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据路透社及《华尔街日报》等多家财经媒体报道,欧盟方面经过数月的深入调查后宣称,中国在公共合同竞标过程中,对欧盟医疗器械生产商实施了所谓的“不公平歧视”。欧盟正在考虑限制中国医械厂商招标。欧盟委员会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将中国企业的投标排除在欧盟公共采购市场之外,或在未来5年内对中方投标项目进行扣分处理。
欧盟针对这项最新调查结果,表示,中国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市场存在对欧洲公司的歧视行为。周二发布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有确凿证据表明,中国以不公平和歧视性方式限制欧盟医疗器械生产商参与其政府合同竞标”。
欧盟周二的报告特别指出,北京的“国产化”政策,尤其是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旨在“直接偏袒国产医疗器械,损害进口医疗器械的利益”。报告指出,这些设备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指定的10种设备之一,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产品占县级医院使用产品总数的一半,2025年达到70%,2030年达到90%。
调查还发现,基于集采政策“特别提到了支持国内产品的目标”。总部位于欧盟和美国的医疗技术公司一再指出,集采是近年来限制增长的一个因素。报告还列举了多项国家支持计划,旨在确保国内运营商采购中国制造的医疗器械,并优先考虑它们而非国际竞争对手。报告指出,“总体而言,委员会发现87%的公共采购招标包含影响进口医疗器械采购的明示或隐含限制。”另外,报告发现,歧视现象有所增加,“明确禁止进口医疗器械”的招标比例从 2022 年的 36% 增加到 2024 年上半年的 53%。欧盟委员会表示,数据显示,“在涉及的招标中,明确禁止进口医疗器械的内容持续增加”。
报告同时指出,由于中国并非世界贸易组织全球采购协定的成员国,“因此其所谓的措施和做法是合法的”。中国表示未来可能加入采购协议,但“强调其无法单方面在世贸组织框架之外开放采购市场”。
这份报告是基于欧盟国际采购工具(IPI)进行的首次且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欧盟委员会目前正在权衡采取何种惩罚措施,并计划首先与中国进行磋商。但根据IPI的条款,欧盟最终可能会“限制或排除中国投标人参与欧盟政府合同”。
这些潜在措施将由欧盟委员会与27个成员国协商后共同决定,并适用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约合510万美元)的招标项目。成员国将对任何提议的行动进行投票表决。
2024年4月24日,欧盟首次调用“国际采购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 IPI),对中国医疗器材采购启动调查,以期消除人们对中国政府偏袒本土供应商的担忧,确保其公共采购市场的公平与开放。
据悉,IPI的起源可追溯至2012年3月。那时,欧盟委员会发现,欧盟在《政府采购协定》(GPA)及与第三方国家的双边、多边协议中,均开放了相当广泛的公共采购市场。但美国和日本作为GPA的成员国,其公共采购市场的开放度却远低于欧盟。同时,像中国、巴西、印度和土耳其这些欧盟的重要经济伙伴,还未加入GPA。加之新兴经济体在建筑、互联网等领域的迅猛发展,给欧盟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欧盟委员会觉得有必要制定一项战略性政策,来保障欧盟企业免受不公。于是,2012年版IPI草案应运而生。到了2016年,欧盟委员会对这份草案进行了修订。2021年,欧盟27个成员国首次在IPI的适用问题上达成一致。经过十年的磋商与筹备,2022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了IPI法案。
于去年4月启动了首次调查。根据IPI的规定,调查需在9个月内完成。这一工具旨在打破阻碍欧盟公司进入盈利采购市场的壁垒。不过,欧盟并未规定采取行动的最终时间。
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表示,其对中国采购行为的细致调查发现,中方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优先采购国产设备、限制进口设备采购,并在招标过程中提出“异常低廉”的报价,这些行为对欧盟制造商构成了所谓的“歧视”,使得欧洲相关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欧盟委员会在公告中同时警告称,欧盟致力于通过与中国进行接触和谈判以寻求解决方案。然而,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切实可行的共识,欧盟将不得不考虑采取所谓的“纠正措施”来应对当前局面。
新任欧盟贸易事务专员马罗斯·塞夫科维奇(Maros Sefcovic)在公开场合表示,欧盟强烈希望与中国保持开放、公平和互利的贸易关系,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公共采购领域。他强调:“开放的市场需要基于互惠对等的原则。欧盟的政府合同对非欧盟国家开放,我们期待其他国家也能以同样的公平态度对待我们的企业。”这位在欧洲对华政策上持强硬立场的政客再次重申了欧盟的立场。
法新社进一步指出,受中国国产优先及集采政策影响的医疗设备范围广泛,涵盖了X光机、植入物、助听器、拐杖、绷带以及假牙等多种产品。
基于专注于中国市场的研究机构Merics的数据,彭博社报道称,2022年中国医疗技术市场的规模已达1350亿欧元,其中西门子医疗和荷兰飞利浦等欧洲制造商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路透社援引相关消息透露,欧盟委员会可能采取的“纠正措施”包括将中国企业的投标排除在欧盟公共采购市场之外,或在未来5年内对中方投标项目进行扣分处理。
针对欧盟这一指责,中国官方迅速回应。2025年1月1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提问:“欧盟对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开展调查,证实了欧盟对中方在采购市场中歧视外国企业的担忧。该调查可能导致中方在欧盟招标中受到限制。外交部对该调查有何评论?”郭嘉昆表示“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都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中方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维护市场经济原则和世贸规则,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希望欧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市场开放承诺和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去年4月欧盟发起调查后,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欧盟频繁动用经贸“工具箱”和贸易救济措施,发出的是保护主义信号,针对的是中国企业,损害的是欧盟形象。欧盟一贯标榜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但外界看到的是欧盟一步步走向保护主义。中方敦促欧方恪守市场开放承诺和公平竞争原则,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停止以各种借口无端打压、限制中国企业。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累计达到621.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微增0.1%。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持续稳定表现。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产化率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录得268.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然而,商务部指出,尽管国产化进程加快,但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仍高度依赖进口。
从进口来源国看,美国、德国和日本继续占据中国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的前三位。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都是推动全球经济开放的主要力量。相互限制无论对欧盟还是中国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商来说,都产生了巨大及深远的影响,这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这一事态如何发展?结局又如何?我们将持续关注。
· 会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