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资讯 |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拖曳水池启用仪式上的贺辞

学术   2024-10-24 09:16   广东  

编者按:由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统筹负责的中山大学南校园拖曳水池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并交付使用,璀璨启航。2024年10月21日上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徐俊忠教授在启用仪式上致辞,讲述中山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需求,矢志向海图强所展现出的璀璨光辉与深刻精神内涵。


这个船池不简单: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期待


——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拖曳水池启用仪式上的贺辞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徐俊忠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事和同学们,大家好!


在学校世纪华诞到来之际,拖曳水池经过升级改造,即将重新启用,这是可喜可贺的。
作为学校校史馆半路出家的工作人员,我在这里讲两个意思。
第一、当年船池的建设,是中山大学寻求新的学科转型的重要努力。在新中国初期大学院系调整之初,中山大学被定位为“文理综合性大学”。工科、农科和医科等都从学校分出去。这种调整是国家的一种战略部署,然而,“文理综合”相对而言,距离直接服务国家建设和民生事业,确实会远了一些。大家也知道,在中山大学的建校之初,孙先生是有着明确指引的。它所颁布的“大学条例”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在这里,灌输和讨究世界日新的“学理、技术”,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目的在于促进社会道义之长进和物力之增长等三个方面,构成为一个现代大学应有的三个基本任务。这里,对于“技术”的高度重视,特别引人注目。孙先生讲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所以,追求最新“技术”,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之重要。其实,孙先生所颁发的“大学条例”的起草人,不是别的人,而是新中国后,长期担任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教授。所以,许校长对于“技术”的追求一直非常强烈和自觉。因此,即使是“文理综合”的大学,也千方百计地推动学校的学科向着应用性学科,包括农科、工科延伸,以寻求我校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事业。我们学校的生物系曾经试点办过农业生物学和工业生物学,化学也延伸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上去,物理系也有许多应用性的开拓,包括办半导体、搞通讯,甚至参与彩电的攻关科研等等。数学系则延伸出力学,进而延伸出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当时,力学有两个重要的实验装置:一个是风洞,一个就是这个长度达204米的船池。所以,我说这个船池,实际上是中大人自觉适应国家建设需要而寻求学校学科转型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非常可贵的精神内涵。
第二、中山大学向海图强之梦,一直非常强烈。中山大学曾经有一枚学校徽章,就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大海大洋。这是学校意向的一种物理性表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西沙做科考,是1928年由中山大学的一批教师发起、组织和实施的;1928年,中山大学的费鸿年教授组织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海产资源调查,开办“广东省立水产试验场”,办起“水产学讲习班”,编写《海洋学纲要》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大学再次投身于西沙及南海其他区域的考察。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中山大学响应国家科技发展发展长期规划,开始筹办海洋学科,1960年正式开办“海洋系”,招收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水文等方向的本科生。6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船池的建设。到七十年代前半期,这个当时的国之重器也就正式建好,并投入使用。进入新时代,中山大学的海洋梦更加宏伟,步伐更加有力、生风。目前,我们不仅有庞大的涉海学科群,还有一个庞大的“中大舰队”,可以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次船池的升级改造成功,为我们在海洋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国之重器。这当然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
今天讲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表达的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这个船池不简单,有故事,它是科研、育人的好平台,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精神的物质载体。当然,我作为校史馆馆长也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大学是一个努力于讨究世界之日新学理与技术,努力于因应国情而推广世界日新学理、技术的运用,最终努力促进社会道义、物力增长的现代好大学,是一个有着很好追求的好大学!
最后,祝贺船池升级改造成功,更期待着它为我们的海工事业的发展,为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零二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文案:徐俊忠

:何子祺 沈淑芳

:何子祺 沈淑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