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太空响彻《东方红》

政务   2024-10-11 18:05   甘肃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浩渺宇宙,茫茫太空,传来了美妙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中国自己制造的、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的卫星发射成功了!——中国为之震惊,世界为之震惊!

      这个日子值得中国人牢牢记住,更值得酒泉人民牢牢记住,因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从酒泉大地徐徐飞向太空的。

早在1958年5月17日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就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同时以政治家的气质和诗人的激情发出“只争朝夕”的号召。于是,一支由众多科技专业人员参加的研制队伍迅速组建起来。但当时因受“大跃进”的影响,又由于各方面条件较差,特别是物质条件距离发射卫星相差甚远,因此在具体实施计划时,遇到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困难。

      鉴于这种情况,中国科学院重新调整了卫星发展规划,提出了“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的步骤。经过多次导弹发射试验,火箭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一些人造卫星的新技术成果,为研制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创造了条件。

      1965年10月,中科院召开了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这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质的试验卫星,并明确了中国虽然在技术上起步较晚,但起点要高,要比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使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得见,听得到,并命名这颗卫星为“东方红一号”,播送《东方红》乐曲。

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一些科技人员和领导,虽然受到冲击,但广大科技人员抱定“强盛国力,为国争光”的信念,忍辱负重,艰辛跋涉,一步步向科技高峰攀登。

       1970年2月,国防科委下达了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预先号令》。4月1号,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在高度保密,一路警戒森严的安全状态下,悄然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

       第二天,对卫星和火箭做了各项技术测试,一切正常。发射场最担心的问题是卫星能否准确入轨,入轨后能否及时预报运行轨道,并且不能让外国先于中国作出预报,这些问题对测控系统是一次重大考验。当时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通信线路,因为条件有限,从发射区到各观测站的指挥通信和数据传送都靠明线完成,难免出现外界干扰、阻断,甚至破坏。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中央要求总参谋部调动有关省市民兵数十万人,沿线一字排开,日夜护线,确保信息准确传输。

       4月20日,周总理打电话给国防科委,指示第一颗卫星发射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并提醒绝不能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工作全部结束。24日上午,运载火箭一、二级推进剂加注完毕。20时整,发射阵地零号指挥员下达了“1小时准备”口令。距离发射时间越来越近,忽然地下控制室操作员报告:在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最后检查时,发现卫星应答机对地面触发信号失去反应,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卫星跟踪测量的精度和预报的准确性。技术人员立刻分析检查,找到了故障点。

      21时整,故障排除后,指挥员发出“30分钟准备”口令,发射场正在进行临射准备。21时16分,周总理关切地对发射工作作了指示:“关键是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要沉着,要谨慎。”发射基地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受到极大鼓舞。

      21时34分,发射控制室发出“1分钟准备”预备口令,紧接着“牵动”、“开拍”口令,倒计时开始“9、8、7、6、5、4、3、2、1……”

霎时,大漠颤抖,苍穹震撼,“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徐徐升人太空……宇宙长空,传来激动人心的《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良好开端。

来源:区委党史办

监制:万凯                编辑:袁琴

肃州党建
肃州党建由中共肃州区委组织部创办,秉持“简约、新颖、实用”的理念,旨在传播党建理论,聚焦党建动态,展示党建成果,宣传党建工作,教育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推动肃州科学发展。欢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提出诚恳的意见和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