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与训练:蒙太奇、意识流、冰山理论

教育   2024-11-10 22:44   中国  



















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记得设为星标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月刊关注。
‍‍‍2024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4年3月7日-6月6日
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一)蒙太奇
1.定义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在时空上有了极大的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一些作家也采用这种蒙太奇手法来创作文学作品,它将一系列不连续的画面拼接起来使之成为有新的意义的一段画面,它能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出创作者的思路,激发读者的联想,启迪读者的思考。超然客公众号
第1组:
(1)一个古老的旧天安门镜头。
(2)一个冰天雪地的镜头。
(3)一个街头人们乞讨的镜头。
将以上三个镜头组接起来,便产生了封建社会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人民,使广大劳苦大众民不聊生这样一个概念和含义。
第2组:
(1)一个解放后的新天安门镜头。
(2)一个冰河解冻的镜头。
(3)一个人们欢笑的镜头。
将此三个镜头组接起来,便产生了封建反动统治阶级之灭亡,推翻了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制度,人民得到了解放这样一个新概念和新含义。
    
2.文学作品中蒙太奇手法的作用
作用1.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的段落衔接产生新的、原来各个段落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大大地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作用2.通过人物、情节、场面、环境的分切与组合,方便作者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作用3.蒙太奇手法通过画面更迭变换的节奏影响读者的心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蒙太奇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用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某种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绪。超然客公众号
每个由一组文字构成的画面虽然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组接一定顺序的不同画面,能够诱导和规范读者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读者思考。读者面对不同文字展示的不同画面,会产生对比、联想,比如,将一个在荒岛上的男人的场面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读者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
作用4.通过蒙太奇手段,作品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文学时间和文学空间。
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或者直接的跳入),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样,不同时间的跳跃和折返,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比如,一组蒙太奇画面。就可以轻松地在空间上从北京跳到华盛顿,或者在时间上跨过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蒙太奇这种操纵时空的能力,使作家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分析,撷取他认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的,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乃至最能抒述艺术家自己感受的部分,组合在一起,经过分解与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启迪力的部分,摒弃省略大量无关轻重的琐屑,去芜存菁地提炼生活,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    
作用5.蒙太奇手法使作品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发展变化。如果没有这种交替使用,作品的叙述就会显得单调笨拙。
(二)冰山理论
1、海明威冰山理论
冰山原理”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他认为:一部 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 1/8,而有 7/8 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 “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因此,海明威的小说情节中心极为突出,毫无枝蔓;叙事客观,不加任何解释和议论;修辞质朴,一 般不用富丽的比喻和形容词;多用简短而潜台词丰富的人物对话。
2、简析冰山风格
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 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 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 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 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 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3、冰山原理应用
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海明威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 小说结构,他也从不写恢宏的长篇巨著,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 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 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 在.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 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老人在 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 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 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 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而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 模式又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 “冰山风格”.
(三)意识流
1.定义
意识流小说是一种以内心心理的表现为主要手段,以主人公的意识、感觉、潜意识和思维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小说形式。它渐渐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中,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世界的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意识流特色。意识流小说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往往包含了不连贯、不合理、错综复杂、语言形式多变的内容,通过这些形式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意识流小说是一种以内心心理的表现为主要手段,注重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感受,采用不连贯、错综复杂、混合式语言表达和强烈主观感受等特点。

2.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色
(1)时序的颠倒和融合
打破传统小说的正常时序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互相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叠合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    
(2)跳跃穿插的自由联想情节
小说人物头脑中的一个观念或视觉里的一个形象,常常会流泻出一大片表面上有点联系而实际上毫不相干的事物或想法来。这些情节又由于时间观念的打破而取得了自由的空间,采用跳跃、穿插、重叠、反复等途径,使情节呈现出错综复合的图景。文字、情节,甚至整部作品的结构也都可以前后无序地反复跳跃,以适应摹写潜意识的需要。
(3)心理分析式的内心独白
独白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段。人物离开作家的介绍,以独白旁白的手法来展示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作家为了让本能冲动的心理得到充分的表现,而借用了混乱的、无逻辑的、反理性的独白表现方法,认为这才是生命的真实。作品要传达人物的潜意识,最好让人物自己来解释他们自己,运用这种意识独白来使人物的意识多层次化。
(4)大量运用各种象征手法
刻意追求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事物内在的神秘含义和各种事物之间、各种现象之间神秘莫测的联系,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作品中的细节、人物、事物、事件往往具备一定的象征寓意,有时甚至连主题或整部小说的结构都是象征主义的。
(5)语言与文体的标新立异
意识流小说家们认为,意识流语言与文体应该与传统不同。为了体现意识流的特征,语言文字常常背离正常的拼写、句法以及文法规则,大段文字没有标点符号,没有大写字母,大量借用外文词汇,用梦幻的语言来写梦幻,形成所谓意识流语言。

3.意识流小说的局限
脱离实际生活,过分沉溺于莫名其妙的个人内心隐秘活动,人物多是病态的不正常的,思想基调灰暗消沉,反理性主义;从接受角度看,独白、象征、梦幻等多种手法的滥用,导致了作品故事模糊,寓意晦涩,让人看不懂。
专练提升
这是一生(节选)
已经是八月了,天热的是个烤炉,没有一丝风.还有这该死的蝉,叫个没完没了。我已经木了,手里的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尽管我应该为高考去拼,但是不行,我脑袋乱的要命。
噢,我有些仇怨了,就像仇怨有人揍我,而我只能感觉鼻血流淌,脊背发凉.....时间真快啊,也真佩服自己,竟然读到现在.....记得有个女孩,一个在农村暂读的女孩一一我的同桌,她看到我的鼻血就吓坏了,她捂着脸,不敢看我的脸。我则看着她,她着实漂亮。你很难想象,很长一段间,我没和她说一句话。她倒和我说了,诸如: "你为什么这么脏”,“为什么老睡觉”....这时我总是心跳过快,想说却憋红了脸吐不出一句话,我有严重的口吃,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自卑。噢,她睡了,我鼓足攒了多日的勇气,碰了下她的手,感觉毛茸茸的,像小动物的爪.....哎,人生真是荒唐的有趣,那时我十岁,不!是八岁。
我有时只会凭着感觉走,正像我对一个老头的感觉。他凶巴巴的,跎着背,总是蹲在脑畔上吸烟,大家都不敢靠近他。他对我却有种吸引,是他奇怪吗?或许是的。他砍柴专砍荆棘。他总是黄昏时出来晒太阳.....他起初也吓我,后来就变了。
那次他又在砍柴,我也是。大概是出于好奇吧,我学他砍荆棘,被扎惨了。他笑呵呵的瞅着,之后对我说“娃子,不是这么砍的。”于是他教我怎么砍,怎么背....。我觉得他是个有趣的老头,不像平时。他说:“荆棘就像娃娃一样。”“山里有好多怪动物。”“你是头小倔牛。”.....村里人觉的我们在一起很新奇。
后来我妈不让我再去找他,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他说:”在外好好的,要小心。”.....后来他很快就死去了。当我面对他的遗像时,我的心又酸又苦,也不知咋了。超然客公众号
他的儿子,他的孙子在葬礼上表现的很自然,没有泪,他们交流的极少。他的确是个怪老头,但他教给我很多很多。比如我记得他从不忌讳谈死,他希望死后埋在山顶。他爱山,爱山上的荆棘。他的面庞如这黄土高原一样,早已融为一体。    
我再次离开了村庄,来到一座小城市,我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可好玩过不了几天,我就伤心了。我似乎得了病,我失去了嗅觉。不!准确的说是我只能闻到臭气。
在大街上,在菜市.....我只能皱着眉头看着他们,他们似乎也是这么看我的。夜晚更糟,灯一直亮着,还闪闪不停。我的生物钟彻底被打乱了....奇迹总是会出现的,嗅觉回来了,生物钟调整了.....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过我妈妈不高兴了,她说我变了。她怒了,你可以想象我干了什么,真不可思议。当老师骂我:“你是个混蛋。'我坦然道:不!混蛋?我干的事混蛋可干不出来。
事实上,当我站在高处俯瞰人流时,我发现人都有混蛋的一面。我是只苍蝇,也许是谁诅咒了我,也许是个玩笑。这是一个苍蝇的梦,他成了诗人,写了一首诗:在我的日记里|合上了我的童年|记忆却怎么也合不上|除了小草|没有人在我的日记里放歌|没有人在我的日记里哭泣|总有失落|滚下干瘦的脸|一直堆满荒芜的心|才觉得火辣.....于是爱上了山|爱上了羊|爱上了风....仿佛只有这些是可爱的|是爱我的|因为我是只苍蝇....
历史总是伴着告一段落又开始新的历程,我的历史也是。不过可怜的我啊,这次除了眼睛坏了,别的倒好。我的眼睛原来是好的,一次意外让它罢工了。你知道的,人生总有那么多意外,我们无法避免。
          
(一)内心独白
他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摸了摸裤兜,找大门钥匙。咦,不在这儿,在我脱下来的那条裤子里,得把它拿来。土豆倒是还在。衣橱总吱吱吱响,犯不上去打扰她。刚才她翻身时还睡意蒙眬呢。他悄悄地把大门带上,又拉严实一些,直到门底下的护皮轻轻覆盖住门槛,就像柔嫩的眼皮似的。看来是关严了。横竖在我回来之前,蛮可以放心。
——乔伊斯《尤利西斯》

(三)示例引领
高手
侯发山
在乱世,习武的人不在少数。说得高雅一点儿,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说得俗一点儿,是为了能够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不受他人欺负。康百万和周二爷都是河洛地区数一数二的士绅,有钱有势,有头有脸,家里少不了看家护院的。外人不一定靠得住,他们更愿意把至亲培养出一身的本领。于是,康家的少爷康小勇,周家的少爷周明便结伴来到了温县陈家沟。
“上至能能,下至哼哼,大人小孩,都会扑腾”“喝了陈家沟的水,都会翘翘腿”……这些都是从陈家沟流传出来的顺口溜,可见陈家沟人习武成风,民间诞生了不少太极高手。陈长兴便是其中一个。陈长兴,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陈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陈长兴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无论看戏还是赶会,站立于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双脚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自从陈长兴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规,收下“偷拳”的杨露禅为徒后,上门拜师学艺的蜂拥而至。
康小勇和周明有幸成为陈长兴的徒弟。陈长兴教他们的是太极拳之老架,其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从起式、金刚捣礁,到当头炮、金刚捣椎、收式等七十四式,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着无穷之力,真是“劲牵四两动千斤,变化神奇后制人。掌扫狂风驱虎豹,拳击霹雳震乾坤”。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年期满,康小勇和周明辞别师父,回到了巩县。
邙山头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头目唤作“座山虎”,去周二爷家滋扰了两次。第一次,周明施展拳脚,一脚踢折一个喽啰的腿,又一掌打死一个喽啰。第二次,“座山虎”的一只眼让周明给打残了,若不是“座山虎”逃得快,怕是要一命归天。周二爷很是高兴,心说犬子去陈家沟没有白学,至此,不再心疼自己付出的几十两银子的学费了。
后来,康小勇上了邙山,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招数,居然收编了“座山虎”,壮大了康家的团练。为此,官府还奖励了康小勇,老百姓也到康家门前敲锣打鼓,既有庆贺的意思,也有感激的成分。周二爷气不过,以为陈长兴让康小勇吃了偏食,把自己的绝招传授给了康小勇,如若不然,“座山虎”也不会服帖。
周二爷便乘船过黄河来到陈家沟,找陈长兴问罪。
陈长兴听了周二爷的一番诉说,捻着胡须,呵呵一笑,说:“周掌柜,老夫给你讲讲两个徒儿在习武期间的一件小事。”
“悉听尊便,周某洗耳恭听。”周二爷心气难平,满不在乎地说。“有一年冬天,那一天下着大雪,我让徒弟们去野外跑步。每天跑十里地,雷打不动。途中,看到一个小乞丐饿晕在路边,小勇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小乞丐穿上然后背着他回来了。老夫当时还质问小勇,师父若是不收留呢?小勇说,您要是不收,我就背回康家庄园……”
周二爷打断陈长兴的话,说:“这跟练武有何关系?”
陈长兴没有接周二爷的话茬,继续说道:“那天小勇救助小乞丐的时候,贵公子却阻拦他,让他别管闲事。小勇把小乞丐背回来后,又坚持出去跑完十里路才回来。从那天起,老夫就相信,小勇这样的孩子能干大事。”
“所以您就把绝招教给了他?”
“老夫对徒弟们都是一样看待,也从来没有留一手。”陈长兴摇摇头说。
“康小勇为何能制服‘座山虎’?明摆着是他比周明技高一筹嘛。”周二爷不服气地说。
“学艺先学德,做人德为先。德有多高,艺有多深。”说罢,陈长兴意味深长地看了周二爷一眼。
周二爷听罢,脸红了一下,似乎还想辩驳。陈长兴接着说道:“那个小乞丐在老夫的武馆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来自己走了,上了邙山,跟着‘座山虎’混饭吃。第一次去周家抢劫,就让周明把腿给打折了。”
“活该!”周二爷愤愤不平地说。
陈长兴说:“若不是小勇上山说服他们,让他们改邪归正,听说‘座山虎’还准备伺机报复周家呢。这些土匪有些是良民出身,被逼无奈才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
“就应该把他们千刀万剐!”说这话的时候,周二爷咬牙切齿。“真正的强者,不在于打趴下多少人,而在于扶起多少人。”陈长兴轻轻叹了口气,像是说给周二爷,又像是自言自语。
(选自《天池》2022年第11期)

3.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的镜头组合手法,将时空予以分解组合,是电影中镜头与镜头构筑并列的艺术。小说中多处使用蒙太奇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该手法在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方面的运用及效果。
3. ①环境描写蒙太奇,小说对陈家沟习武武风叙述,紧承康、周二人去陈家沟的社会背景介绍。突破时空限制,行文节奏明快。
②情节发展蒙太奇,小说写康、周二人练功的情节,笔锋一转,三年期满,辞别师傅,回到巩县。使行文详略合宜,主线清晰。
③人物塑造蒙太奇,小说在描写周明勇斗土匪和康小勇收复土匪时,采用了“闪回”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情节跳跃,扩大了故事的容量,留下大量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首先,在环境描写蒙太奇方面,小说写到陈家沟习武风气,“‘上至能能,下至哼哼,大人小孩,都会扑腾’‘喝了陈家沟的水,都会翘翘腿’……”,这一段描写是紧跟在康、周二人去陈家沟学武后对陈家沟社会背景的介绍,与康、周二人学武的决定相并列,这样写就如两个并列的电影镜头,突破了时空限制,让行文节奏明快,。
在情节发展蒙太奇方面,小说写康、周二人练功的情节,“陈长兴教他们的是太极拳之老架,其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不倚、稳如泰山……真是‘劲牵四两动千斤,变化神奇后制人。掌扫狂风驱虎豹,拳击霹雳震乾坤’”,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紧接着就写“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年期满,康小勇和周明辞别师父,回到了巩县”,这样的处理就如电影中的两个镜头,交代开始,接着就交待结果,让叙述简洁明快,同时主要情节突出,主线明晰,也加快了叙述的节奏。
最后,在人物塑造蒙太奇方面,小说在描写周明勇斗土匪和康小勇收复土匪时,采用了“闪回”的手法,先交代交代周明打伤打死“座山虎”的喽啰,打瞎“座山虎”的眼睛,而康小勇则是收编了“座山虎”这股土匪。再通过陈长兴的回忆交代康小勇救助小乞丐的故事,以及暗示康小勇为什么能够收边“座山虎”的原因,这样情节在跳跃中发展,扩大了故事的容量,留下大量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也让康小勇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 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超然客公众号
4.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4.①叙述方式上:以对话的方式推进行文,没有过多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而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
②叙述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
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④人物形象上:从一位侦察兵的视角,刻画一位躲避战争灾难走不动的老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战争给其他许多民众带来的种种苦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⑤语言风格上:语言简约,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来渲染,淡化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反映出老人无辜受难,对动物的爱护,对家乡的爱恋。
⑥题目选取上:“桥边老人”之“桥”,是生死攸关的分界,老人过桥即是避开战火求生,而老人为何不过桥?他是因为身体状况,还是返回照看动物?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丰富了人物形象。
          
三、实践训练
银空山①(节选)
李洁冰
古戏装上落满积年的尘垢。一只点翠冠悬挂在窗户边上。几顶折翅的乌纱、一袭手工织绣的黄龙袍、一领《打渔杀家》的蓑衣、若干牛头马面的道具,堆放在炉边的角落里。房间里弥散着一股刺鼻的葱花油盐的味道,是刚炝过锅的、热油爆炒的艳香。    
穿过吱吱呀呀的木制楼梯,我隐约听到楼上的某个角落里传过一声呼唤,到这厢来呀……那四个字,分得很开。先过唇齿,再走鼻翼,后经舌尖,一腔九霄,仿佛穿越半个世纪而来,让我的脑袋訇然作响。是她,这样的声腔韵,没有别人。是那个头扎雉鸡翎、一袭披风加身,在夜茫风萧的月光下策马奔驰的女子,是那个娇俏含嗔、眼波流转的民女梅翠娥。这时候,铁铲击锅的声音再度传来。先是急炝,继而爆炒,伴着一通大响,是碟子落桌的动静,应该是小炒出锅了。我推开一扇门,里面阒无一人。正疑惑间,有只耗子突然从里面窜了出来。我打了个喷嚏,赶紧将门虚掩上,旁边的木门却吱呀一声开了。
最先看到的,是投在墙壁上一团怪异的影子,形如一朵绽开的巨无霸蘑菇。定神再看,原来是帽子。十九世纪欧洲宫廷贵妇戴的那种,缀着手工织绣的蕾丝花边。半垂挂着,遮住戴帽人的脸。女子转过身来,冲着我一笑,说,你来了?屋子里没有亮灯。一台十三英寸的小电视轰然作响,满屏雪花亮得奇怪,间或夹杂着几串波浪纹和惊天的噪音。光影下是一张闪烁陆离的脸,有点虚肿,又由于光影的投射,显得格外阔大。但上面的眉宇,还有那张涂着豆蔻紫的唇,让人一眼认定,这是泗州戏花旦银萝。我走过去,说了声哎呀,找得人好苦。
戴帽子的人眉目不动,死盯着方寸屏幕,说,别闹,且看俺梅翠娥跟它斗斗法。我抑住心跳,拽个凳子在旁边坐下来。伴随着晃动的影像,她不断变幻着百样的姿态。蛐蛐般的唧唧声,在房间里起落着,宛若草丛里的合唱。银萝将贵妇帽上的纱罩拽下来,先是遮了半个粉面,再将口红去嘴巴上涂了几回。就这个动作,又让光阴倒流。早年槐树剪月的夜晚,纤翘兰花指,去樱桃红小口上一涂,再一涂,水袖一甩,古代仕女画中的俏人儿就活了。但屏幕前的这位,满月脸,卧蚕眉,早已不复过往。女子将蕾丝花边的披肩搭到身上,浑然不觉有双眼睛在看。她下半身穿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蚕豆印花的睡裤,裸足趿一双绣花皮拖,中西混搭,都是乡镇地摊的舶来品。如此扮着宫廷贵妇的行头,半老徐娘朱唇微启,跟屏幕里的小人头聊上了。
夜幕降临,现在是晚餐时刻。眼前这位女子碗盏不动,双目燃烧。房间里有个敞盖的箱子。斑驳的油漆褪落了,露出原初的木质纹理。让人讶异的是上面的合缝,刀片不进,显现出老式木工的精致。那是银萝的贴身家当,父亲关颖山家传的。只是里面的各式行头,眼下不再是登台唱戏的用场,而是伴着这位女子跟各路魑魅“斗法”。
慕色四合,有位老妇手中托着木盒,上面放着两碗米饭、一份砂锅羊肉莴笋炖豆腐、半盒荭菜蛋汤,踢踢橐橐送进来。银萝撩开遮住面颊的粟米烫发,开始带着浓妆用餐。另一份自然是客人的,我下意识地拿起筷子。银萝的眼睛仍在屏幕上,她变得越来越躁动。眼波流转之间,由于光线的作用,看上去竟是逼人的美艳。这却不是泗州戏花旦的朴拙,而是慵腰、大腚盘,每寸肌肤都朝外挤脂肪的肉感。银萝转过身来,用一张亢奋得近乎变形的脸冲我笑道,名字想好了,"花为媒",这个名字可好?我随口应道,好,这名字好。心下犹坠五里雾中,弄不清她在说什么。银萝将筷子在手里打个绕花,笃笃敲下碗边说、花为媒,不懂吧?就是当媒婆,我要开个媒婆公司。
银萝的声音,总能在嘈杂声中凿墙破壁,形成一枝独秀,这是多年唱戏练就的童子功。现在、它在我的脑袋里铮然作响,带来某种奇异的化学反应,让我瞬间参透了这间屋子里的玄机。快手、抖音、流量、网红直播带货……那个曾经发誓终老戏台的刀马旦后裔,“打不死银萝要唱戏”的泗州戏名旦,跟眼前这张变形的脸,重叠又撕裂,让我深陷迷局。
我眼皮沉得抬不动了,无奈起身告辞。银萝说再来呀。我来到大街上,被彻骨的冷风一吹,才发现刚才的那句话不是送给我的。银萝两眼盯着电脑屏幕,压根儿就没抬头。
我失魂落魄地走在大街上,突然意识到,银萝并未认出我。她既未寒暄,也未叙旧。自打我进屋就没离开屏幕,不停地和里面的人插科打诨。那顿饭,还有她的随口搭讪,都是职业化的,没有超出寻常。整个晚上,银萝时哭时笑,忽嗔忽闹,位置仍在戏台上,还是在现实中?多年前那个英气凛然的玳瓒公主,和眼下屏幕前的戴帽人,也许早就是两个“物种”了    
【注】①银空山:传统剧目。文中的“玳瓒公主”即该剧目中的“代战公主”。

2.选文有两处“蒙太奇”式的时空切换。请指出这两处时空切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2.蒙太奇式时空切换:第一处,由“我”听到屋内女主人公“到这厢来呀”的一声呼唤而切换到当年舞台上“那个头扎雉鸡翎,一袭披风加身,在夜茫风萧的月光下策马奔驰的女子”和“娇俏含嗔、眼波流转的民女梅翠娥”的情境;(2分)第二处,由“我”看到女主人公“将贵妇帽上的纱罩拽下来,先是遮了半个粉面,再将口红去嘴巴上涂了几回”的动作而切换到早年月夜“纤翘兰花指,去樱桃红小口上一涂,再一涂,水袖一甩,古代仕女画中的俏人儿”的情境。(2分)
作用:①这种时空切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女主人公随着时代变迁而少了艺术气、多了市井气的蜕变。②使文章不拘泥于单一的事件叙述,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2分)(意思对即可)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 ”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子,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些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侯,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砰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超然客公众号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十年为一个单元纵向组织材料,双线推进,以“她”的视角见证了英雄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B.“她”体验农村生活时发现“他”已泯然于其他农民,意在为结尾作铺垫,说明随着岁月流逝,英雄很多外在的东西会慢慢被消磨,但精神是永存的。
C.“他”面对“她”对自己的“礼遇"惶恐不安、千恩万谢,这些细节体现出“他”在苦难生活中已经变得平凡甚至卑微,启发读者对英雄境遇的思考。
D.小说开篇写年少的“她"被英维事迹打动,对英雄充满崇敬,结尾一段的回忆则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号子
冷江山
1944
连日来的阴雨,增加了排工们工作的难度。
雷老三的左胯部肿得像个面包,只要身子稍稍转动,都会连着一股筋,从胯部一直疼到半边身子。他强忍着不让大家看出来。
这次出排,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的生瓜蛋子。昨天下午阿四出的那事,他至今还心有余悸,若非自己拼了命去推开他,后果不堪设想,饶是如此,自已左胯还是挨了滚木重重一击。
绵绵的冷雨像扯不断的布帘子漫天往下落,人们情绪消沉,有几个甚至流露出要开溜的意思。
雷老三知道这次放排与以往都不一样,想到这里他就感觉像是压了千斤重担,一路上不断暗暗提醒自己,万万不可出任何差错!作为带队的排头,他更知道这个时候最不能倒的就是大家的信心,为此,他必须做点儿什么了。
就在人们群集在山崖下躲雨时,外面山沟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这是他们熟悉的歌声,循着歌声,人们三三两两从山崖下走出来。雷老三赤着上身,古铜色的后背像一张弓紧紧绷着!他一边撬动杉木往下溜,一边扯着嗓子吼着放排号子。这号子像是有魔力,大伙儿都受了感染,陆陆续续加入进来,震天动地的歌声响彻山谷:
秋浦河水清又清嘞
放排人在山里行哦
山里雨水如扯布嘞
溜溜的杉木箭一样奔哦
赶在天擦黑前,所有杉木条子都沿着山沟溜到了谷底,进了秋浦河湾子。在放排号子的感染下,长龙般的木排第四天就顺利到达了殷家汇。雷老三完成了那个秘密使命。
1951
小雷同志,工作多久了?老领导笑眯眯地看着雷家俊问。
雷家俊还没想好怎么回答,老领导又接着说,我看了你的材料,你很了不起啊!当年借放排为掩护,秘密为江南新四军运送粮食、盐巴和药品,做出了很大贡献!
雷家俊憨憨笑着,末了蹦出一句:都是首长指挥得好!老领导满意地连连点头,好好干,拿出当年的英雄劲头来,希望你在水利局局长这个新的岗位上再立新功!雷家俊“啪”地一个立正、敬礼:请首长放心,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两年后,在江村水库的工地上,红旗飘飘,上千人大会战。雷家俊挽着裤腿,赤脚站在工地最高的一处畔上,手里拿着大喇叭,正在作战前动员。他激情介绍了江村水库工程的重大意义,并安排了任务,突然举起右手高声喊道:    
伟大的人民群众万岁!伟大的江村水库万岁!
上千人的吼声瞬间响彻工地的上空,在雷家俊听来,多么像当年的放排号子,那么整齐有力,那么激动人心!
难以想象,在几年自然灾害的时间里,在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滨江地区在雷家俊的领导下,硬是指挥大团队作战,建设完成了皖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
1957
滨江人民广场,人群密密麻麻,广场四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将现场的气氛衬托得格外肃穆。
当公开批斗大会开始后,人们又见到了那个曾经给这个城市带来希望和光荣的英雄,可如今他却站在被批斗席。雷家俊被五花大绑,脖子上还挂了一个“右派”的大木牌子。主持批斗的干部疾言厉色,一再咆哮:打倒雷家俊,打倒右派反动分子!
一些人开始冲上台,对雷家俊拳打脚踢。雷家俊咬着邪,就像一座沉默的冰山,不做任何反抗。头被打破了,鲜血从头上一直流淌下来。倔强的他宁死也不认为自己有罪!
血越流越多,疯狂的拳脚像雨点一样朝他身上袭来。渐渐地,他感觉面前有无数星星在闪耀,双眼一片模糊。
就在这时,好几辆手扶拖拉机喷着滚滚浓烟,旋风般地开进了会场。从拖拉机上下来一群年近半百的农民。他们一个个阴着脸,愁容满面。当他们紧张拘谨地走到雷家俊面前,全场鸦雀无声。
突然,领头的一个人,手举向天空猛地往下一挥,高声唱道:
大赤岭喂——
一直低着头的雷家俊突然抬起了头,两眼放出闪亮的光来。那些年近半百的农民突然之间,一个个也都像是打了鸡血,涨红了脸,从喉咙里蹦出滚雷般的吼声:
大赤岭喂
伐木忙嘞
黑龙沟喂
扎成排嘞
过老鹰咀喂
走银线滩嘞
我们放排人喂
天底下最勇敢的人嘞
唱着唱着,雷家俊和那些扯着嗓子吼的农民们,一个个全都泪流满面。这些原始的粗犷的号子合成了一股凌厉的声浪,震撼全场,久久不绝。
1979
“那个时候,我脑子里没别的,只剩下大赤岭的莽莽林海和秋浦河上长龙般的木排了。”说起往事,已经是滨江市副市长的爷爷,两眼依旧闪着亮亮的光。

6.小说多次描写号子(或口号),每次描写号子(或口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6.①第一次,放排号子.通过震天动地的号子声,放排人重新鼓起了信心,顺利完成了秘密为江南新四军运送粮食、盐巴和药品的任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②第二次,修水库动员会上的口号,通过像当年放排号子一样的口号呼喊,让修水库的人团结一心,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任务。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第三次,批斗场上农民喊的号子,让雷家俊想到了当年放排时勇敢的激情岁月,更有信心度过屈辱的日子,等待平反昭雪。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早市
张瑞明
  早市八点钟散,街对面的姑娘微笑着向我摆手,蹬着三轮走了。烤白薯三块钱一个,从她摊位的顾客看,除去她自己吃的一个,再除去她送我的一个,我能大概判断她挣了多少钱。
  可她不知道我挣了多少钱。她专心致志地烤白薯,没在意有多少人从我面前走过,有多少人在我面前的瓷盆里扔钱。瓷盆里大大小小的票子,加上钢镚,有一百多,我的利润应该是她的几倍!
  我在她对面摆摊整一个月了,挣的钱足够买一车皮白薯。一个月,我吃了她三十个白薯。开始几天,我给她钱,她对我摆着手微笑,后来,我就不再客气。她再忙也忘不了来送早餐。她用草纸包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白薯,从熙熙攘攘的街道穿插过来,左躲右闪走向我。她的身材匀称丰满,一头乌发在晨曦中摆动,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眼睛亮得让我心慌。她不想打断我的弹唱,躬身把白薯放到瓷盆里,对我点点头,示意结束这一曲后就赶快吃。一曲弹完,我放下吉他,去瓷盆里拿起白薯,白薯的温度刚好,不冷不烫。我吃白薯时就望着街对面,视线被来往的车流人流切割成秋天的麦子,三轮车后面那个身影一帧一帧播放,在雾气里缥缈成一幅水墨。
  街对面那个小伙太可怜了,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坐在轮椅里弹吉他的姿势很酷,他的歌声也一定很美。只是他最近的头发太长了,已经垂到了下巴。他的鼻梁那么高,眼睛那么亮,他干吗要在脸上抹上锅灰呢?他如果能够站立起来该多好,一定会有很多姑娘愿意嫁给他。他从早上五点一直唱到八点,一定很累吧?还好,他可以吃到我送的早餐。他吃白薯的样子好可爱,双手捧着放到嘴边,两眼直视过来,像是兔子吃草。哦,一小块白薯从他的唇边掉到他的膝盖上了,他捡起来放到嘴里。那条牛仔 
  裤至少一个月没洗了吧?那块白薯一定粘上了灰尘。
  轮椅边那块木牌上,写明他悲惨的命运,他父母双亡,举目无亲,是车祸夺去他的双腿。我想,那条污秽不堪的牛仔裤里,装着的该是一对假肢吧。裤腿很长,一直盖住鞋面,僵硬地撑着吉他。
  又是一个美妙的黎明,日头还在睡着,我能感觉到是个晴天,蓝悠悠的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五点的街上还没怎么上人,两边的马路牙子上,商贩叮叮当当摆列着商品。她来得比往日早,我的瓷盆刚摆好,她就烤熟了一个白薯。她左手托着白薯,右手提着一个纸袋,迈开脚步向我走来。她把发烫的白薯放到瓷盆里,从袋子里取出一把剪刀。她绕到我的背后,纤细的手指捏住我一缕头发。我双手捂住头顶,示意她不要剪掉我的头发。那头乱纷纷的长发,如同脸上的锅灰一样,是我增加利润的手段。
  她掰开我的双手,左手摁住我的后脑,右手的剪刀麻利地一开一合。耳边响起咔嚓咔嚓的响声,像是春蚕噬桑,毡片般的灰发一缕缕飘落在两只金属轮子下。不到十分钟,就有空气在头皮间流通,一片舒经活血的板寸顶在我的五官上方。
  她拿着剪刀满足地走了,把那个纸袋留在轮椅边。纸袋里装着一条折叠整齐的蓝色牛仔裤,布料还透着商场的味道,我看出裤子是男式的。我举着裤子向对面摆动,她微笑着摇摇手,又指了指我的下身。
  他终于回归本色,褪去了肮脏的外壳。那条裤子的腰肥和裤长正合适,在两只轮子中间笔挺地支撑住地面,膝盖上托着的吉他也有了神采。他的头一定洗过了,板寸在一轮新的朝阳下闪着乌黑的光亮。他那褪去锅灰的脸好白净啊,没有一条皱纹,没有一粒斑点。
  他吃白薯的姿势换了,右手捏住白薯,左手一点点剥皮,剥出一点蛋黄色,就慢慢举到唇边,咬下来含在嘴里,然后把紫红色拿开,闭着嘴唇咀嚼。优雅的吃相,再没有白薯渣掉到膝盖上。    
  我没收他的裤子钱,我把白薯放到那个瓷盆里时,他抽出一张大票递过来,我看见他的眼神中有渴望,他多想让我伸手接过,可我没有。我知道他比我有钱,可他的钱是用双腿换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老去,我依旧能佝偻着脊背,蹬起三轮卖烤白薯,他或许再无力施展歌喉。
  连续多个晴天后,今天阴了天。阴云遮住阳光,我洗干净的短发不再油亮。快收摊时,风裹着积雨云向街道上方压迫过来,马路上躁动不安,车来人往和老天争抢时间。
  她打发走几个顾客就托着白薯走过来。她走得匆忙,走到路中时,白薯从手中脱落,那张沾着热气的草纸贴着路面飞舞。她弯腰拾捡白薯,一辆汽车冲过来。司机估计是个新手,车速不减反快,一定是踩刹车时踩了油门。人群躲闪到两旁,唯有她还在俯身捡白薯,衣摆在风中抖动。
  人群大喊,可她听不见,就像她听不见车声一样。从生下来她就听不见任何声音,也不会说任何语言,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聋哑人。汽车飞速逼近她,她对身处的危险一无所知,她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个冒着热气的白薯上。
  我看见他倒在血泊中,汽车的前轮滑过路面,留下一道清晰的擦痕。他的双腿被车轮压住,血,竟然有血喷溅出来。不!一定是眼花了,他是装了假肢的,怎么会有血?是的,那就是血!那条崭新的牛仔裤已经撕裂,露出的分明是骨骼和肌肉。
  我记起来了,在死神逼近我的刹那,他如离弦的箭一样猛扑过来推开了我。是这辆本来冲向我的汽车,撕破了他的伪装,也撕破了我的心。
      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那条沾满血污的牛仔裤,泡在一层水汽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写姑娘“从熙熙攘攘的街道穿过来,左躲右闪走向我”,这一描写为后文出现车祸埋下了伏笔,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B.卖唱小伙虽然父母双亡、失去双腿,但他坐在轮椅里弹吉他的姿势很酷,他的歌声也很美,有很多姑娘愿意嫁给他,这使得烤白薯的姑娘对他格外关心。
C.“这辆本来冲向我的汽车,撕破了他的伪装,也撕破了我的心”,这话运用心理描写手法,表明烤白薯的姑娘识破了卖唱小伙的真面目,内心十分失落和痛苦。
D.作品采用电影蒙太奇剪辑手法营构故事,缺乏情节的完整性和故事的流动感,对人物的塑造也只是简单勾勒,因而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E.本文选取“早市”的几个镜头,运用交替平叙的手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各自的视角观察对方,隐去了许多无谓的描写,故事却讲得分外动人。
树荫下的默想
何其芳
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六月的黄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在我们眼前,在苍翠的山岩和一片有灰瓦屋顶的屋舍之间,流着浩浩荡荡的东去的扬子江。
我将怎样称呼我这位别了四五年的朋友呢?就他自己而言,他虽不怎样写诗却是一个诗人。当我和他同在一个北方古城中的会馆里度着许多寂寞的日子,我们是十分亲近;当我们分别后,各自在一边受着苦难,他和肺病斗争而我和孤独,和人间的寒冷,最后开始和不合理的社会斗争,我仍是常常想念他。
我们说了很多的话,随后是一片刻沉默。就在这片刻沉默里,许多记忆,许多感想在我心里浮了起来。    
北方的冬天。已经飘飞过雪了。一种奇异的悒郁的渴望,我写信给我的同乡,说想搬到他们所住的那个会馆里去。回信来了:“等几天再搬来吧,我们现在正过着贫穷的日子。”那会馆里几乎全是一些到北方来上学的年青人,常常因家里的钱寄到得太迟而受窘迫。搬到会馆后我的屋子里没有生炉火,冷得像冰窖。每天餐桌上是一大盆粗菜豆腐,一碗咸菜,和一锅米饭。然而我感到一种新鲜的欢欣,因为我们过着一种和谐的生活。
迟晚的北方的春天终于来了,或者说已是初夏,因为在那古城里这两个季节是分不清的。每个院子里的槐树都已张开了它的伞,他的窗前已牵满了爬山虎的绿叶,我常常坐在他的屋子里闲谈,或者谛视着在那窗纱上抽动着灰色的腿的壁虎。他呢,他望着屋檐下的去年的旧蜂窝想念他的昔日,我们都感到最好以工作来排遣寂寞了。于是我们自己印一种小刊物来督促我们写作。这小刊物印行了三期便没有继续,因为我被折磨于一种生活上的纠纷,一种燃烧着自己的热情,再也不能安静地提起笔来写一点什么。
那郁热的多雨的夏季呵,我常以我那位朋友的屋子为我的烦忧的托庇所,因为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平静,友谊,和莫逆于心的谈话。有时我们一同缓步在那些曲折的多尘土的小胡同里,或者在那开着马樱花的长街上。
一晚上我们又走进了一个常去的荒凉的园子里。隔着暗暗的湖水,我们停下来遥望对岸的树林。我突然想起了家乡。而他也谈起他将来愿意回到乡下住着,常常坐在屋侧的池塘边的树荫下钓鱼,并且希望那时乡下的交通比较方便,邮差从池塘边走过时常把远方的信亲交在他手里。
不久他就凄凉地离开了那个古城,回到混乱的文化落后的家乡去寻找职业。我想起了他瘦弱的身体,困难的家庭状况,和家乡的那种折磨人的社会环境。全靠他自己,他和那可怕的疾病斗争了四五年还是坚强的站立着。在这中间他还断续地以劳力去换取一种极简单的生活。在一封信里他写着:“我宁愿挑葱卖蒜,不和那些人往来。”那些人是什么人呢?不待推测,我就想到那是充满各地的闭着眼向社会的上层爬的人们。
现在我们见面了。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让我们为着想起了那些已经消逝的岁月再沉默一会儿吧:那些寂寞的使人老的岁月。
我已经开始走入衰老的季节了,却又怀抱着一种很年轻的感觉。对于明天我又将离开的乡土,这有着我的家,我的朋友,和我的童年的乡土,我真是冷淡得如一个路人吗?我责问着自己。我不自禁地想起了一片可哀的景象:干旱的土地;焦枯得像被火烧过的稻禾;默默地弯着腰,流着汗,在田野里劳作的农夫农妇。
这在地理书上被称为土壤肥沃的山之国,很久很久以来便已为饥饿、贫穷、暴力和死亡所统治了。无声的统治,无声的倾向灭亡。
或许这就是驱使我甘愿在外面流离的原因吧。
是呵,在树荫下,在望着那浩浩荡荡的东去的扬子江的时候,我幻想它是渴望的愤怒的奔向自由的国土,又幻想它在呜咽。
注:作者25岁时,于1937年6月离开天津,回四川故乡度假时写了此文。次年作者即奔赴延安。

2.蒙太奇手法将电影在不同地点、距离拍摄的镜头组合起来,叙述事件,表达情感,凸显艺术感染力。作者在记录“与朋友往日生活记忆”时借用了这种手法,简要分析。
2.“冷得像冰窖的会馆生活”“共同印制小刊物”“谛视窗纱上爬动的壁虎”“缓步地穿过曲折多尘的胡同和开着马樱花的长街”等,温馨的生活场景不断的叠加强化了朋友间的情谊,文章益发显得情深意切,耐人回味。
          
印第安人营地(节选)
[美]海明威    
尼克和他的父亲跨进了船艄,尼克依偎在父亲的怀里,乔治大叔坐在营船的尾部。两条船在黑暗中划出去。划到海湾的对岸,他们从沙滩走上去,穿过一片露水浸湿的草坪,又绕过了一道弯来到印第安人住的棚屋前。
屋里,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年轻的印第安妇女。她正在生孩子,已经两天了,孩子还生不下来。营里的老年妇女都来帮助她、照应她。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尼克,还有两个印第安人,跟着他爸爸和乔治大叔走进棚屋时,她正好又尖声直叫起来。她躺在双层床的下铺,盖着被子,肚子鼓得高高的。她的头侧向一边。上铺躺着她的丈夫。三天以前,他把自己的腿给砍伤了,是斧头砍的,伤势很不轻。他正在抽板烟, 屋子里一股烟味。
尼克的父亲叫人放些水在炉子上烧,在烧水时,他就跟尼克说话。正在这时候,产妇又叫了起来。
“噢,爸爸,你不能给她吃点什么,好让她不这么直叫吗?”尼克问道。
“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他的父亲说道,“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那做丈夫的在上铺翻了个身面向着墙壁。
厨房间里那个妇女向大夫做了个手势,表示水热了。尼克的父亲走进厨房,把大壶里的水倒了一半光景在盆里。然后他解开手帕,拿出一点药来放在壶里剩下的水里。
“这半壶水要烧开。”他说着,就用营里带来的肥皂在一盆热水里把手洗擦了一番。尼克望着父亲的满是肥皂的双手互相   擦了又擦。
过了一会儿,他要动手术了。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乔治大叔说:“该死的臭婆娘!”那个给乔治大叔划船的年轻的印第安人听了就笑他。尼克给他父亲端着盆,手术做了好长一段时间。
“瞧,是个男孩,尼克,”他说道,“做个实习大夫,你觉得怎么样?”
尼克说:“还行。”他把头转过去,不敢看他父亲在干什么。
“好吧,这就可以啦。”他父亲说着,把什么东西放进了盆里。尼克看也不去看一下。
“现在,”他父亲说,“要缝上几针,看不看随便你,尼克。我要把切开的口子缝起来。”尼克没有看。他的好奇心早就没有了。
他父亲做完手术,站起身来。乔治大叔和那三个印第安男人也站立起来。尼克把盆端到厨房去。乔治大叔看看自己的手臂。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想起什么,笑了起来。
“我要在你那伤口。上放些过氧化物,乔治。”大夫说。超然
他弯下腰去看看印第安产妇,这会儿她安静下来了,她眼睛紧闭,脸色灰白。孩子怎么样,她不知道她什么都不知道。“一清早我就回去。”大夫站起身来说。
“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乔治,”他说,“用一把大折刀做剖腹产手术,再用九英尺长的细肠线缝起来。”
乔治大叔靠墙站着,看着自己的手臂。
“噢,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没错的。”他说道。
“该去看看那个洋洋得意的爸爸了。在这些小事情上做爸爸的往往最痛苦。”大夫说,“我得说,他倒是真能沉得住气。”
他把蒙着那个印第安人的头的毯子揭开来。他这么往上一揭,手湿漉漉的。他踏着下铺的床边,一只手提着灯,往上铺一看,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胃,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他的头枕在左臂上。一把剃刀打开着,锋口朝上,掉在毯子上。
“快把尼克带出棚屋去,乔治。”大夫说。
其实用不到多此一举了。尼克正好在厨房门口,把上铺看得清清楚楚,那时他父亲正一手提着灯,一手把那个印第安人的脑袋轻轻推过去。    
父子两个沿着伐木道走回湖边的时候,天刚刚有点亮。
“这次我真不该带你来,尼克。”父亲说,他做了手术后的那种得意的劲儿全没了。“女人生孩子都得受这么大罪吗?”尼克问道。
“不,这是很少、很少见的例外。” “他干吗要自杀呀,爸爸?”
“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死,难不难?爸爸?”
“不,我想死是很容易的吧。尼克。要看情况。”
他们上了船,坐了下来,尼克在船艄,他父亲划桨。太阳正从山那边升起来。一条鲈鱼跳出水面,在水面上弄出一个水圈。尼克把手伸进水里,让手跟船一起在水里滑过去。
清早,在湖面上,尼克坐在船艄,他父亲划着船,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

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3)①小说主要情节是尼克跟随父亲出诊为印第安产妇接生的见闻,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透过小说已  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印第安男人(产妇的丈夫)自杀的动机过程,他在那个瞬间的念头等。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意蕴。
          
他把大海钓上来
海明威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
“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
“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份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 的,他就松手让钩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约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
“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向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
“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钩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可供备用。
“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得时间够长了吗?
“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钩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   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竞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航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约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约索。
“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瓜上,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不让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
只顾熬下……
——节选自《老人与海》

(4)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4)①小说的情节是老人捕鱼的过程,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出其背  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那条被钓索钓到的大鱼在海中游走路线等。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    思,如这条鱼究竟有多大、同时大鱼游走的不确定性,既给老人捕鱼增加了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险;老人能否捕到这条鱼等。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注】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却又十分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

(4)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得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4)①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雨中的猫》的情节安排上有很好体现。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意味深长。
②故事中省略了不少情节,比如,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小说也只寥寥几笔、虚伪的男子形象却跃然纸上,对话虽然十分简单、不再服从于男性然而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美国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
③小说对于急于逮猫的妻子、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派人送来一只大花斑猫的旅店老板,这三个人物的简单描写,近乎白描式的记叙和简单的对话,既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又凸显了当时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大神的审判
海明威
迪克·海伍德扣上厚呢短衣领子的纽扣,领子竖起到了耳朵边上。小木屋里,壁炉上方的鹿角挂着来福枪。迪克取下枪,戴上他厚重的毛草连指手套。“皮埃尔,今天我要去看看朝着卢恩河的那条布阱线路。”他说道,“天杀的,这天可真够冷的。”他扫了一眼温度计,“零下四十二度。好了,再见,皮埃尔。”皮埃尔只是咕哝一声作为回应。迪克穿上雪靴,在地面上,以一种旅行家在荒地上穿着雪靴迈步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皮埃尔站在木屋的门口,看着迪克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他露出一个恶毒的笑容:“当他只能用一只脚在雪地上走,像只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时,这个小贼一定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寒冷。他偷了我的钱,肯定是他。”皮埃尔重重地摔上门,把几根柴扔到壁炉里,又爬回了自己的床上。超然客公众号
迪克一边大步走着,一边自言自语,像是在对“寂静地方”的旅行者说话一样:“我很好奇,只不过是丢了些钱,皮埃尔为什么要发如此大的火?我敢说,他肯定是放错了地方。可现在,他只会像只乖戾的猪一样发脾气。有时,我还能感觉到他在背后用恶毒的眼光盯着我。如果他以为是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不说出来,跟我对质?怎么会这样?他以前很快乐,总是乐呵呵的。在密塞那坝,当我们一致同意要成为伙伴,来翁加瓦这里布陷阱捕猎的时候,我还以为他会是个让人愉快的同伴。可是现在,他已经一个星期没跟我说过话了,除了偶尔咕哝一声,或者用克里语①咒骂。”    
天气很冷,却是一种干燥的、让人精神爽利的、属于北地的寒冷。显然,迪克很享受这种干冷的空气。很快,他就沿着布阱线路走了五英里的路。可是,一路上他总感觉到有什么东西跟着他。他几次停下来,四处张望,却什么也没发现。他喃喃自语道:“我想那应该是库兹乌兹②在作怪吧。”在北地这里,只要人们无法解释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认为是那个“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在作怪。然而,当他进入一片云杉树林时,突然整个人被猛地抽起,拉向空中。当他的脑袋从与冰冷的地面碰撞中恢复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被系在一棵云杉树的绳子上,吊在半空中。这棵云杉树被折弯了,以充当这个陷阱所需要的弹力,一个像是捕猎兔子的陷阱。迪克的手指根本无法碰到地面。随着他不断地挣扎,腿上的绳子越来越紧。这时,他见到了一直跟随他的东西——一群瘦削的、饥饿的白毛大灰狼。它们从这片树林里慢慢出现,慢跑着过来,围着迪克,蹲坐下来。
而在小屋里,正躺在床上的皮埃尔被头顶上传来的啃咬声吵醒了。他懒懒地抬头望向屋梁,一只红色的小松鼠正急急地啃着他丢失的钱包的皮革。他想到了自己给迪克设计的陷阱,整个人从床上弹起来,抓起他的来福枪,来不及披上大衣或戴上手套,就冲了出去,沿着陷阱线路狂奔起来。当他跑到那片云杉树林时,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快要喘不过气来了。两只乌鸦飞走了,离开了它们之前一直啄着的食物。眼前这个不成样子的东西,曾经是名叫迪克·海伍德的人。两只乌鸦拍着翅膀,懒洋洋地飞到旁边的云杉树上。在这片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
当皮埃尔往前走了一步时,他听到捕熊用的钢夹子合起来的叮当声。这个陷阱一向是迪克负责照看的。现在,这个钢夹子在他脚上合上了。他往前倒了下去。当他倒在雪地上时,他说道:“这是大神的审判,我会为这些大灰狼省一点儿麻烦。”
于是他把手伸向了那支来福枪。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①克里语:北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语言。②库兹乌兹:克里族的一个神灵,即“克里族的坏心眼儿小神”。

21.有人说文章对迪克惨死情节的描写体现了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即只写冰山“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请据此简要说明这一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1.①小说只写“乌鸦飞走”“眼前这个不成样子”“布满血丝的雪地上,印满了属于大灰狼的脚印”,这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的迪克的惨死过程,如大灰狼群起攻之、撕咬,迪克恐惧、挣扎、痛苦而绝望,乌鸦打扫战场、心满意足地飞走等,这就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文本一:
伏击
【美】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困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拐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吞吞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突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
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过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就消失了。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地,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决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砰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
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地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哒,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罗伯特·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脸颊上的花白胡子茬上淌下来。
(选自《丧钟为谁而鸣》,吴建国译,有删改)

文本二: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
(摘编自《海明威提出了“冰山理论”》)

24.请根据文本二中对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介绍,分析文本一的哨兵形象在小说主题表达上的作用。
24.①哨兵形象是具体可见的“八分之一”,表面上,他的身份是法西斯士兵,最后被反法西斯的战士击毙,体现了正义必胜的主题。
②但在全面深入的分析后,哨兵动作、神态上显示出来的疲惫,以及被击毙时显示的震惊与痛苦,展示了哨兵普通、平凡的一面。
③由此展示了隐蔽的“八分之七”,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与法西斯的罪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汽车停下来后,只听见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其他人抬上楼,抬到美术教室去!”超然客公众号
不过我还没有死,我是属于“其他人”里面的。他们抬着我上了楼梯。先经过一条长长的过道,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随后,经过挂着“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牌子的门口,这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而楼梯间里,墙壁刷成黄色,墙上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
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的乱跳。人发高烧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
我不禁再往左边看去,又看见了门上的小牌子:“九年级甲班”“九年级乙班”。两扇门之间挂着金黄色镜框,我从中只看得见尼采的小胡子和鼻子尖,因为有人把画像的上半部用纸条贴上了,上面写着:“简易外科手术室”……
“假如现在,”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但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画面前端,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在右边那串中间一只香蕉上,我看见涂了些什么玩意儿,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
但这时有人拉开了美术室的大门,我被人从宙斯像下摇摇晃晃地抬了进去。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①的不会就是我一个。此外,也可能是我在发烧,我在做梦。
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再说,你毫无感觉,除了眼睛以外,其他感官都已失去了知觉;感觉没有告诉你,现在你是在自己的学校里,在你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里。    
我闭着眼睛把这一切又回味了一遍,一个个场面像电影镜头那样掠过脑际。透过遮光窗帐,我看见了熊熊大火。是的,城市在燃烧。
“这个城叫什么名字?”我问这位躺在我旁边的人。
“本多夫。”他回答道。
看来我当真是在本多夫,那么说就是到家了。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悦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闭上眼睛想,“你一定要弄清楚,到底受了什么伤;另外,你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
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一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楼去,走过楼下挂着《美狄亚》的过道,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
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
我躺在手术台上。医生转过身,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里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消防队员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注:多哥,原为德国殖民地,一战结束后被英法占领,并得到国联承认。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殖民地,在当时学校挂多哥风景画。
(有删改)

文本二: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小说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读者在这类创作中不再借助文字的形象性功能进入到清晰、有序的故事“大观园”,而是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意识导引下,通过依附于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威廉·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1.“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答案
1.①真实反映人物主观感受;②通过人的意识活动,自由联想组织故事;③多采用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沙沙沙
王安忆
天,淅淅沥沥下起小雨。
汽车来了。可雯雯却退了两步。一滴冰凉的雨打在她脑门上。
“喂,上不上啊?”车站只有她一个人了。雯雯刚要上车,又是一大滴雨打来。雨点很大,和那晚一样。雯雯后退了。“嗤——砰!”车走了。 “发痴!”是售票员不满的声音。
“发痴?”雨越来越大,不过她并不懊恼;也许,他会出现在面前……他不是说:“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说完,自行车飞出去,飞转的车条,在雨洗的马路上,映出两个耀眼的光圈。
雨响起轻轻的沙沙声。
和上次一样。上次老艾和她说话,一下扯晚了。老艾是个慈祥的阿姨。她给雯雯介绍男朋友,姓严,是大学生。妈妈说:“可以了解了解。”雯雯轻轻地说:“为什么要了解?”“为了爱情。”雯雯更轻地说:“爱情不是这样的。”哥哥说:“天边飞下白云,海上漂来红帆,一位神奇的王子,向你伸出手——这就是你的爱情。”
哥哥又说:“船只在吴淞口受检,来历不明进不来上海。王子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布票白糖肥皂。现实点儿吧,雯雯!”这位七〇届海洋生物系大学生,学了一年专业,搞了四年“革命”,分配在中学教音乐——天晓得。现在,他只愁没有好海味发挥他的厨艺。
雯雯“噗哧”笑了。
那晚,老艾拉住雯雯:“那孩子……”等她叙述完,雯雯冲向车站,末班车“嘟”的一声跑了。 天又下起雨来,"“沙沙沙”。
一个站头过去了。“发痴?”“不!”……
那天,雯雯朝汽车叫了声:“等等!”随即就撒开腿追了。这是她能做的惟一努力。一辆自行车赶过了她,而雯雯仍然追着,“等等”!汽车熄越跑越远,那辆自行车却回了头。
“不,不,我不是叫你。”
“坐我的车也可以。”是个小伙子。
雯雯眼睛发亮了,可立刻警觉起来。“不!”
“不要紧,交警下班了。”
他的误解,使她放心了一点儿。
“快上车吧,雨大了。”
她顾不上犹豫了,果断地坐上车后架。.
“你家住哪儿?”
雯雯明白了。过去那个人,进攻方式要抒情得多:“我好像见过你。”可后来呢!    
“该在哪儿停?”雯雯这才想起来这不是公共汽车。“前面第三个站。”
雨小了点儿。
“真好看!”小伙子轻轻地赞赏着。
雨蒙蒙的天地变作橙黄色。雯雯从来没有注意,此时只感到一片温和的暖意。
“你家离站头多远?”超然客公众号
雯雯不假思索地告诉了他。前边,是蓝色路灯的世界。
车子停稳了。“谢谢!”
“谢什么?碰上别人也一样。”
“真的!”小伙子说,“我在农村插队,有一次从坝上摔下来,腿折了!十里八里也没个庄子,我干脆闭上眼,随便吧!忽然感觉有人在我腿上放了一株草。我一股劲就站起来了。”
“是梦。”
“不过这梦真灵。不一会儿,来了一伙割草的小孩,硬把我抬到了医院。”
“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他一登车子,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第二个站牌了。也许他只是随便说说,她当真了。十来年的生活失去的信念,难道会被一席话唤回?当那白云红帆送来的人说“我们不合适”,她就该醒悟了。
白云红帆送来的人啊!
那是“复课闹革命”的时候,雯雯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学楼上一扇扇没有玻璃的窗口,像失去了眼球的眼睛。雯雯踩着碎玻璃向校门走去。
他转身也走出校门。
“我好像见过你。”
“一个学校嘛!”雯雯淡淡地说。
“不是在学校。”
雯雯停住了脚步。
“在梦里。”他说。雯雯笑了。
雯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爱情。仿佛透明的画,有了色彩;无声的歌,有了旋律。
快毕业了,他终于接到了工矿通知、欣喜若狂。轮到雯雯变——一片红,全部插队。雯雯想,还有坚贞的爱情。可他说:“我们不合适。”雯雯哭都来不及,就登上了北去的火车。心中那画呀、歌呀,一片荒漠。
受雯看见第四个站牌。“沙沙沙”的窃语声悄然消失.。雯雯心中又升起希望:也许他预料今天不会下大,不会下久。也许,真正是下雨的时候,真正碰上难处的时候……
那天,雯雯对小严说:“我有朋友了。”小严走了。在厨房炒鱼片的寻哥冲进来:“你哪来的朋友?”
“就有嘛!”
“啊,我知道。在那天边,在那海上……”
雯雯发火了:“你倒该在那海上!你做过多少海的梦,现在它们在哪儿?油锅里!”
哥哥张大着嘴。“这就是生活!”他抱住雯雯的肩膀,“你不能为了缥缈的幻想耽误生活。”
雯雯转过身,将脸贴在窗上,在树影中寻找着。
……
几架自行车载着邓丽君的歌声和一阵笑语,从身后驶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雨又下起来了。生活有很多乐趣,一定也包括梦想的权利吧。就像前面那橙黄色的灯,朦朦胧胧,然而闪着亮,发着光,把黑沉沉的夜,照成美丽的橙黄色。    
雯雯心里充满期待。他说:“只要你遇上难处,比如下雨,没车了,一定会有个人出现在你面前。”
“你是谁?”雯雯在心里响亮地问道。
“我是我。”他微笑着。
“你是梦吗?”
“梦会实现的。”
前边那天蓝色的世界,纯洁而宁静。雯雯微笑着走进去了。
雨,“沙沙沙”。
一九八〇年
(有删改)

2.小说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通过雯雯的回忆展开故事情节。请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2.①可以使小说的结构更紧凑,更具有艺术性(或,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表达更灵活自由);②可以形成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形象的塑造;③可以展现更广阔的的社会背景,丰富作品多层次的内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的梦
王蒙
下车的时候赶上了雷阵雨的尾巴。车厢里热烘烘、乱糟糟、迷腾腾的。一到站台,只觉得又凉爽,又安静,又空荡。站台非常之大,一尘不染,清洁得令人吃惊。这个著名的海滨疗养胜地的车站,有自己的特别高贵的风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翻译家,作为一个搞了多半辈子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的专门家,五十二岁的缪可言却从来没有到过外国,甚至没有见过海。他向往海。爱情,海洋,飞翔,召唤着他的焦渴的灵魂。A、B、C、D,事业就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被打成“特嫌”。五十岁了,他没有得到爱情,他没有见过海洋,更谈不上飞翔……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面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这里的槐树,有一种贵族的傲劲儿。乌云正在头顶上散开。“马上就可以看见海了。”休养所的汽车驾驶员完全了解每一个初到这里的客人的心理,他介绍说。
海,海!是高尔基的暴风雨前的海吗,是安徒生的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吗?还是他亲自呕心沥血地翻译过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绘的海呢?“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思恋,经过了许多磨难,你我都白了头发——浪花!”
晚了,晚了。生命的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当他因为“特嫌”和“恶攻”而被投放到号子里的时候,当铁门哐地一声关死,当只有在六天一次的倒马桶的轮值的时候,他才能见到蓝天,见到阳光,得到冷得刺骨的或者热得烫脸的风的吹拂的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对于海的爱恋和想念呢?而现在,当他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的时候,当他仰面朝天,眯起眼睛,任凭光滑如缎的海浪把自己飘浮摇动的时候,他感到幸福,他感到舒张,他感到一种身心交瘁后的休息,他感到一种漠然的满足。大海也像与他神交已久,终得见面的旧友——新朋。但是,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的时候,他的左小腿肚子抽了筋,他想起“恶攻”罪的“审讯”中左腿小腿肚子所挨的一脚来了,那是为了让他跪下。他一阵痉挛,咽了一口又苦又咸的海水。他愤怒了,他不情愿,他觉得冤屈。于是,他奋力挣扎。他年轻的时候毕竟是游泳的好手,虽然是在小小的游泳池里学的艺,却可以用在无边无涯的惊涛骇浪上。他扳动自己的脚掌,又踹了两踹,最后,总算囫囵着回到了岸上。    
“然而,我是老了,不服也不行。”这一次,缪可言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海。
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看着这天空,他感到一种轻微的、莫名的惆怅。巨大的、永恒的天空和渺小的、有限的生命。“啊,我的充满了焦渴的心灵,激荡的热情,离奇的幻想和童稚的思恋的梦中的海啊,你在哪里?”然而,他游不过去了,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所以,他想离去。梦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虽然这里就像天堂。但他若有所失。所以他坚持要走。再见吧,原谅我!他对海说。
快要入睡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海,只见一片素雅的银光,哦,今夜有怎样团圆的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满月下面,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肖的儿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于是,他披上一件衣服,换上布鞋,悄悄一个人走出去了。
他感到震惊。夜和月原来有这么大的法力!她们包容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重新涂抹和塑造着一切。一切都与白天根本不同了。红柳,松柏,梧桐,洋槐;阁楼,平房,更衣室和淋浴池;海岸,沙滩,巉岩,曲曲弯弯的海滨游览公路,以及海和天和码头,都模糊了,都温柔了,都接近了,都和解了,都依依地联结在一起。
海——呀——我——爱——你!——他终于喊出了声,声音并不大,他已经没有当年的好嗓子。然而他惊起了一对青年男女。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有一对情侣正依偎在一起。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想不到他会打扰年轻人。他非常懊悔,却又觉得十分高兴,很满意。年轻人在月夜海滨,依偎着坐在一起,这很好。海和月需要青春。青春也需要海和月。
这是什么声音?哗——哗——,不是浪,不是潮,他顺着这声音找去,他看到了在他刚离去的岩石下面,似乎有两个人在游海。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喔哟,看,那两个人已经游了那么远,他们在向着他向往过许多次,却从来没有敢于问津的水天相接的亮晶晶的地方游去了呢。
不,那不会错,那就是刚刚被惊动了的那两位热恋中的青年人。缪可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如果是他自己,如果倒退三十年,如果他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他难道会怕黑吗?会嫌冷吗?会躲避这泛着银光的波浪吗?不,他和她会一口气游出去八千米。就是八公里,就是那个极目所至的地方。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
他唱起了一支歌。他怀着隐秘的激情回到了休养所。他睡了,嘴角上带着微笑。
“怎么样?这海边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吧?”送他走的汽车驾驶员说。这位驾驶员是一个善知人意的心理学家。而且他已经得悉缪可言是个古板的、其貌不扬的老单身汉。
然而这回他错了。缪可言回答道:“不,这个地方好极了,实在是好极了。”
1980年(有删节)

3.王蒙在《漫话小说创作》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策略:“一方面是尽情的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请据此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并说说这样写有何效果。
3.特征:①通过联想,主人公的意识突破时空限制,回忆与现实夹杂,向往中的“海”、文学作品中的“海”与眼前的“海”相映衬;②主人公意识的流动虽变化万千却富有现实逻辑,缪可言的现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触发点,如游泳的时候小腿肚子抽了筋,让他想起过去被迫害的情景,进而感到时光流逝的愤怒。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一辆电车停在眼前,下来一位姑娘,很美丽。她手里没有雨伞,好像是在雨停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她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并向路的两边看了看,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但大路上清寂地没有一辆车子,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她旋即躲避到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
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她又处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垂下来的梅雨。只为这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脚步站在她旁边。
虽然在屋檐下,但每一阵风会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人力车始终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超然客公众号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突然脸红了,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遮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说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我的血脉的急流。
“谢谢你。”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下一个街道,在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侧眼看她,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是她!她一定已忘记我了。但她知道我已结婚了吗?要是不知道,我应当告诉她吗?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她恐怕快要到了,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这些思想的独白,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雨到这时已小下来,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她为什么不雇车呢?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相认,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但铃木所画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像,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停了。”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我一个人可以了,很晚了,真对不起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会怎样呢?我怨怼着,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但一瞬间,我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
“谢谢你,再会。”她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我呆立在路中,看着她的后影,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
(有删改)
4.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既汲取了意识流小说发掘到人物内心潜意识层次的技巧,但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不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理性倾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①小说以内心独白和自我分析的方式,体现意识的流动,直接写出主人公当时状态下的所感所思,富有意识流小说的特性;②小说没有根据意识的流程安排情节,而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构作品,所以又与一般意识流小说有所不同。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一辆电车停在眼前,下来一位姑娘,很美丽。她手里没有雨伞,好像是在雨停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她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并向路的两边看了看,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但大路上清寂地没有一辆车子,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她旋即躲避到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
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她又处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垂下来的梅雨。只为这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脚步站在她旁边。    
虽然在屋檐下,但每一阵风会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人力车始终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突然脸红了,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遮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说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我的血脉的急流。
“谢谢你。”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下一个街道,在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侧眼看她,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是她!她一定已忘记我了。但她知道我已结婚了吗?要是不知道,我应当告诉她吗?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她恐怕快要到了,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这些思想的独白,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雨到这时已小下来,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她为什么不雇车呢?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相认,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但铃木所画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像,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停了。”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我一个人可以了,很晚了,真对不起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会怎样呢?我怨怼着,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但一瞬间,我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
“谢谢你,再会。”她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超然
我呆立在路中,看着她的后影,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有删改)
9.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既汲取了意识流小说发掘到人物内心潜意识层次的技巧,但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不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理性倾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小说以内心独白和自我分析的方式,体现意识的流动,直接写出主人公当时状态下的所感所思,富有意识流小说的特性;
②小说没有根据意识的流程安排情节,而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构作品,所以又与一般意识流小说有所不同。

文章来源: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月刊(yuwenxuexiao)编辑,转载注明来源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全归作者,阅读量大有稿酬。
投稿:3433408418@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 QQ3433408418
长按识别关注语文月刊(yuwenxuexiao)公众号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华附试题作文(shitizuowen) 

高中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语文月刊
语文月刊的读者俱乐部欢迎你加入!全国一流的杂志\x26lt;语文月刊\x26gt;,一年12期 ,定价每期12元,代码46-88。欢迎到你家附近的邮局订阅.拥有语文月刊,你等于拥有移动的语文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