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诵读人:卫欣
广播电视从业者,普通话一级甲等
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古人认为,立春后树木开始生长、发芽,而有水才能涵木,所以雨水就来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开始融化,降水量开始增多,降水形式也有了变化,雪渐渐少了,雨渐渐多起来。天地得到雨水的滋润,芳心萌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雨水把春天唤醒,万物抖擞精神雀跃欢呼。
雨水,在历代文人墨客眼里,知时节,蕴诗意,每一场含烟微雨,都是一笺温润的诗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如烟似雾泽人心田;“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新雨水》中对春雨的描写,出身贫寒的他深知“春雨贵如油”的道理,有了雨水,就减少了荒年之乱,《新雨水》就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兆丰年的祈盼。
“逢雨是喜”,雨水带给我们的是生长的力量,雨水润春,春霖泽物,一帘微雨,给大地披上多彩的春纱,草木欢笑,鸟儿歌唱……“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雨水,一个“诗”漉漉的节气,正撑着小伞,在料峭的清寒中浅吟低唱着,娉娉婷婷地向我们走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人将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这是我们古人独有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属于我们祖先的时间哲学,至今仍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候 獭祭鱼
到了雨水节气,水獭开始捕鱼,常常将捕到的鱼陈列在水边,看上去就如同陈列供品,先祭后食的样子。
二候 鸿雁来
雨水节气过后五天, 对气候敏感的大雁捕捉到春的气息,陆续迁徙到北方。
三候 草木萌动
在春雨的滋润下,草木开始抽出嫩芽,大地逐渐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节气相关的各种民俗,传承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智慧、信仰与习惯,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雨水节气的民俗主要有“占稻色”、“回娘屋”等。
占稻色
“占稻色”是华南地区传承近千年的稻作文化习俗,雨水节气当天,人们会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丰歉情况,庆祝雨水节气的到来。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花越多,当年的稻谷收成就越好;反之,则意味着稻谷收成不好。以农为本,古今同一,“占稻色”作为一种试图把握农事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人们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回娘屋
雨水节气当天,出嫁的女儿会带上礼物回娘家,有了孩子的妇女还要带着红棉带、竹椅和罐罐肉,到娘家拜望父母。竹椅,意在祈愿老人平安有福,坐下来安享晩年;罐罐肉,则是反哺感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给父母分别系上一段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祝父母福寿绵长。雨水孕万物,父母育子女,雨水节气“回娘屋”这一主要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习俗,顺应天道、感恩父母,是天道与孝道的完美结合。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