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诵读人:卫欣
广播电视从业者,普通话一级甲等
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从“露从今夜白”到“寒露惊晚秋”,季节已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深秋。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露浓而气寒,不易消散,欲凝而坚也,故而得名”。“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时节,秋露满枝,向世间传递着气候转凉变冷的消息。
对于每个节气的特点,人们往往通过一些或通俗或唯美的方式来解读。关于寒露节气,通俗地表达是“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天冷了,该翻箱倒柜找换季的衣服了。又唯美地描述为“风入蒹葭秋色晚,气冷霜凝雁南归”,寒露“三候”的第一候就是“鸿雁来宾”,白露节气的时候,对气候敏感的鸿雁就已经开始陆续启程南归了,等到寒露时,南归已经接近尾声,雁南归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等到寒露才南归的鸿雁姗姗来迟,更像是最后而至的受邀嘉宾,所以古人以“鸿雁来宾”形象地描绘了寒露节气的这个特点。
在画二十四节气系列漫画的过程中,越是对节气的特点了解的深入,越是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严谨的科学品质、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一直到今天,祖先的智慧依然在指导着我们的农事和生活,也引领着我们的诗和远方——“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虽然天气寒意更深了,但美丽的木芙蓉花依然在盛开,颜色甚至比春天的花还要红,它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在各个季节的赓续。
夜露凝珠,万物皆秋。颗颗露珠倒映着时光的绚丽和生活的斑斓。重露之下,我们在通往深秋的路上,一路收获,驰骋前行……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人将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这是我们古人独有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属于我们祖先的时间哲学,至今仍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候 鸿雁来宾
鸿雁等候鸟从白露节气就已经开始陆续南迁,等到寒露时节南飞的鸿雁已经是最后一批了。先到者为主,后至者为宾,所以这时南飞的鸿雁被称为“来宾”。
二候 雀入大水为蛤
过了寒露,天气逐渐寒冷,雀鸟大都躲起来避寒,而这个时节海边蛤类多了起来,并且这些蛤类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古人就将“雀”藏和“蛤”出作为了此时的物候特征,浪漫地认为雀鸟变成了蛤。
三候 菊有黄华
古人用“黄花”指代菊花。菊花品种繁多,色彩缤纷,在寒露节气后陆续开放,这里一个“华”字,准确地描述了菊花盛开时的华美景象。
与节气相关的各种民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寒露节气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红叶”等。
登高
寒露时节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到野外欣赏深秋的景色,常见的方式就是登高。寒露节气又恰在重阳节前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就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赏红叶
寒露节气后秋意更浓,飒飒秋风,黄护叶红。此时,漫山遍野的红叶是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正是人们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