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
一个人有没有心理疾病,很容易看出来吗?No!
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觉察不到或低估周围人的心理疾病。即使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阳性症状不太突出的时候,也可能只是被周围的人认为想法、行为等比较奇怪。像抑郁症这样以病患的主观痛苦为主的心理疾病,更容易低估患病程度。
不良情绪可能引发生理疾病!
研究发现,冠心病、高血压、甲亢、乳腺癌等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情绪有关。不良情绪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唤起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降低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相反,让人放声大笑的喜剧片,则会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
如果一个人自杀了没有死,他很可能还会自杀。
曾经尝试过自杀的人,未来自杀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与自杀有关最大的危险因素是自杀未遂既往史。如果持有错误的认识,会低估自杀未遂者未来自杀的风险,也可能因低估风险而延误心理疾病的诊治和自杀的预防。
决定了要自杀的人会告诉别人吗?是的!
大多数想要自杀的人会在言行中表露出来。有报告显示,80%自杀的人在之前给过身边人清晰的警告,如对他人说,觉得活着没意思、活着太痛苦、死了会好一些等。一旦发觉自杀的迹象并加以干预,极有可能避免自杀发生。
比起突然的创伤打击,日常持续的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人们容易重视单次的创伤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往往忽视日常持续的烦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生活中没有突然创伤打击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因此生活中的慢性压力不容忽视!
看车祸、灾难现场照片,或听当事人讲述,可能造成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指人生遭遇严重压力或痛苦事件后,在心理层面产生挥之不去的伤害。心理创伤中除了包含直接暴露导致的创伤,还有间接创伤,其易感人群包括急救员、医生护士、精神卫生保健工作者等。
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都属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研究显示,个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与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加强社交活动有助于减缓大脑功能衰退。
社会交往是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社会交往对老年的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社交活动有利于活化大脑,增加大脑的外皮质区神经元的丰富,并有效缓解因年龄上升带来的脑萎缩。此外,充足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坚持用脑记忆学习都能有效减缓大脑功能的衰退,并进一步预防老年痴呆。
抑郁症服药好转后,不能自行减药、停药。
抑郁症及其他心理疾病,在服药治疗期间,如果自行减药、停药可能带来多种风险,一方面会影响治疗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很可能让患者放弃相对科学的治疗方法,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正确的做法是继续就诊,向医生描述现状并咨询有关问题,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的类型和剂量。
医学检查正常却总怀疑自己有病,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疑病症。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主动寻求心理评估与诊断,判断主观不适是否由心理疾病导致,早日得到有效治疗。
不记得的事情对心理影响也很大。
一些童年早期的创伤,甚至成年期的一些痛苦经历都可能由于压抑的机制而使人记不得或记不清。但是这些不记得的事件,并非不存在于人的内心,它们往往储存在无意识中,在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梦境等方面显现。此外,大多数人不记得三岁之前的经历,但这些早期经历对人的心理有重大影响。
儿童也会患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特征不同,会出现易激惹、行为冲动、拒绝游戏、成绩下降、拒绝上学等情况。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受个体遗传、人格、归因方式、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同伴交往等关系的影响。应注意厌学也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之一。
心理异常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遗传吗?不一定!
在各类心理疾病中,遗传率最高的是精神分裂症。其他的心理疾病,遗传的影响就更小一些。在公众中知晓率较高的抑郁症,遗传力约为30%-40%。心理疾病的发生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在遗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一个人具有遗传上的风险,但是否会发生心理疾病则受到环境的调节影响。
适当运动可有效减轻并预防焦虑和抑郁。
运动有利于缓解和减轻抑郁、焦虑等情绪。运动有助于分泌内啡肽、儿茶酚胺等神经类物质,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的调节能力,让人感到平静和愉悦。
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主要危险来自熟人。
超过70%的性侵犯是来自儿童身边的亲属、教师、邻里,仅有10%来自陌生人。童年遭受过性侵犯的儿童,成年后罹患多种身心疾病的几率高于普通群体,导致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处理和应对,有可能伴随一个人终生。
儿童缺乏运动,不利于大脑发育。
儿童运动对大脑发育、大脑功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运动促进神经细胞繁殖,加强其相互连接,从而有效防止神经受损生长因子增多,促进突触可塑性。与过去认为经常运动让人无法在学习时“坐得住”的担忧不同,现在多项研究显示,运动能促进更有效率的学习和更优异的学业成就。
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大脑发育。
生命早期的压力会让孩子出现焦虑行为和杏仁核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压力因素消失之后长期存在,影响大脑发育,造成脑细胞损伤,甚至引发大脑回路的变化。也会增加成年期吸烟、酗酒等不健康行为的风险。
打完孩子之后,好好哄一哄就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吗?不!
打孩子可能使孩子产生无助、恐惧等强烈的负面感受,甚至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这些负面的效应并不会因为好好哄一哄就轻易消失。打孩子不仅会造成直接的身体不良反应,很有可能带来孩子成长发育上的身心问题。
只要维持婚姻总比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好吗?不是的!
家庭氛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等更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频繁吵架、甚至打架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孩子如何应对压力,处理亲密关系等,增加孩子罹患抑郁等心理疾病的风险。为了孩子身心健康,与其维持婚姻,不如积极地改善婚姻质量。
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只要诚心悔过,就不会再犯吗?不要轻易相信Ta!
家庭暴力的施暴方的行为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循环,悔恨时痛哭流涕,施暴时判若两人,甚至悔恨与施暴间隔的时间很短。暴力在婚姻中的存在和发生是有规律的,是呈周期性的循环过程。道歉和原谅并不能代表对方真心悔过。
提高心理健康技能
在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中,心理健康技能通常包括情绪调节能力、心理疾病识别能力、心理健康急救能力、心理健康信息获取能力等。
人际支持
人际支持指的是通过寻求他人的倾听、陪伴等支持而进行情绪调整的能力。众多研究显示,人际支持度低与多种心理疾病有关,人际支持度高,则有利于心理健康。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一个人呆着,找人说一说;找亲友陪陪我!
认知重评
认知重评指的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想法)而进行情绪调节的能力。使用认知重评策略会使人们的抑郁更少,负性情绪体验更少,生活满意度增加。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想自己是不是钻牛角尖了?我会问自己是不是想得太悲观了?我会提醒自己: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对!
转移注意
转移注意指的是通过分散转移注意力而进行情绪调整的能力。情绪受所处的情境影响较大,人们有时会陷入了一种消极的情境中,或是把注意力过度聚集在焦虑的事件上,而无法摆脱。此时,可以通过适当地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遇到不开心的事,不要反复想很久!让自己少想它!告诉自己多想也没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忙点别的事!
愿我们都能掌握好自己的人生节奏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有需要,可预约心理咨询师进行面谈咨询!
免费心理咨询电话
0373——4585392
服务中心地址:
获嘉县中源航空大厦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