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我们行业语境内很多事只是多了或者换了个说法,尤其是理念层面的内容,思想虽然在进步,但未必代表过去一定没做过,很多事物放到现在来看反而更显大胆先锋,《原来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上海新天地的公共空间作品就已经这么牛逼了》一文是例证之一,并且此类案例比比皆是。
真正意义上从无到有的革新实质上很少,例如新材料的使用、宠物友好的落实、服务设施的精益求精等,确实是更言之有物的举措;另一个方向是技术驱动,例如因疫情而延续至今的“扫码点单”,已经普及的“无感积分”等,恰都是改变用户习惯,提升效率、从无到有的变化。
该领域的新体验在近年趋于平稳,直到支付宝今年年中开始试点NFC碰一下支付功能,让我难免对这一新事有所关注。
在论述个人观点前,如果有读者对这项功能尚未有过系统了解,可参考自媒体“差评”的《“支付宝碰一下”到底是个啥?》一文。不要杠NFC支付早就有了这类观点,你说得对就是了。
下文结合我个人对于支付习惯的变化,进一步聊聊。
在移动支付开启初期,我是坚决站队支付宝的一方,并一直认为这符合产品原教旨,并曾在2017年写过《聊一聊习惯了支付宝后带来的商业变化》一文。
之所以在最近几年会“转投”微信支付,原因在于微信产品生态在商业环境中的完整性和闭环性。
支付——积分——会员,这套流程虽然如今支付宝里也有不少项目同样能够实现,但并不像微信公众号那般拥有“官微”这一轴心载体,这也使得如果像我这类需要完全沉浸学习商业项目各种体验的观察者,更容易依赖微信生态。
因此,当支付宝刚推出“碰一下支付”时,个人认为它仅仅是多了一个选项,本质上与现有的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NFC支付是一个维度,光支付功能尚无法让我觉得这项技术可能会有改变用户习惯的功效(用优惠拉动用户迁移只是营销手段,不做讨论),甚至在操作步骤和效率上,要比例如Apple Pay这种纯正的NFC支付方式要增加“解锁”和点击“打开”的步骤。虽然看到支付宝设备投放以及优惠措施上已经极为高效,但依旧对后续进展持观望心态。
直到近日,发现在餐桌扫码点单的位置,多了一个“碰一下点单”选项,让我感觉有些不一般。
因为餐厅点餐系统,与商业项目基于公众号的生态闭环相对独立,甚至此前有关于消费者投诉“扫码点单需强制关注公众号”的话题。因此本质上“点餐”作为单一日常事件是更基于用户体验导向的,即消费者若还是喜欢人工点单,餐厅原则上也须满足这一诉求。那对于绝大多数习惯了自助点单的消费者而言,可能就变得“怎么高效怎么来”了。
“碰一下点单”的效率,理论上会比扫码更无感一丢丢,因为少了“对准”以及“防反光”这两个考量因素,这就为支付宝争夺线下消费的入口创造了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契机。
而如果“碰一下”能够借此不断强化用户认知,很难说未来在常规支付环节,消费者是否会因此发生习惯的迁移。当然本文是以个人视角,主讲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之间的不同体验,而对原先就习惯用支付宝的用户理论上应该无迁移成本,除非对新功能有天生的抗拒。
未来发展依旧会是长期看点,就如同“无感积分”等用户体验,很多技术对商业的赋能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完善,但这些始终是推动我们商业发展且有可能形成本质行为变化的形式之一,值得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
2013年11月20日:支付宝vs微信支付:“伪移动支付”大战已打响
2014年2月20日:【入股大众点评】腾讯继续侵蚀支付市场
2014年3月13日:微信支付接口开放,支付宝还剩什么竞争优势?
2014年10月29日:支付宝 x Apple Pay 马云库克一周两会带来的猜想
2017年1月25日:开通了微信支付后 星巴克果然做起了社交
2017年10月16日:聊一聊习惯了支付宝后带来的商业变化
2018年1月30日:万象城微信支付·无人快闪店探班图报
2018年3月28日:七宝万科广场支付宝无感积分体验报告
2020年1月21日:七宝万科广场大概是一家技术公司
2021年1月6日:时隔三年再看商场会员积分到停车优惠流程体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