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最露骨的一首艳情诗,因大胆直白受尽讨伐,如今读来却令人叫绝
文化
2025-02-01 06:30
山东
来源 | 诗词世界
作者 | 胡子雯
但诗词君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则是区别于《诗经》中所有爱情诗的“异类”。它只有短短47个字,尺度之大却令人咂舌,一度被后世批判为靡靡之音。这首诗就是《诗经·召南》中的《野有死麕(jūn)》。麕,即獐子,没有角,比较胆小,是当时比较好捕获的猎物。原来他有一个爱慕的姑娘,姑娘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让人忍不住想要挑逗一番。朴樕是指丛生的小树,灌木,短小却十分茂密;在灌木丛中,男人又打死了一只鹿。其实读到这里,作者就已经抛出了一条线索,茂密的灌木会有什么作用呢?“纯”通“捆”,有捆扎之意;这只小鹿还是依旧用白茅捆扎好,献给美丽的姑娘去。不善言辞的年轻小伙遇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不知如何去表达,只好将自己每天打来的猎物都送给她,以此示好。但我们还剩最后一句没有讲完,这才是真正的结尾即高潮。舒而脱(tuì)脱兮,无感(hàn)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脱脱是指舒缓而轻柔的动作;“感”通“撼”,意为动摇;帨是女子佩戴的佩巾;尨则是多毛的狗。请你慢慢来别着急,不要弄坏了我的佩巾,声音小一点,不要惹得狗儿汪汪叫。15个字,将男子急切的爱欲,姑娘的羞怯紧张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行为不要说是在古代,即使放到现在,也是能掀起大片舆论的程度。怪不得千年来受尽讨伐,被指责淫靡,无礼,伤风败俗。这样一首难登大雅的诗,为什么能够选入《诗经》,又有什么解读的必要呢?
其实早在千年前,《诗经》的编修者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诗经305篇,只用一个词就能够概括——思无邪。这就是在告诉我们,《诗经》中表达的思想都是纯正的,磊落的,即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对别人诉说的。
再者,禁止自由恋爱,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是在儒家思想实现大一统后才逐渐形成的。
每年仲春三月三,是男女自由相会的日子,就算有淫奔之举,也不禁止。而古时结婚时有互换鹿皮的习俗,白茅也多用于祭祀,这暗示诗中的两人有缔结婚姻之意,绝不是随意苟合。故而,与其说这是一首“淫”诗,不如说是对地方民情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蒹葭》将爱情写到了极致,那么《野有死麕》何尝不是将爱的原始冲动写得入木三分?
少了刻板繁多的礼教束缚,所以爱得自在洒脱,无所顾忌。
文末点亮在看,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