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的都在关注,亲爱的!您还在等什么?
| 前言 |
六月的暖风送来了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几天忙碌的布展工作后,本年度川美雕塑系本科毕业展的现场已然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比往年,本次毕业创作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开放的实践空间,体现出更加从容的教学节奏和明确的方向要求;相比往年,四个工作室的作品更好地展现出了各自教学和创作的方向与特色,但又不乏新意和活力。
跨媒介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具有跨学科性,注重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媒介表达可能性的追问与探讨;具象雕塑工作室的作品紧扣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具体而鲜活的艺术形象来传递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精神内涵;公共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则关注现实空间,解读社会文化,表现出艺术创作者应有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关怀;器物雕塑工作室的作品强调吸收传统,切入当下,重视创作的过程性与生长性,以及对材料语言及表达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溯本弥新•重塑现场”——本次毕业生作品展体现出“追溯雕塑艺术语言之根本,强化工作室方向之特色,呈现崭新且鲜活之面貌”的特点,重塑了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现场”。
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
2024年5月18日
| 景观雕塑工作室作品欣赏 |
《香语·无形之形》
作者 | 李抒颖
材料 | 3D打印树脂、木、漆等
尺寸 |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 | 唐艳
▼
作品说明:雕塑《香语·无形之形》深植于中国传统香文化,根据沉香、檀香、安息香、龙脑及艾草这五种传统香的气味带给人的感受、情绪和营造的氛围,并参考香的特征和制香手段等,结合五行学说,运用通感将气味可视化,把香文化与雕塑艺术结合。每件雕塑都与五行元素对应,并根据五行元素所代表的方位摆放。
《山海建木》
作者 | 胡洋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纸浆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 | 曾岳
▼
作品说明:以古代典籍《山海经》中的神树“建木”为创作原型,将传统文献中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具象的三维形态。延续了本科阶段的雕塑创作特色,特别是将“网”这一符号元素引入毕业设计中,以此作为连接古今、沟通虚实的桥梁。本作品包含了三件大型主体雕塑,它们分别代表了建木的不同维度与生命状态,通过雕塑的体积、质感、空间布局等手法,呈现出建木的壮丽与神秘,也体现了建木作为天地间纽带的象征意义。
《青玉向扶光》
作者 | 刘德社
尺寸 | 尺寸可变
材料 | 竹子,麻绳
指导老师 | 张朤
▼
《混凝土的岩层》
作者 | 完沂遥
材料 | 光敏树脂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杨洲
▼
作品说明:根据对现代主义建筑、空想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等建筑流派的思考,设想一种当人类生活在由混凝土建筑构成的新的地表岩层中时,属于生物的曲线被压缩在建筑之间的直线缝隙后,反而催生出的不以简洁直线,而以具有生物特征的曲线和曲面为主导的,更具雕塑感的新建筑形式。
《晃》
作者 | 苏匡迪
材料 | 不锈钢
尺寸 | 300×300×500cm
指导教师 | 曾岳
▼
作品说明:人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活着就一定会被各种目光注视着,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它就是会存在。这些目光来自各种地方各种角度,他们落在你的身上,想要留下痕迹想要改变些什么。但是你只有一个,你会被影响吗?或许吧,但是你只有一个,你就是你。你会好好爱自己的,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这些足够了。
《给我一个拥抱》
作者 | 何欣悦
材料 | 纸浆,泡沫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杨洲
▼
作品说明:《给我一个拥抱》的创作源于对现代社会情感疏离现象的关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沟通更加便捷,但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却愈发稀缺。城市化进程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难以有时间和机会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在此背景下,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传达温暖和情感,重新唤起人们对情感交流的重视。利用身体提取的形态意向,围绕观众的尺度进行创作,作品利用拥抱这个行为带给人身体以及心理的触动:轻柔、温暖、链接、抚慰等为象征,将雕塑进行尺度上的丰富,以便进行拥抱互动和体验创作表达。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感受到拥抱带来的温暖和安慰使人产生亲近和互动的愿望,鼓励观众勇于表达情感,拥抱自我和他人。作品的设计和布置鼓励观众步入作品中,用一个拥抱的姿态与之互动,作品不仅是物理的拥抱,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生长系列》
作者 | 柴子璇
材料 | 废钢、废铁
尺寸 | 230×20×20cm 150×40×20cm 100×10×10cm 180×30×30cm
指导教师 | 杨洲
▼
作品说明:在废材场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事物:电风扇的保护网壳、自行车的链子、一团床垫里面的弹簧、茶壶的盖子等
这些看似已经无价值、无意义的东西被荒废,被遗弃,堆叠在一起,回到材料的循环当中。这些物件的情愫,在我脑海中闪回,每一件物品、残肢碎片仿佛活了过来,以记忆碎片的形态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在无秩序的环境中,拥有了一种秩序。杂乱的金属碎片以情绪记忆的形式组成了一个社会、一个生态。 在某个清晨或夜晚,工厂里的零件像雨后春笋般奇迹的“生长”起来....
《不可能的舞台》
作者 | 杨雨林
材料 | 树脂.丙烯上色
尺寸 | 1.2×1×0.2(m)
指导老师 | 曾令香
▼
作品说明:在作品中,我借鉴了舞台美术的空间布局技巧,通过分割与重组,创造出富有张力的三维结构。在保持雕塑本身形态美的同时,又赋予了观众一种穿越时空、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奇妙体验。我也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融入其中,如扭曲的比例、奇妙的色彩搭配以及隐喻性的符号,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既具有震撼力,又富含深层次的思考。
《筑梦》
作者 | 刘明德
材料 | 砖、PVC
尺寸 | 可变
指导教师 | 曾岳
▼
作品说明:高楼拔地而起,杂乱无章的废砖遗弃在城市各处。彩砖翻自真实的砖头,并邀请工人在每一块彩砖上写下自己的梦想与我共同筑梦。砖与彩砖,黑暗与明亮,在灯光的映射下呈现出现实与梦想的冲突。以此,思考重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劳动更具有理想色彩的艺术价值。
《侵蚀》
作者 | 袁冠辉
材料 | PVC塑料
尺寸 | 465×450×300cm
指导教师 | 杨洲
▼
作品说明:作品采用塑料这一材料引进大众生活中的塑料产品这一符号,结合公共雕塑和景观雕塑的场域空间,带观众走进我的作品,通过视觉的感官目视这些被塑料“侵蚀”的人造物、家具和树木这些符号之后所堆砌的一个场景,从而感悟联想自身对生活中塑料的无限制使用带来的积累性塑料垃圾堆积后果,以此为基点去带观众从大局的观念中探寻一个对世界更有利的生活环保理念。
《未醒不知梦》
作者 | 陈期意
材料 | 长落水毛、旧梁柱、相框等
尺寸 | 可变
指导老师 | 杨洲
▼
作品说明:该作品是我对“梦”的理解与呈现,利用落水毛丰富的色彩,创作出关于雪山的多重梦境(平面、形体、空间):画框墙中雪山画面的变化、雪山球形形变、可进入空间:雪山梦境与内部幻想等。该作品利用丰富的色彩元素,这些色彩对应着自然界不同的意向,通过它们增添整件作品的丰富度与完整性,意在展现“梦”与“我”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同时体现冰雪世界的神秘色彩与无限可能。
《万家灯火》
作者 | 夏楷颜
材料 | 综合材料
尺寸 | 300×200×250cm;130×200×170cm
指导教师 | 张朤
▼
作品说明:由于近几年城市快速发展,八九十年代的社区建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万家灯火”,“记忆重塑”为主题,对记忆中的场景重塑,在营造过去温馨,热闹,美好的场景的同时,带入奇幻的元素和过去的真实形成反差。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也是和那个年代进行一次心灵对话
《行九度》
作者 | 周娴
材料 | 羊毛
尺寸 | 380×160×50cm
指导老师 | 曾令香
▼
作品说明:本作品以后人文赛博格为核心,试图探索何谓人的理性与非理性。赛博格思想打破了人类与非人类、有机物与非有机物的边界,亦是后人类的神话,科学也是我们的神话。我们既能了解我们的身体、其他动物、化石等都是科学调查的合适对象,也能记得我们在这种对象的建设中所起的历史决定作用。进化适应的逻辑是一种符号学逻辑,开放的未来依赖于一个崭新的过去。本作品以鱼符号为载体、羊毛为媒介,运用羊毛独特的毡化特性形成有温度、有情感、有生命力与创新性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引发人们对人类未来何去何从,人要如何界定自身,实现人的价值的思考与共鸣。
《脆弱的美好》
作者 | 胡家豪
材料 | 3d打印电镀、3d打印透明树脂、木板、镜面贴纸
尺寸 | 4mx3.5m
指导老师 | 唐艳
▼
作品说明:脆弱之美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不总会被提起的一种美好感受,相较于伟壮观之美、渺小而脆弱的事物也有自己动人心魄的一面。我从对脆弱而美好的事物的观察出发,选择诸如气球、蒲公英等脆弱而美好的意向创作雕塑造型,并用金属质感的坚固和透明材料的易碎对比。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触发大家对世界上渺小、短暂、脆弱但美好事物的感知。
作品说明:人们居住的城市随着时间慢慢的改变,原有的建筑物也被新的所取代,对城市的记忆一直在变化。作品是以自己的老家现在与过去的样貌为主题,用亚克力与灯带加上自身的印象与实物照片进行几何化来制作建筑的轮廓样貌,作品表面是现今建筑的样貌,
END
推介毕业生
(按发布先后排序 点击链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