单身走长治上太原,经过一年多的奔波和努力,于一九五六年十月经省地文化局批准,正式恢复了沁水县光明蒲剧团。团长张跃庭,主要演员有谭善悟、谭怀银、张九盛、谭怀金、谭高旺、王廷富、刘银芝、杜书琴、张尔祥等。主要剧目有《药酒计》、《游龟山》、《大登殿》、《长坂坡》、《明公断》、《八件衣》、《雁塔寺》等。
第二篇章:
汇演夺了第一名
一九五九年是沁水光明剧团的起步年,团领导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樊瑞秀、张力、乔来文、肉娃(张萍)等赴临汾蒲剧院学习。同时多方招集艺人,从晋南请来武生王兆云、青衣吴莲莲(永济人)、花旦解月芳(曲沃人)、正旦李桂莲(绛县人)、须生张明智(曲沃人)等,再加上临汾返团的留学生,当时剧团行当齐全,设备先进,剧目繁多,质量过硬。当时的县委书记李德全同志多次来团看望。宣传部长丁克温,农工部长曹明魁亲临剧团指导工作。给晋南带来的人增加工资,迁移户口,并给剧团购制服装道具,灯光布景。当年的保留剧目有《白沟河》、《斩杨景》,《药酒计》、《大报仇》、《长坂坡》,还有现代戏《三里湾》、《社长女儿》、《夺印》、《红色交通线》等,在晋南晋东南各县巡回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一九六三年晋东南地区组织现代戏汇演,沁水蒲剧是晋东南地区唯一的一个蒲剧团,怎样能让上党老区的观众听得懂看得住,这是一次挑战。团里决定以现代戏《夺印》参加评比。为了打响这一炮,宣传部从省城调来电影考贝《夺印》,让演员一边看一边排,从服装道具,场面调度,舞蹈动作都从电影中吸取精华。序幕都是幻灯片配合灯光沙幕采用电影手法处理,把电影溶入戏剧舞台这是一次新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汇演取得了建团以来第一次成功,被评为晋东南地区现代戏演出一等奖。剧中主要演员樊瑞秀饰何支书,霍苗菊饰烂菜瓜,丁虎演大爷,王立殿演李有才,都获得了优秀演员奖。
一九六四年晋东南抽调十个专业剧团参加四清工作,蒲剧团也在其中。剧团住进长子县石哲公社石哲村。刚进村把运动搞的轰轰烈烈。白天同社员下田劳动,晚上集中开会学习。当时县里主要领导李德全,丁克温,曹明魁等对剧团特别重视,全体演员集中在公社砖瓦厂内排出了《芦荡火种》、《革命自有后来人》、《江姐》、《红色交通线》,和《追妻》、《喜日》等折子戏。
一九六五年冬,地区组织参加四清的十个剧团举行现代戏评比汇演。剧团以《芦荡火种》和小戏《喜日》参赛。剧团主要演员樊瑞秀饰郭建光,刘银芝饰沙奶奶,张萍饰阿庆嫂,王世仁饰刁德一,丁虎饰胡传魁。这次演出名列前茅,受到领导和专家们一致好评。折子戏《喜日》被评为代表晋东南赴省剧目之一。
一九六八年,上级决定每县只保留一个剧团,于是沁水把梆子和蒲剧合二为一。成立了沁水县东方红剧团,团长张荣富,书记张光龙,导演王兆云。主要演员有樊瑞秀,乔千,吉丁虎,谭高旺,张力,张萍,乔来文,侯青芝,李瑞琴等。主要剧目有《夺印》、《槐树庄》、《红色交通线》、《三里湾》等。
第三篇章:
赴京学艺见到江青
话说一九六六年正当剧团在长治演出时,突然接到县里的通知要剧团立即返县,停止演出返乡闹革命,所有古装戏一律停演,一时间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剧团停演,整天举着红旗排着长队,不是游行就是开会,彻底打倒封建帝王将相,把全部古装戏服装道具拉到南河滩一把火烧个尽光。
一九六八年,剧团经过整合,成立了沁水县东方红剧团,剧团是自负赢亏单位,没演出没收入,发不了工资,无奈只好排了几个现代戏,《槐树庄》,《夺印》,《红色交通线》,《社长女儿》等,抱着仅有的几个现代戏演了一遍又一遍,观众看腻了,演出台口难定,经济收入没保障,剧团面临倒闭,演员放假回家。
一九六九年国务院文化组决定举办革命样板戏学习班,要求每个省派一个代表团赴京学习。在沁水剧团面临停演倒闭的情况下,经县革委和武装部领导研究决定选拔王世仁,吉丁虎,谭高旺,张文琴,乔千等10人,由樊瑞秀带队直奔北京学习样板戏。
他们到达北京火车站,先到文化部去报到,工作人员告知山西省在《智取威虎山》剧组,只好找到山西省晋剧院温团长,他看了介绍信后说开什么玩笑,上党剧院,临汾蒲剧院都没资格参加,你一个小县剧团怎能参加。无奈之下又回到火车站,大家很是失望。由于没接待单位无法住宿,当晚只好住在车站候车大厅。
樊瑞秀这一夜如坐针毡彻夜未眠。天刚亮便跑去文化组办公楼,在门房和值班老头打听到办公室负责报到的贺云是山西洪洞人,顿时感觉有一线希望。上班后等各省登记忙完后找到贺云老师,就说是赵树理家乡沁水县蒲剧团的团长,是赵老师让来找的,请帮忙让进入样板戏学习班作为旁听生学习。贺老师很为难,经多次好言求助方批准住进新街口旅馆大楼顶层大客房。
天无绝人之路,上天幸运儿再次垂青这帮可怜人。当天晚上他们透过窗户看到楼顶上在排练《红灯记》。一打听原来是河南省京剧院参加《红灯记》学习班的。当晚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既然参加不了《智取威虎山》剧组,那就偷着学《红灯记》吧,当下便分好角色,就这样几个人每天下午晚上透过窗户偷看排练,等他们下班后连夜对词排练。经过几天的偷看基本学会了《红灯记》全剧。
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和河南京剧院刘团长建立了友好关系,让给我们五个进学习班的名额,这才算真正加入中国京剧院样板戏培训班,终于亲眼见到浩亮,刘长瑜,高玉倩等艺术家。观看演出时别的省代表团有录像机照像机,只有樊瑞秀他们几个人手拿笔记本和一枝红蓝铅笔,一边看一边记,李玉和铁梅等正面人物用红笔画,鸠山等反面人物用蓝笔画。就这样一招一式记录下来,经过十天左右的努力,总算是把《红灯记》全剧学到手了。
文化部结业审查验收那天,在中国京剧院大礼堂,每个角色抽出十个人每人表演一段。樊瑞秀被抽中李玉和组了,他表演的刑场斗争迈步出监一折,没想到被评审组看中,让他单独再来一次。他们说樊瑞秀的表演还可以,让大家按照他的动作练。没想到一个县剧团的小人物偷着学来的东西却受到专家们的认可。
排练结束后只见大厅挂起了大标语,向江青学习,向江青致敬,热烈欢迎伟大旗手光临指导。樊瑞秀马上找到河南京剧院刘团长,求他带其进入会场。晚上十一点钟,外边下着大雨。楼下来了几辆小轿车,不一会全场掌声雷鸣般的响起,北京市委书记吴德陪同江青走进会场。她穿着一件灰色风衣,戴着帽子。江青讲话很简短,欢迎你们从全国各地来京学习样板戏,希望你们认真学习,通过你们把样板戏一招一式普及到全国去……这一晚大家激动的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就去邮电局给县革委会和武装部打长途电话,报告特大好消息,我们见到江青啦。
返回沁水后得到县革委会的大力支持,由文教办主任蒋志龙亲自抓剧团工作。由于都不懂五线谱,专门请临汾蒲剧院张峰老师设计唱腔。《红灯记》上演后,很快得到观众和周边各县的赞赏。翼城,曲沃,临汾等地剧团先后派人前来参观学习。经过不断加工磨合,于一九七二年参加了晋东南地区样板戏汇演,在同台演出《红灯记》的十多个剧团中名列第一,被评为特等奖。
从此《红灯记》就成了沁水县蒲剧团的看家戏。当时所费辛苦和心血,难以言表。甚至三十年后的二零零二年,因县人大,政协两会的要求,在沁水会堂临时恢复上演。仍是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连演数场仍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观看需求。
古装戏允许上演了
时间到了一九七六年,被封锁的古装戏又允许上演了。当时我县梆子团和外县剧团已经开始排演古装戏了,唯有我们蒲剧团滞留在嘉峰村动弹不了,演现代戏定不出台口,演古装戏没有行头。无奈之下,只好以体验生活为由,把演员分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子一天天过去,怎么办?团领导心急如焚,演员们日夜难眠,只得放假回家等候通知。但领导班子留下分头到各村收集古戏装,跑遍了郑村,马头山,赵庄,樊村,王寨,中村,张马,杏峪等村,只要听说过去有业余戏班的地方都去寻找,但只收到一小部分破破烂烂的旧戏装,根本不能使用。本县无望,樊瑞秀又同朱希章二人跑到翼城,曲沃,襄汾,临汾等地找熟人托关系,寻老乡求同行以寻求援助。
临汾蒲剧院是他们曾经留学的地方,临汾地区文化局长崔豪成是沁水下川人,临汾市委书记柳应亭是沁水土沃人,他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终于,在临汾蒲剧院,襄汾剧团,曲沃剧团,翼城剧团,他们一件一件一包一包挑选了一架基本完整的古戏服装,高高兴兴回到沁水,当即宣布恢复上班。演员们久旱逢甘霖,不分昼夜刻苦排练,最短的时间排出了《十五贯》,在阳城大礼堂连演七天,场场爆满。
一九七七年七月,又排演了半古装历史剧《小刀会》。此剧上演后从演出质量,服装道具,灯光布景,武打设计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各地纷纷上门来订戏。高平县委贾培宏书记亲自写信叫蒲剧团到高平演出,在高平礼堂一连演了半个月。后来又排练了《杨门女将》,《窦娥冤》,《忠烈千秋》,《假婿乘龙》等剧,巡回演出到晋东南晋南各县和陕西河南等地,所到之处都得到观众的好评。
一九七九年晋东南地区组织质量戏评比汇演,我团以《窦娥冤》一剧参加调演,被评为一等优秀剧目,剧中主要演员分别荣获优秀演员一,二等奖。
第五篇章:
武士敏把沁水蒲剧推上巅峰
一九八四年晋东南地区举办自编自演现代戏汇演,沁水县作家潘保安一连写了《小磨庄》《武士敏》两个大型现代戏剧本,蒲剧团排练《武士敏》一剧,这个戏主要塑造国民党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的抗日英雄形象。经过认真排练加工,参加了地区流动观查演出。但是观摩团人员观点不一致,几番争论《武》剧惨遭淘汰。由梆子团《小磨庄》参加调演。一时间团内怨声载道,情绪低落。
晋东南地区自编自演现代戏调演在地区大礼堂如期进行。在快要结束时,突然一个紧急通知,要蒲剧《武士敏》一剧立即到长治参加调演。消息传来团内一片欢腾。于是连夜赶往长治。演出开始了,大礼堂内座无虚席,地区主要领导祁英书记亲临观看。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地区领导上台接见,祝贺演出成功。并同演职员合影留念。
经过观摩团认真评比,《武士敏》被评为一等奖,授于樊瑞秀,乔千,李长午,吉学文,李佑等优秀表演奖称号。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武士敏将军遗骨安葬仪式在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举行,特邀沁水蒲剧团赴长治演出《武士敏》。这次演出得到了当时的山西省省长王森浩和武士敏将军的儿女亲友们的一致好评。他们和剧团召开座谈会,合影留念,表示要捐款赞助,王省长亲自批给两万元以资鼓励。一九八六年五月省文化厅评选全省专业剧团超百场演出剧目,《武》剧又获殊荣,奖金一万元。
《武士敏》一剧连续演出超百场不衰,使沁水蒲剧达到了巅峰状态。
和胡富国合影了
三十多年来樊瑞秀由一个戏娃子一步一步地担起了演员,导演,团长,书记等重担,共饰演各类剧目主角四十多个。多次参加山西省和晋东南地区的戏剧评比调演,六次荣获晋东南地区一等奖和山西省一级演员奖,被评为中国戏剧协会国家级会员,山西省文代会代表,晋城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
曾受到山西省省长王森浩,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的亲切接见合影。一九八七年调离蒲剧团到文化馆,文化局工作。虽然不在剧团一线工作了,但仍然时刻关心着沁水县蒲剧团,直到今天。
一辈子姓了四个姓
时光如水,不知不觉樊瑞秀与沁水蒲剧团已经走过了五十个年头。他说,很爱蒲剧团,很爱沁水蒲剧事业,把饰演的每个角色视为生命,回顾数十年舞台生活,既满足又欣慰。
樊瑞秀曾自豪的说,他这一辈子姓了四个姓。也就是说在舞台上四个角色深入人心,甚至是观众朋友们忘了他的真名,只记住角色了。一是《夺印》中的何支书,一是《社长女儿》中的林社长,一是《红灯记》中的李玉和,一是《武士敏》中的武士敏。
第八篇章:
不要再让人说是箍炉锅剧团
一九八七年樊瑞秀调离剧团到县文化馆,文化局工作。二零零二年退休后,长年生活在北京海南等地,一去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年来无论走到哪里,还是时刻想念着关心着沁水蒲剧事业。沁水蒲剧团始终是他的心头肉。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看到县剧团还在当年自己从省市县三级要的款修的三层楼里,还是当年自己向省文化厅要的四十个临汾戏校学生在支撑着蒲剧团(目前当年的四十名戏校生已没有几个了),心中很是感慨。作为本县蒲剧老艺人,诚恳请求县委县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能够抓紧时间重新整顿蒲剧团,把社会上和流失到外县的蒲剧艺人请回来,再招收一些新学员或者办个蒲剧培训班,解决剧团后继无人之急,组建一个地地道道的沁水蒲剧团,使沁水文艺事业再创辉煌,千万别让晋南人再说咱们是箍炉锅剧团了。
夕阳更灿烂
在沁水,樊瑞秀是当之无愧的名角,是沁水蒲剧泰斗级人物。共饰演过大小角色八十多个,在省里和晋东南地区戏剧汇演中先后获得六个一等奖,饰演的何支书,林社长,李玉和,武士敏等形象深入人心,特别是凭借蒲剧《窦娥冤》梦会中的精湛表演在全国崭露头角,被评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级会员,填补了沁水历史的空白。
如今的樊瑞秀已是八十高龄,名角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呢,是由众星捧月到门可罗雀的落寞,还是依附儿女的依赖式的享受?人们好奇着,疑惑着,关心着。樊老淡然的笑着说,宁静致远。樊老育有四个孩子,受父亲言传身教,个个人品端正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等地并都走上了领导岗位。看着孩子们的事业在稳步发展,樊老师很满足。
区区人生不过几十年。只有步入人生的黄昏,一切才属于自己。樊瑞秀老师还喜欢旅游。退休后他先后去了杭州西湖,安徽黄山,河北北戴河,以及北京,上海,扬州,无锡,苏州,海南等地。他说在旅途中亲眼见识了那么多的名胜古迹,奇山妙景,真是很激动,不身临其境是无法具体体味其中无穷奥好和乐趣的。
人老了,更加注重养生。每天清晨和傍晚,人们都能看到樊瑞秀老师在公园打太极拳。
这正是青春红似火,夕阳更灿烂。
这是八二年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办公室出版的会刊,头版头条报到沁水县蒲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