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操最不喜欢的儿子,“逆袭”成开国帝王,凭一首凄美七言诗,让后人膜拜近两千年
文化
2025-02-02 06:30
山东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叶寒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其中最突出的几个:
长子曹昂能文能武,曹植才华横溢,曹冲天生神童,曹彰勇猛善战。
曹冲13岁因病早逝,曹操很是悲痛。曹丕去安慰父亲,谁知曹操却说:言外之意:曹冲死了,我这个做父亲的很伤心,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这个做兄长的幸运。
如果我是曹丕,听父亲说这样一番话,一定很伤心。在他的眼中,难道我就是这样一个眼中只有权位、丝毫不顾及亲情的冷酷之人?
以至于许多年后,曹丕篡汉,成为魏文帝,还感慨地说:
“家兄(曹昂)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 (出自《魏略》)倘若兄长曹昂、弟弟曹冲还在世,我想必永远没有成为继承人的机会 ,更无法将有一日坐拥天下。此外,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在名作《文心雕龙》里,还写了这样一段话:
“文帝(曹丕)以位尊减才,思王(曹植)以势窘益价。”世人大多都同情失败者,在曹操继承人之争中,败下阵来的曹植,越来越赢得人们的怜悯爱惜,文学地位日高。而胜利者曹丕,则在后世的书写中,被一步步塑造成为一个阴险狡诈、城府深厚的小人形象。流传甚广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为曹丕冷漠无情的证明。
政治上的是非对错,诗词君不作分论;但如果你曾读过曹丕的代表作《燕歌行二首》其一,那么或许你会看到:在曹丕看似冷酷城府的面孔背后,也有才情横溢、柔情似水的一面。
《燕歌行》本来是一个乐府诗题,归属于《相和歌词·平调曲》。燕为地名,良人为丈夫。独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到燕地从军的丈夫,于是有了《燕歌行》这个曲子。而在曹丕悱恻动人的书写下,这个女子在瑟瑟秋风中思念丈夫的故事,更有了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一片、两片、三片......第三百六十三片,第三百六十四片,第三百六十五片。我细细且专注地倾听着,渴望听到熟悉的足音,那鞋履踩踏在枯叶上的噼啪声,许久都不曾响起了。
我想象着,此时此刻,你会不会也在远方思念着我,思念着故乡。
有时是一身戎装,含着笑向我走来;可更多的时候,我梦见鲜血染红了你的衣袍,你凄然地对着我笑,嘴角血痕犹未干。索性揽过瑶琴,让我再为你弹一支清商曲吧,这曾是你最喜欢的曲调。至少,他们知道,无论沧海桑田光阴轮转,总有七月七相见那日。可我,我却不知,我们相见之时,是何年何月何日何期;甚至,会否还有相见之日。
可怕的是,没有尽头地等,没有期盼地等,不知能否再等到的等。如果单纯看这首诗,你大抵想不到,这样柔情似水的诗句,会是曹丕所写。看似写的是爱情,实则反映的却是东汉末年战乱流离、无数亲人爱人被迫分离的惨状。曹丕的这首《燕歌行》,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由这首诗开始,七言诗同五言诗一起,成为了后世文人诗歌书写的主要范式。相比起曹操的大气沉雄,曹植的华妍激昂,曹丕的诗歌,总是纤弱凄楚而婉娈(luán 柔媚、缱绻之意),带些文人气。这倒让我想起了魏晋年间的轶事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段奇葩故事: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去世了。当时还是魏王世子的曹丕听到好友去世的消息,很是伤心,亲自去了王粲的葬礼上哭吊。如今他走了,我们就各学一声驴叫,作为对他的送别吧。“于是一时间,东汉那些赫赫有名的文士,纷纷争先恐后地学起了驴叫。此情此景,还真是又荒唐,又滑稽,可又莫名地令人有些动容,有些凄然。想想有朝一日自己匆匆入了坟茔,还有昔日故友,挂记着你,不自禁为你在灵前洒一串热泪,心甘情愿为你做一件学驴叫的荒唐事,也是种幸运吧。由这个“学驴叫”的小故事,由《燕歌行》这首诗,至少我看到的这个曹丕,不再只是影视剧中脸谱化的冷酷城府。他也敏感,也深情,笔下是婉娈诗句,胸中有悠悠万民。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