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万众瞩目的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成绩在11月3日揭晓了!
这似乎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全网都在焦急地期待着这一数学盛宴的结果。
然而,这份成绩的公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原计划在8月与大家见面的它,却迟迟未现身,9月、10月也相继爽约,让众多数学爱好者等得心焦。
好在,漫长的等待终于换来了答案,11月3日,这个备受关注的数学竞赛结果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不过,在这场智慧的较量中,谁摘得了金奖、银奖的桂冠,其实并不是最吸引眼球的。
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位选手——姜萍和王闰秋,他们并未出现在获奖名单上,反而因为涉嫌作弊而引发了广泛关注。
竞赛组委会特此发布了情况说明,确认在初赛中,王润秋(注:原文为“王闰秋”,但为保持一致性,这里假设为笔误并更正为“王润秋”)违规向姜萍提供了帮助,违反了竞赛中“禁止与他人讨论”的重要规则。
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但更准确地说,是真相的冰山一角被揭露——通报仅提及“王闰秋帮助姜萍”,却未详述帮助的具体程度和性质。
这其中的界限模糊不清:是仅仅在答题思路上给予了简单的启发,还是直接给出了准确无误的答案?
两者之间的差别,可谓天壤之别。但无论何种形式,这种行为都构成了作弊,是对公平竞争的践踏,更是对广大观众的一种欺骗和戏耍。
不仅如此,这一事件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让人们对数学竞赛的公正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然而,在这场沸沸扬扬的闹剧中,犯错的人远不止姜萍和王闰秋。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更多人的失责与不足,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深刻反省的地方。
故事的起点,是那位名叫王闰秋的老师。他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系硕士,对数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并一直怀揣着考博的梦想,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如愿。
为了给自己的考博之路增添一些筹码,他决定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因为在这些竞赛中获奖,往往能够为考博加分。
阿里巴巴举办的这场数学竞赛,由于其相对宽松的规则,给了王闰秋可乘之机。
他可能是利用自己、妻子以及学生姜萍的身份,注册了三个账号,分别进行答题。
或者,他直接邀请了姜萍参赛,并在过程中给予指导。
毕竟,如果姜萍能够获奖,不仅能为王闰秋的工作履历增添光彩,师生二人还能共同分享奖金的喜悦。
姜萍作为一名学生,出于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再加上取得好成绩对自己也确实有益,于是欣然接受了王闰秋的提议。
在王闰秋的悉心指导下,姜萍在预赛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全球第十二名。
这个成绩立刻引起了阿里巴巴竞赛组委会的注意。
一个17岁、来自农村、中专学历的女生,能够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名列前茅,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爆炸性的新闻点。
为了提高竞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委会决定对姜萍进行大力宣传。
在成绩公布之前,组委会就前往姜萍的学校拍摄了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
央视新闻等多家官方媒体纷纷报道,称赞姜萍是“中专生的骄傲”。而广大网友也被这个“寒门出贵子”的故事所感动,姜萍迅速成为了网络上的顶流人物。
然而,“假金”终究无法经受住考验。随着姜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数学专业人士开始对她的成绩表示怀疑。
他们指出姜萍在板书和笔记中犯下的低级错误,并集体质疑她竞赛造假的可能性。
为了验证真相,有关方面很快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出所料,姜萍的获奖确实存在作弊行为。
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当地官方、竞赛组委会、官方媒体、支持姜萍的博主和网友,以及那些向姜萍抛出橄榄枝的大学,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面对这一局面,各方都骑虎难下。
但是,无论如何,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他们必须面对现实。只是,这个口实在太难开了。
当时热度极高,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
因此,竞赛组委会选择了拖延,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度能够逐渐消散。
如果我们从最终的结果出发,假设姜萍那份令人瞩目的成绩真的是出自王闰秋老师之手,那么不得不承认,王闰秋在数学领域确实有着不俗的实力。
作为一名中专老师,他能够在众多数学高手云集的竞赛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前12名,这无疑是对他数学才能的极大肯定。
除此之外,王闰秋老师一直怀揣着攻读数学专业博士的梦想,他的知乎账号上关注的全都是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这足以看出他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心中那份不灭的理想。
他既拥有能力,又怀揣理想,如果按照正规途径去努力,其实完全可以走出一片光明的未来。
遗憾的是,他选择了急功近利,走了一条被明确禁止的捷径。
在当时,他可能觉得这条路相对安全,能够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没想到最终却摔得如此惨重。
虽然学校对他的处罚相对较轻,只是进行了诫勉谈话,但这场造假丑闻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人尽皆知,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社会性死亡。
更糟糕的是,这场丑闻可能彻底断送了他未来考博的希望。
毕竟,哪个导师愿意招收一个背负着造假标签的学生呢?
这样的污点,可能会成为他学术生涯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当然,王闰秋在这件事情上完全不冤枉。
在整个事件中,他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竞赛造假,这个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理解——毕竟,在开卷考试中作弊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社会风气如此,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行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这样的错误视而不见,只是如果很多人都在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没必要单独揪出一个人来严厉指责。
王闰秋真正犯下的、无法被原谅的错误,是他做的第二件事。
那就是,在明知造假过于明显,几乎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时,他仍然积极配合竞赛主办方的宣传。
当姜萍取得第十二名的惊人成绩时,王闰秋肯定清楚这个成绩有多么不可思议。
当竞赛主办方联系他,提出要大肆宣传这一成绩时,他本应该感到害怕,担心造假的事情会暴露,应该想要拒绝这样的宣传。
但是,王闰秋并没有这样做。他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全力以赴地配合了宣传,甚至亲自出镜,煞有介事地讲述自己是如何培养姜萍的。
王闰秋老师为了给姜萍打造一个完美的形象,真是下足了功夫,不仅为她准备了详细的板书、笔记,还精心设计了采访话术。
但可能是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导致姜萍在多次公开场合中出现了低级错误。
比如,在采访中,她竟然把谢惠民的“数学分析”说成了“数学方面”,这样的口误对于一个数学竞赛的参赛者来说,显然是不应该出现的。
更夸张的是,在王闰秋为姜萍准备的笔记中,也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抄写错误。
原本应该是数学符号“ƶ̇=b”,却被姜萍抄成了“主=6”,这样的错误简直就像是在开玩笑一样。
这些几乎无法辩驳的错误,让姜萍的谎言瞬间被戳穿,她因此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虽然在这个事件中,姜萍作为前台的“演员”显得有些可笑,但真正让人气愤的,其实是幕后的“导演”王老师。
王老师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是一手遮天,操控着所有的环节。
但作为一个老师,他对于规则和道德却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
这再次验证了谎言的定律:撒下一个谎可能很容易,但之后你可能需要用无数个谎言来圆这个最初的谎。
王老师并没有能力将这个谎言一直圆下去。
他们的初衷或许是美好的,想要组织一场数学爱好者的盛宴,让大家在欢乐中展现才华,同时也彰显阿里对学术的重视。然而,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做事情,真的不能想当然。
主办方或许认为“大家一起玩,规则不用那么严谨”,但别忘了,这场竞赛有着不菲的奖金和巨大的影响力。
在很多人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赚钱甚至改变命运的机会。
因此,王闰秋等人会抓住规则的不严谨,试图为自己谋取私利。虽然这些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主办方也确实存在考虑不周的问题。
这就像你家里放着贵重的金银财宝,却大门敞开,这无疑是在考验人性,甚至可能引诱别人犯罪。
当然,我相信主办方在规则设置上并没有恶意,这个错误可以看作是无心之失。
但主办方真正的错误,其实在于对姜萍的过度推捧。作为竞赛的组织者,他们应该非常清楚参赛选手的高水平。
因此,当一个中专生冲进预赛第十二名时,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面对这种异常情况,他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怀疑“会不会是作弊”,毕竟这是一场开卷考试,作弊的情况并不少见。
他们的第一反应却是“抓住这个典型,好好宣传”。想要扩大竞赛的影响力,这个出发点当然没错。
但你要宣传一个典型,首先得确保她是“真行”啊。就像卖瓜一样,你得先保证瓜是真的,才能谈得上保熟。
否则,你捧出一个假瓜,它熟得越好,最后只会让你越难收场。
但遗憾的是,竞赛方没有核实事实,就直接强势推出了“天才少女姜萍”。
他们选择了“你说啥,我就信啥,我甚至还要为你美化”的态度,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而正是这种随意的背书,引发了后面的连锁反应。
央视、人民日报等几乎所有官媒都下场助推了“天才少女姜萍”的故事,结果全都掉进了坑里,陷入了尴尬,无法收场。
身处这场舆论风暴中心的姜萍,可想而知,此刻的她必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我们不得不承认,姜萍在这件事情上确实存在过错。
首先,她参与了竞赛作弊,这是严重违反规则的行为,不仅损害了竞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让自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其次,她在视频中刻意展现自己的数学能力,蒙蔽了几乎所有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公众智商的侮辱,也让她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这些都是她毋庸置疑的错误,她在随后引发的巨大舆论风波中难辞其咎。
尽管如此,我仍然衷心地希望大众能够对她网开一面,因为她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蒙昧状态的。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一个17岁的中专女生,平时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她的数学老师突然找到她,说有一个数学竞赛让她参加一下,并且承诺会帮她答题,获奖后会对她有很多好处。作为一个学生,她很可能会听从老师的安排。
结果,她真的获奖了。然后竞赛主办方提出要对她进行采访。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很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于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老师。
老师说:“没事,我帮你写文案,你念就行。”她可能会有些犹豫,但在老师的坚持下,她还是选择了相信老师,毕竟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于是,她就这样出镜了,却莫名其妙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她经历了被追捧、被质疑、被摔落的巨大反差。
当然,她不应该完全配合老师的演出,但别忘了,她只是一个17岁、涉世未深的女孩。
看着她那张纯真的脸庞和说话的神态,我们不难看出,她很可能并不懂得人世间的复杂。
而且,在学校那种环境下,学生基本都是听老师的、信老师的。
是老师蔑视了规则、错判了形势,才导致她跟着掉进了沟里。
对于这样一个女孩,我更愿意用“汉隆剃刀定律”来解释她的行为——能用“愚蠢”来解释的话,就不用“坏”去解释。
尽管她确实有错,但从根本上来说,她只是老师和竞赛方的工具人。
造成那么大的影响,绝不是她一个人的错。
这件事能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对姜萍的成绩进行真实性调查。
对于姜萍的一贯成绩,竞赛主办方、央视新闻以及你我这样的普通观众都不会了解得太详细。
但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理应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并对此产生合理的怀疑。
学校作为具有公信力的社会机构,本应该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对学生成绩进行严格的审核。
他们却未能把好最后一关,没有核实成绩的真实性,反而盲目地追求荣誉和财富。
回想起校长当初自豪地炫耀、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视频,现在看来真是讽刺意味十足,简直就像个笑话。
学校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职,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公信力,也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
这次姜萍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所有的官方机构都应该具备基本的舆情和红线意识。
即使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和关注,也不能被冲昏头脑,过分追求利益。
只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保护好官方的公信力,以及领导们的声誉。
学生和老师如果造假,会损害个人的前途;而学校和教育局如果造假,则会伤害政务部门的公信力。这两种情况都非常可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阿里的这种竞赛赛制其实起源于欧美,但在引入中国后显然有些水土不服,出现了种种奇怪的现象。
这次竞赛也在无意间测试了我们社会的信用体系,但很遗憾,结果并不理想。
这再次证明了我们社会中有很多人缺乏诚信精神,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漠视规则,想尽办法钻空子。
这种钻空子的行为会导致守规则的人吃亏,从而使得愿意守规则的人越来越少。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社会诚信因此继续恶化。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姜萍事件也给大众提了个醒:漠视规则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也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行事,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未来。
总结来说,姜萍事件的发展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错误:王闰秋决定作弊、姜萍配合作弊、竞赛主办方没有核实把关就大加宣扬、学校没有调查清楚就配合宣扬。
他们四方本是最有可能控制局面的,但却因为趋利和大意,没有为可能出现的灾难把关。
结果不但自己掉进了大坑,还牵连了很多其他方面,包括教育局、当地领导、央媒官媒自媒体以及支持他们的大众。
今天这个结果,各方都需要深刻反思。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人是否应该遵守诚信,一个机构如何保护自己的公信力,如何面对“富贵险中求”的抉择,以及如何在这个浮躁逐利的社会中守住良心。
----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朋友们转发、点赞、发表神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