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17日,第十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华南区域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行。我院派出35支参赛队伍参加六大类项目竞赛,共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参赛人数和获奖数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本次华南区域赛前,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筹办中山大学首届航行器设计与制作比赛,选拔优秀队伍参加领域内高水平学科竞赛,矢志提升我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赛事回顾
6月16日,经过近两个月的赛事筹备和作品打磨,由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水下机器人研究学社和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会联合承办的“七载扬帆·百年筑梦”中山大学首届航行器设计与制作比赛在珠海校区海琴三号负一层水池成功举行。来自10个院系的本、硕、博学生组成的32支队伍携创新作品现场参赛,共同角逐创新奖项。
水面组参赛选手和作品合影
比赛启动仪式由我院副院长谢鹏教授主持。他向参加比赛的团队表示热烈欢迎,对一个多月来认真完成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同学表示赞扬与肯定,并期待同学们通过此次竞赛,提升专业知识、增长开展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在学科交叉和朋辈交流中共同提升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在百年中大这片沃土上成长为能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副院长谢鹏教授(右三)致辞
本次比赛共设置水面组、水下组、开发组三个赛道,由我院副院长谢鹏教授、院长助理蔡华阳教授,水下机器人研究学社指导教师苗建明教授,水声信息与海洋机器人教学研究部副部长郭志群副教授和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主任龚喜组成评委团。评委们通过选手答辩和实物演示,对各组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方法、基本功能实现和创新功能设计等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水面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5项;水下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3项;开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所有作品均已入驻学生创新作品展示空间,优秀作品推荐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华南区域赛)。
/ 比赛进行中 /
学生作品入驻海创空间学生作品展示区
学院党委书记赵立子为获奖团队颁奖,并致闭幕词。她指出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过构建“创新实践课程-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训练-科创竞赛”相融合的学生科创训练发展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积极营造“以赛促学、以赛助创”的工科育人氛围,突出工科人才培养特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她鼓励同学们以此次比赛为契机再接再励,并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取得更好成绩。
赵立子书记为水下组、开发组获奖队伍颁奖
参赛选手感言
海航赛是一段融合技术与创意的冒险之旅!从最初的一纸图纸到最终作品闪耀赛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我们团队携手,将技术与想法融入每一块材料、每一根电线,让小船在水面上破浪前行,我想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团队精神的闪耀。在本次比赛中,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无人船制作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将支持我们继续开展后续研究。
——水面组一等奖获得者 张祝欣
此次获奖是对我们前期努力的肯定,也将激励我们更加坚定、主动地学习船舶知识。备赛的过程中,有过很多纸面上的理论落实到实际出现的小问题,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积累、想法的创新、细节的打磨、团队的合作,都将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水面组一等奖获得者 蒋彦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由学院和水下机器人研究学社共同举办的航行器比赛,相较于第一次,本次比赛的赛事标准、作品质量和服务保障都大大提升。备赛期间的106实验室总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景象,我们会为第一次亲手使用实验室中的工具器材完成部件加工而高兴,会在听到推进器在电路顺利连通后发出的确认声响而兴奋,会打破组别界限交流探讨,我深切感受到这就是工科的魅力。和队友们在比赛的激励下共同努力,一步一步将脑海中独具特色的水下机器人想法,变成在水中作业的实物,这样的经历非常令人难忘且着迷。
——水下组一等奖获得者 习朝辉
参加航行器设计与制造大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备赛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航行器的设计和算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在讨论中不断进步,比赛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共同提升的综合成长,也将激励我们更加主动地追求创新高峰。
——水下组一等奖获得者 黄学涛
开发组是本次赛事新设计的赛道,虽然硬件制作的工作量不多,但因涉及计算机、人工智能与海洋工程的学科深度交叉,挑战更大。看着航行器在我们的代码下逐渐完成了基本动作,在头脑风暴下逐渐实现了灯光自适应调节、水下图像清晰化、水温监测等创新功能,我和同组的伙伴们都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将掌握的零碎知识应用到一个具体的载体里,在备赛过程中掌握到的新知识和能力,认识到的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和同学,都是此次比赛难得的收获。
——开发组一等奖获得者 王书献
责任编辑:张陆祺
初审:张陆祺
审核:蔡华阳、谢鹏、刘军
审核发布:赵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