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展讯】四川美术学院:2024届雕塑本科毕业作品展(景观、跨媒介)

文化   2024-06-05 21:06   湖北  

学艺术的都在关注,亲爱的!您还在等什么?

   欢迎 2024 届雕塑毕业展览 投稿   
欢迎雕塑群展、雕塑活动、个人作品推介投稿。
   收  藏 、投  稿     请加微信联系小庸23169257
本图文由该校师生提供


四川美术学院
2024届雕塑本科毕业作品展
(景观工作室、跨媒介工作室



展期:2024/5/27-06/11

地点:雕塑系展厅、美术馆1/2号厅


前言 



六月的暖风送来了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几天忙碌的布展工作后,本年度川美雕塑系本科毕业展的现场已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比往年,本次毕业创作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开放的实践空间,体现出更加从容的教学节奏和明确的方向要求;相比往年,四个工作室的作品更好地展现出了各自教学和创作的方向与特色,但又不乏新意和活力。


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具有跨学科性,注重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媒介表达可能性的追问与探讨;具象雕塑工作室的作品紧扣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具体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来传递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精神内涵;公共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则关注现实空间,解读社会文化,表现出艺术创作者应有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关怀;器物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强调吸收传统,切入当下,重视创作的过程性与生长性,以及对材料语言及表达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溯本弥新•重塑现场”——本次毕业生作品展体现出“追溯雕塑艺术语言之根本,强化工作室方向之特色,呈现崭新且鲜活之面貌”的特点,重塑了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现场”。


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

2024年5月18日


景观雕塑工作室作品欣赏 |



《香语·无形之形》

作者 | 李抒颖

材料 | 3D打印树脂、木、漆等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唐艳

作品说明:雕塑《香语·无形之形》深植于中国传统香文化,根据沉香、檀香、安息香、龙脑及艾草这五种传统香的气味带给人的感受、情绪和营造的氛围,并参考香的特征和制香手段等,结合五行学说,运用通感将气味可视化,把香文化与雕塑艺术结合。每件雕塑都与五行元素对应,并根据五行元素所代表的方位摆放。


《山海建木》

作者 | 胡洋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纸浆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 | 曾岳

作品说明:以古代典籍《山海经》中的神树“建木”为创作原型,将传统文献中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具象的三维形态。延续了本科阶段的雕塑创作特色,特别是将“网”这一符号元素引入毕业设计中,以此作为连接古今、沟通虚实的桥梁。本作品包含了三件大型主体雕塑,它们分别代表了建木的不同维度与生命状态,通过雕塑的体积、质感、空间布局等手法,呈现出建木的壮丽与神秘,也体现了建木作为天地间纽带的象征意义。

《青玉向扶光》

作者 | 刘德社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竹子,麻绳

指导老师 | 张朤

作品说明:作者从小由竹匠爷爷陪伴成长,与竹有着淡淡的诗情。作品是意境之中的空间营造,是时空交融中轻轻摇曳的亲情。以“门”为形态概念,划分出多重空间,层层递进。竹外空间,竹间空间,竹内空间,节节为空。灯光淡淡疏疏,弦音清响竹露。静默、微动,宁静中些许生动,展现出动态又寂静的多样化的形态结构气质,展现了具有东方气质的竹艺美学,是传统材料和形态认知基础上对新形式和创作方式的思考,更是几个月辛勤匠心与竹共生的亲情。


《混凝土的岩层》

作者 | 完沂遥

材料 | 光敏树脂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杨洲

作品说明:根据对现代主义建筑、空想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等建筑流派的思考,设想一种当人类生活在由混凝土建筑构成的新的地表岩层中时,属于生物的曲线被压缩在建筑之间的直线缝隙后,反而催生出的不以简洁直线,而以具有生物特征的曲线和曲面为主导的,更具雕塑感的新建筑形式。


《晃》

作者 | 苏匡迪

材料 | 不锈钢

尺寸 | 300×300×500cm

指导教师 | 曾岳

作品说明:人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活着就一定会被各种目光注视着,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它就是会存在。这些目光来自各种地方各种角度,他们落在你的身上,想要留下痕迹想要改变些什么。但是你只有一个,你会被影响吗?或许吧,但是你只有一个,你就是你。你会好好爱自己的,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这些足够了。


《给我一个拥抱》

作者 | 何欣悦

材料 | 纸浆,泡沫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杨洲

作品说明:《给我一个拥抱》的创作源于对现代社会情感疏离现象的关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沟通更加便捷,但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却愈发稀缺。城市化进程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难以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传达温暖和情感,重新唤起人们对情感交流的重视。利用身体提取的形态意向,围绕观众的尺度进行创作,作品利用拥抱这个行为带给人身体以及心理的触动:轻柔、温暖、链接、抚慰等为象征,将雕塑进行尺度上的丰富,以便进行拥抱互动和体验创作表达。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感受到拥抱带来的温暖和安慰使人产生亲近和互动的愿望,鼓励观众勇于表达情感,拥抱自我和他人。作品的设计和布置鼓励观众步入作品中,用一个拥抱的姿态与之互动,作品不仅是物理的拥抱,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生长系列》

作者 | 柴子璇

材料 | 废钢、废铁

尺寸 | 230×20×20cm 150×40×20cm 100×10×10cm 180×30×30cm

指导教师 | 杨洲

作品说明:在废材场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事物:电风扇的保护网壳、自行车的链子、一团床垫里面的弹簧、茶壶的盖子等

这些看似已经无价值、无意义的东西被荒废,被遗弃,堆叠在一起,回到材料的循环当中。这些物件的情愫,在我脑海中闪回,每一件物品、残肢碎片仿佛活了过来,以记忆碎片的形态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无秩序的环境中,拥有了一种秩序。杂乱的金属碎片以情绪记忆的形式组成了一个社会、一个生态。 在某个清晨或夜晚,工厂里的零件像雨后春笋般奇迹的“生长”起来....


《不可能的舞台》

作者 | 杨雨林

材料 | 树脂.丙烯上色

尺寸 | 1.2×1×0.2(m)

指导老师 | 曾令香

作品说明:在作品中,我借鉴了舞台美术的空间布局技巧,通过分割与重组,创造出富有张力的三维结构。在保持雕塑本身形态美的同时,又赋予了观众一种穿越时空、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奇妙体验。我也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融入其中,如扭曲的比例、奇妙的色彩搭配以及隐喻性的符号,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既具有震撼力,又富含深层次的思考。


《筑梦》

作者 | 刘明德

材料 | 砖、PVC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曾岳

作品说明:高楼拔地而起,杂乱无章的废砖遗弃在城市各处。彩砖翻自真实的砖头,并邀请工人在每一块彩砖上写下自己的梦想与我共同筑梦。砖与彩砖,黑暗与明亮,在灯光的映射下呈现出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以此,思考重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劳动更具有理想色彩的艺术价值。


《侵蚀》

作者 | 袁冠辉

材料 | PVC塑料

尺寸 | 465×450×300cm

指导教师 | 杨洲

作品说明:作品采用塑料这一材料引进大众生活中的塑料产品这一符号,结合公共雕塑和景观雕塑的场域空间,带观众走进我的作品,通过视觉的感官目视这些被塑料“侵蚀”的人造物、家具和树木这些符号之后所堆砌的一个场景,从而感悟联想自身对生活中塑料的无限制使用带来的积累性塑料垃圾堆积后果,以此为基点去带观众从大局的观念中探寻一个对世界更有利的生活环保理念。


《未醒不知梦》

作者 | 陈期意

材料 | 长落水毛、旧梁柱、相框等

尺寸 | 可变

指导老师 | 杨洲

作品说明:该作品是我对“梦”的理解与呈现,利用落水毛丰富的色彩,创作出关于雪山的多重梦境(平面、形体、空间):画框墙中雪山画面的变化、雪山球形形变、可进入空间:雪山梦境与内部幻想等。该作品利用丰富的色彩元素,这些色彩对应着自然界不同的意向,通过它们增添整件作品的丰富度与完整性,意在展现“梦”与“我”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同时体现冰雪世界的神秘色彩与无限可能。


《万家灯火》

作者 | 夏楷颜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300×200×250cm;130×200×170cm

指导教师 | 张朤

作品说明:由于近几年城市快速发展,八九十年代的社区建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万家灯火”,“记忆重塑”为主题,对记忆中的场景重塑,在营造过去温馨,热闹,美好的场景的同时,带入奇幻的元素和过去的真实形成反差。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也是和那个年代进行一次心灵对话


《行九度》

作者 | 周娴

材料 | 羊毛

尺寸 | 380×160×50cm

指导老师 | 曾令香

作品说明:本作品以后人文赛博格为核心,试图探索何谓人的理性与非理性。赛博格思想打破了人类与非人类、有机物与非有机物的边界,亦是后人类的神话,科学也是我们的神话。我们既能了解我们的身体、其他动物、化石等都是科学调查的合适对象,也能记得我们在这种对象的建设中所起的历史决定作用。进化适应的逻辑是一种符号学逻辑,开放的未来依赖于一个崭新的过去。本作品以鱼符号为载体、羊毛为媒介,运用羊毛独特的毡化特性形成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力与创新性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引发人们对人类未来何去何从,人要如何界定自身,实现人的价值的思考与共鸣。


《脆弱的美好》

作者 | 胡家豪

材料 | 3d打印电镀、3d打印透明树脂、木板、镜面贴纸

尺寸 | 4mx3.5m

指导老师 | 唐艳

作品说明:脆弱之美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不总会被提起的一种美好感受,相较于伟壮观之美、渺小而脆弱的事物也有自己动人心魄的一面。我从对脆弱而美好的事物的观察出发,选择诸如气球、蒲公英等脆弱而美好的意向创作雕塑造型,并用金属质感的坚固和透明材料的易碎对比。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触发大家对世界上渺小、短暂、脆弱但美好事物的感知。


《光·阴
作者 | 陈宝宝
尺寸 | 可变
材料 | 纸材、不锈钢
指导老师 | 曾岳
作品说明:毕业制作是一个大学五年的总结,一种时间前进后凝结的具现化物体,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总结。每一个人、事、物都是这些时间的代表;每一段时光又代表了不同的人、事、物。因此,我想将大学五年的时间提取,是什么构建了这五年,这些"时间"又是什么。


跨媒介雕塑工作室作品欣赏 |


《重复的每日》
作者 | 李书丹
材料 | 木地板等家具陈设、led灯、单片机、3d打印白色树脂模型、灰尘及杂物
尺寸 | 约25平方米占地,整体为长方形,长边约7m,短边约3.5m
指导教师 | 张增增
作品说明:在复刻自己曾自我封闭时居住的房间当中,三十余个人物动态随着一日生活的路径顺序依次播放声音,而又循环往复。沿着灰尘上脚印多次经过踩出的路径,生活的时间在此形成循环。


《普罗米修斯》
作者 | 刘倬志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100×100×100cm
指导教师 | 张增增
作品说明: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文明的火种,而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已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火光。该装置由三只机械臂相互协作,展示传递并隔空点亮一只灯泡,制造日常奇迹。该作品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与文明、科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了“机械生命”的可能性。该创作也讨论了在雕塑的创作中,不可见材料(如能量、磁场等)与空间的关系。


《已知x和y旁有z,z里有x和y》
作者 | 肖乙沫
材料 | 树脂、木材、影像
尺寸 | 110×110×320cm
指导教师 | 张翔
作品说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外面有很多画石膏娃娃的摊位,在这儿画石膏的人既在创作艺术,又好像被美术馆的物理屏障隔绝在了艺术之门以外。而在美术馆外面的大卫雕像对于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过去几十年中,每届雕塑系学生都坚持着画大卫素描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大卫雕像可以说是学院派美术的一部分。这件作品分为美术馆内和美术馆外两个部分的现场,馆内的部分用树脂3D打印了一个由石膏娃娃拼接成的大卫雕像,根据大卫雕像原作造型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的底座,;馆外用石膏娃娃摆摊,并对此进行直播,以此将石膏娃娃、大卫和美术馆联系在一起,拉近大众和学院派艺术之间的距离。

《晒太阳》
作者 | 赵致远
材料 | 影像、现成品衣物、水泥
尺寸 | 300×200×20cm
指导教师 | 丁为
作品说明:太阳光的自然变化造就了光影空间的泾渭分明,这种光影的缓慢挪动近似生物所需的生存空间的潜移默化,自然改变,缘此我进行了多元化人群追逐太阳的影像拍摄:不同身份的人站在光影交界处被光影分割线推移,现场装置由被光直接切分的人群及余留光斑组成,窗型光斑投射于拔地而起的水泥地上,唯光内空间遗存几个拥挤的“晒太阳”的人。


《我选择选我》
作者 | 陈晓岚
材料 |
尺寸 | 300×300×100cm
指导教师 | 陆云霞
作品说明:我挑选商品,商品挑选我。进入消费社会后,商品不再是普通的实用品,每件商品都带着符号性被产出。在消费文化的环境下商品定义了每个买它的人,人们逃脱不出在既定的范围里做选择。物我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主体性被慢慢削弱好像发生了身份的转换,物使我成为了我。翻制了很多参与者的右耳,这些耳朵像工厂零件一样放在一起使其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就如我们挑选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它们在出厂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零件不具有任何的商品性和符号。将耳朵倒置是对消费文化里主客体位置的思考,也是重新对自我的思考,我选择的商品也塑造了现在的我,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我选择了商品也是在选择怎样的我。


《兽堂》
作者 | 张玥涵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350×400×200cm
指导教师 | 张翔
作品说明:本作品从动物雕塑的角度出发,创作了一组中式家具一角,希望从家具角度考虑人与动物的关系。作品主要由五毒图案地毯、马和狗造型的桌椅、“福禄喜寿”屏风这三部分组成。用动物化的家具来暗喻人与自然相处中,人类‘万物为自己所用’的上风地位。


《旅途物语》
作者 | 张一妹
材料 | 旧衣物、旧行李相等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陆云霞
作品说明:《旅途物语》系列创作灵感来源于我的经历,自小就离家漂泊的孤独感和对家的依恋使我把每次离家都定义为一次“旅途”。行李箱承载的不仅是我对过去情感的追忆,也寄寓着对遗憾的弥补。


《生命流》
作者 | 曾诗妍
材料 | 护理床,透明输液管,透明尼龙绳,水泵
尺寸 |  500×400×90cm
指导教师 | 丁为
作品说明:我想表达的主题是“生命的循环”。生命力在床上的人体内部不断流转,又流下地面,在外界完成一个循环后,再次回到人的身上,就像雨水流入大地,又随着河流来到大海,在气的蒸腾中回到天上。《生命流》的灵感来源是去年我的奶奶生病住院时,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感悟,这也是为什么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医院元素。人在什么时候会思考生命呢?当我来到医院时,当我守在病床前时,当我听见亲人的叹息时,我开始思考。


《黑狗》
作者 | 李欣然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400×200×200cm
指导教师 | 张翔
作品说明:陪伴十年的狗狗突然消失。一米宽的井口可能是她最后能看到的世界,在井底漫长无声且孤独地等待...


《语焰》
作者 | 马赛
材料 | 聚氨酯管道,LED, FPGA单片机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张增增
作品说明:作品通过剧场的符号形式,将日常稍纵即逝的话语进行视觉化留存,使观者的话语成为剧场内的表演者。剧场中的话语在光线当中穿梭游荡,此刻话语仿佛具有了生命。在管道内流动回放语言的声音,将无形的语言变为有形,探讨表达与感知的界限以及雕塑空间与日常化行为的可能性。


《未来之坛》
作者 | 刘铭扬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200×200×350cm
指导教师 | 张翔
作品说明:我《未来之坛》是我所构想的,一个存在于“过去的未来”或是“未来的过去”的观测点。庞大的信息量裹挟着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前进,当我们想要剥离掉这些现代化的束缚,想要回归如同古人那般直接作用于事物本身的探索与认知时,我们该如何追寻自己的意识,遵循自己的内心...


《广场故事》
作者 | 毕国琦
材料 | 投影仪、互动程序、仿羊绒地毯、海绵
尺寸 | 400×200cm
指导教师 | 陆云霞
作品说明:当我以俯视的姿态凝视广场,我切实的感受到人群中的个体性,她们各自皆是鲜活的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想、经历和个性,我想为个体的特别留下些什么,于是有了以个人视角呈现的《广场故事》。无人机拍摄了广场俯视视角,通过剪辑抠像,将人群中的某个人单独剥离开来,形成广场只剩一人的“独角戏”画面。作品中的地毯设有警戒线,当观众站于线外,能看见地毯上投影出“独角戏”的画面;当观众闯入警戒线内,原有规则便被打破,画面则还原出原本人来人往的画面。作品意在从社会生活中关注个体,从群体中关注个体。


《独白》
作者 | 李筱涵
材料 | 餐巾纸,现成品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丁为
作品说明:以餐巾纸搓成的细绳作为作品主要材料,与在这段时间内自己生活中对情绪产生了影响的日常现成品相结合,通过进行编织这一重复循环的行为和感受其柔软的特质来进行自我疗愈。因为材料的脆弱性,导致制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无论每一次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开始,都会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平静下来,每一次制作纸绳和进行编织的过程都是一次只有自己参与的对话,基于此而制作出来的每一个作品都是自我反思与自我疗愈的具象化。


《层·市》
作者 | 黃靖婷
材料 | 亚克力 灯条
尺寸 | 100cm×40cm
指导教师 | 丁为

作品说明:人们居住的城市随着时间慢慢的改变,原有的建筑物也被新的所取代,对城市的记忆一直在变化。作品是以自己的老家现在与过去的样貌为主题,用亚克力与灯带加上自身的印象与实物照片进行几何化来制作建筑的轮廓样貌,作品表面是现今建筑的样貌,

在观看作品时由于透明亚克力的特质,使人可以看到內部的模样,而內部制作了过去建筑的样子,过去与现在的建筑叠加在一起,让人同时看到2个时间点的风景。

END



推介毕业生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待续 · 欢迎投稿)


2024各大高校雕塑毕业作品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四川美术学院 雕塑  本科(具象、器物)
东北师范大学 雕塑  本硕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  本科
西安理工大学 雕塑  本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  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 雕塑  本硕
四川美术学院 雕塑  硕士
长江师范学院 雕塑  本科
湖北美术学院 雕塑  硕士
鲁迅美术学院 雕塑  硕士
湖北美术学院 陶艺  硕士
安徽师范大学 雕塑  本科
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  硕士

(待续 · 欢迎投稿)



END

 扫 码 进 入   ➡我形我塑 ·  微店入口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想看更多内容,请回复关键词“目录
或者依次回复“1”“2”“3”“4”……等
【关于我形我塑】:中国学院派雕塑学习交流的平台,用权威的内容、前沿的视角,介绍国外雕塑大师和创意新锐的作品,并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创意设计的其他领域,为视觉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开启头脑风暴,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学习和资源共享服务。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核心成员


更多雕塑好资料,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我形我塑
【我形我塑】中国学院派雕塑学习交流的平台。用权威的内容、前沿的视角,介绍国外雕塑大师和创意新锐的作品;并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创意设计的其他领域,为视觉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开启头脑风暴,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学习和资源共享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