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创新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给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新一轮变革:面对大环境、监管、市场的多重压力,产业各方都需要“进化式创新”,来重新定义更有价值的产品、服务、运营与价值链生态。站在行业洞察的角度来看,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胡奇聪直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转型之路政策驱动显著,多技术领域成果丰硕、出海license-out 成大势。然,挑战并存,扎堆的成熟靶点,导致管线重复严重、商业化价值降低;创新药占国内市场仅10%左右,前沿技术布局滞后。但胡奇聪也认为,机遇亦显。基础科研与转化医学进展斐然,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临床试验研究机构的自主研究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研究效率不断提升,本土创新乃至“全球创新”不断涌现,中国临床试验成果的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凝聚着中国研究者智慧的研究成果,越来越频繁地登上国际舞台。新质生产力拓展中,医工企协同成关键引擎。北京积水潭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I 期临床试验研究室负责人王美霞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E药经理人,北京积水潭医院智能骨科机器人创新成果斐然,天玑机器人通用多能、远程协同高效;医院充分发挥临床资源的溢出效应,通过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优质的专家资源“以床引企”,引进在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领域顶尖的创新企业在北京落户,医院与企业优势互补,在柔性臂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领域管线丰富、创新迭出。技术融合赋能临床转化,大数据与 AI 辅助诊断、手术规划、加速康复、优化诊疗流程、提效手术精准度。医院也在创新闯关转化方面持续挖潜,整合前沿技术、临床洞察与企业创新活力,借创新生态迭代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骨科诊疗智能化变革、重塑医疗服务范式,提升医疗科技核心竞争力与行业辐射影响力,为患者福祉注入创新动能。满足临床未解决的需求是成果转化的核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佟红艳直言,科研能力不应以发表学术报告或论文为终点,要转换成真正有临床价值的产品,才是终点。佟红艳认为,临床试验不仅仅是研发新药,还是探索多种治疗药物联合使用的优化。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为例,在这方面探索了很多现有临床药物组合,对于治疗疾病都有很好的提升效果。这些成果在国际学术大会上都做了展示,亮出了中国品牌。以新质生产力为创新引擎,华西医院也在“多点开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任张明表示,百卅华西医院的全链条转化平台、国重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协同联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无缝对接。学科交叉融合赋能,多病种研究汇聚多学科智慧,精准诊疗创新、成果转化提速,借创新生态协同、前沿技术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驱动临床研究高质量跨越、拓展医疗创新前沿边界,提升医院国际影响力与区域辐射带动力。在这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也相对清晰,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梁艳介绍道,江苏省人民医院正在践行“新质生产力培育深植临床实践与创新协同”,肿瘤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骨科、普外科等前沿探索成果丰硕,实体瘤、血液肿瘤精准诊疗突破,心血管器械药物创新迭代,驱动临床质效跃升。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紧密衔接,创新技术、诊疗方案加速落地,借临床验证优化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青年人才创新思维活跃,于重点项目历练成长,融合前沿理念技术,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能,推动医院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引领医疗创新前沿突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副主任罗茜表示,新质生产力培育要锚定本地的医药产业结构。以厦大一院的实践来看,契合厦门产业格局,医院牵手药企、诊断试剂企业,依临床洞察驱动仿制药BE与诊断试剂研发优化,实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加速成果临床转化、反哺产业升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跨界合作为路径,激活创新要素融合聚变,催生新质生产力,提升医院区域创新辐射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医疗创新服务边界与价值内涵。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从医院层面有了顶层设计。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机构办公室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储天晴表示,从企业发起的注册研究,到由医生发起的IIT研究,当前这两大类临床研究项目在该医院都在火热开展中。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子明以“精准诊疗在肺癌中的进展与应用转化研究”为例,他表示,近年来肺癌领域的新药蓬勃发展,本土创新企业的涌现,助推了在本地开展早期新药、新疗法的临床研究规模,尤其是在当前“无药可医”的部分晚期肺癌患者更多的机会,能在临床试验项目中遇到了有潜力的新药、新疗法。一方面得益于本土企业的创新势头,带来更多的新疗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医院、学科日益完善的临床研究团队,目前胸科医院在研临床试验项目达到过去难以想象的数量。不过,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委会主委、CCHRPP创建者许重远看来,产学研医协同链条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五百米”难以走通的梗阻。好的一面是,在国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部署下,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协同研发,孵化、转化了一批高质量发展企业。但不能忽视在高价值成果供给、专业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激励政策创新及执行等层面,仍然存在卡点未清除、转化土壤不够肥沃等难点与痛点,从而导致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创资源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科创资源创新活力得不到有效激发。许重远强调,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中,成果转化机制日臻完善,当转化环境持续优化,在政策引导、资源倾斜、人才汇聚等几方驱动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潜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医疗创新前沿突破,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目前,在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文件精神指导下,国内医药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试点单位,仍然要探索解决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的问题。作为生物医药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临床医生能够发现临床需求,但是在旧的职称审评、绩效考核等制度之下,研究者被迫更注重科技成果的产生而对成果的转移转化并未重视。因此,和海外地区很多先进医疗器械、新药的专利发明者大多为临床医生相比,国内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