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全国冰工程学术会议
经中国水利学会批准,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联合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联合承办的第12届全国冰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24年10月25日至28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
本次会议将以“冰工程与极地环境融合”为主题,聚焦湖冰、河冰、海冰、积雪、冻土中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讨与成果交流。为冰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寒区环境、技术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提供发表学术思想、交流研究成果的开放性学术平台。通过对当前冰科学与工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炼新的研究方向,确定相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推动冰科学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试验测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有力促进冰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
为促进冰工程领域年轻学者,特别是研究生的成长,本次会议将继续评选优秀学生论文,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欢迎国内外从事冰工程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
会议组织
会议时间:
2024年10月25日~28日
会议地点:
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4号楼
主办单位:
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承办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重要时间节点
摘要提交:2024年10月1日截止
全文投稿:2024年10月1日截止
会议注册:提前注册10月1日截止,正常注册10月25日截止
会议论文选题范围
1.寒区环境要素研究
(1)湖河海冰、积雪、冻土物理/化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特征
(2)湖河海冰、积雪、冻土分布研究
(3)气候变化对冰情影响及预测预报研究
(4)极地环境观测
(5)极地海洋生态环境及保护
2.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
(1)冰区船舶设计研发
(2)冰区海洋平台设计研发
(3)海冰与船舶关键设备的相互作用
(4)冰区海洋结构物防冰除冰技术
(5)冰区海洋结构物防寒问题研究
(6)冰区结构物安全运营与风险评估
(7)极地港口与海岸工程研究
3.极地观测与探测
(1)极地海洋立体观测技术
(2)极地空天遥感观测技术
(3)极地环境认知与应用
(4)极地科学考察与试验
4.寒区土木水利工程
(1)寒区道路积雪成冰机理及道路除冰机理研究
(2)结构物和运载工具结冰过程及机理研究
(3)寒区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运行与管理经验
(4)冰-水力学、水文学和内河冰塞研究
5.寒区农业水产、生态环境与文体工程
(1)冰冻区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及土壤冻结水水文循环
(2)霜冻形成过程及农业霜冻灾害预防
(3)冻融过程对寒区冰下水环境的影响
(4)冰雪娱乐、体育工程建造与安全运行
6.寒区结构物测试与模拟技术
(1)寒区环境要素的原型观测设备开发
(2)寒区环境要素的物理模拟研究
(3)湖河海冰、积雪、冻土的实验技术、数值模型及原型试验研究
(4)内陆和北极地区湖河海冰、积雪、冻土的物理探测
(5)冰面物探、机载及卫星遥感技术研究
征文要求
1.摘要和全文投稿网站:
www.IceEng2024.com
2.全文投稿需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具备较好的创新性;数据(资料)可靠,论据充足(清楚地阐明过程与方法)。
会议特色
1、会议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创造普及科技写作技巧的机会
第12届全国冰工程学术会议将继续邀请相关领域的期刊编辑到会介绍期刊的特色,办刊宗旨和办刊经验交流。此外,还要安排部分期刊编辑同青年学者和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技巧交流;安排几篇学生论文,开展编辑、审稿和作者面对面点评,以便促进冰科学和冰工程领域中青年学者及学生的快速成长。
2、推荐科学论文到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为保证推荐论文的成功率,会议组委会将对论文实行首先内部审核,作者修改。在征求作者意见的基础上,推荐论文到学术期刊。第12届全国冰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推荐的期刊订要有《水利学报》(EI刊源)、《水科学进展》(EI刊源)、《湖泊科学》(EI刊源)、《船舶力学》(EI刊源)、《船舶工程》、《冰川冻土》、《海洋学报》、《海洋通报》、《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人民黄河》、Advance in Polar Science、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Water(SCI/EI刊源)等。第12届全国冰工程学术研讨会将根据论文情况,在上述核心期刊的基础上适当增加。
3、本次会议中交流的学术论文均收录到会议论文U盘
凡是推荐到学术期刊的论文均应遵循各个期刊的规则。会议论文格式不做规定,但文稿务求内容正确,重点突出作者的新贡献,文字精练,结构严谨,数据可靠(重要数据请注明出处),无政治和保密问题。
4、会议欢迎不计划发表论文和已发表论文的作者参加学术交流
参加交流的论文截止较晚,以不耽误将论文收录到U盘交流的时间为限。
5、会议为有事不能参会的研究生全文论文提供推荐期刊机会
因事未能参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果向会议提交了全文,会务组仍然按照学生期望期刊档次,推荐相关期刊编辑部审查。如果论文达到水平,作者和编辑部进行正式投稿流程。
6、评选优秀学生论文
本次会议将评选优秀学生论文10篇左右,会议闭幕式上由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颁发荣誉证书。
参评人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 在读研究生;(2) 提交的学术论文为第一作者;(3) 会上宣读论文。
会议日程
组委会初步策划的会议安排见下表。可能因实际情况略有调整,详情参阅会前发出的“会议指南”。
日期 | 议程安排 | |
---|---|---|
25日 | ||
26日 | ||
27日 | ||
28日 |
会议注册
1、会议注册费
注册类别 | 正式代表(元) | 学生代表(元) |
---|---|---|
提前注册 (10月1日, 23:59前) | 1800 | 900 |
正常注册 (10月25日, 23:59前) | 2000 | 1200 |
现场注册 | 2000 | 1200 |
2、缴费方式
(一)校外人员缴费(任选一种)
(1)线上缴费步骤:(推荐)
① 扫描下列二维码完成支付(缴费标准按照汇款时间确定,*转账务必备注:2024冰工程会议费+单位+姓名,保留缴费成功页面截图备用);
② 线上填写参会回执
链接:
https://www.wjx.cn/vm/mAGUxjG.aspx# ;
③ 系统自动开具并发送发票至参会代表邮箱。
(2)对公汇款步骤:
① 直接对公转账到以下账号(汇款缴费标准按照汇款时间确定,转账备注:2024冰工程会议费+单位+姓名,保留缴费成功页面截图备用);
② 线上填写参会回执
链接:
https://www.wjx.cn/vm/mAGUxjG.aspx#
③ 会务组会后开具发票,发送到参会代表邮箱。
户名 | 中山大学 | |
账户 | 44050143004609000001 | |
开户行 | 中国建设银行 广州中山大学支行 | |
联行号 | 105581010072 |
(二)中山大学校内人员缴费
① 通过“中山大学统一门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结算平台”进行缴费,缴费业务名称:第十二届全国冰工程会议;
② 线上填写参会回执
链接:
https://www.wjx.cn/vm/mAGUxjG.aspx#
会议住宿
本次会议交通、住宿费用自理。请参会代表自行联系酒店进行预定,并说明参加中山大学第12届全国冰工程会议,以获取协议价格。
酒店名称 | 酒店信息 | |
---|---|---|
丽枫酒店(珠海情侣北路唐家湾海滩店) |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唐淇路 437号 (距离会场1.8公里,车程约5分钟) 协议价格:商务大床房 380元/晚(30间),商务双床房380元/晚(28间),海景大床房410元/晚(26间),含早餐 预订联系人: 黄经理 18797919064 | |
青竹书院 | ||
唐邑酒店 |
交通方式
外地参会人员建议先乘机至珠海金湾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或乘高铁至唐家湾站/珠海站,再打车至酒店住宿或者会场。
1、高铁:
唐家湾站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约8公里,打车约15分钟。
珠海站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约21公里,打车约36分钟。
2、飞机:
珠海金湾机场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约60公里,打车约1小时。
深圳宝安机场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约67公里(途径深中通道),打车约1小时5分钟。
广州白云机场至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约151公里,打车约2小时10分钟。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大学路2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3号楼,邮编:519082
会议邮箱: IceEng2024@126.com
会务联系人:
李晓天 13527278072
杜现平 13021510872
钱国伟 15919212409
中山大学极地号简介
“中山大学极地”号(以下简称极地号)是我国高校首艘、国内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该船具有设计灵巧、动力强、机动性好的特点,能够在极地重冰区自如航行;因其自身能耗小,具有极好的自持力。其排水量为 5852吨,破冰能力为PC4级,可在冰厚2.2米的海域航行,在国际上位居前列。
为使得极地号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和极地相关工作,中山大学投入近亿元,对机械设备、部分舱室进行维修和改造,新建设了实验室和科考人员住舱,装备了先进的科学探测设施。目前,已具备在物理海洋、大气、地球物理、海洋化学等领域的科考能力。在2023年1月17日至2月3日,极地号在渤海冰区完成了首次试航。这次试航成功验证了极地号的低温航行、破冰和冰区科考保障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一支适应冰区作业的船员和科考人员队伍。特别的是,航次期间特别选拔了学生代表加入科考队伍,以培养学生从识船问海到开启新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跨学科现场教学的探索经验,将有助于完善我国海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更多会议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责任编辑:张陆祺
初审:张陆祺
审核:谢鹏、刘军
审核发布:赵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