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林【散文】微刊发表作品趣事儿(六)
文摘
文化
2024-11-23 00:00
湖北
微刊发表作品趣事儿(六)
文//孙荣林(北京密云)
现在被称为“作家”“诗人”的人多如牛毛。我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在公开场合曾多次地说过“我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写出的东西管它是什么呢,只是爱好而已”,即便这样,但还是被别人称为所谓的“作家”了。 江西作家文坛总编是发表过数百万字作品的大作家,并且还是影视剧作家。2019年江西作家文坛的办刊宗旨“弘扬正能量”里的“弘”字误写成了“宏”,我随即指出,本刊即刻改正并表示感谢。数年后我又提出了刊头改进的建议,提出后是即刻改进,我也是即刻看到并说“真快呀”,总编说“还是在您的指导下”,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这就是名作家的风采,这与我认识的一些名作家一样,他们都非常的低调。从2019年开始,在江西作家文坛连续发表了数篇散文和杂文后,2023年再发表我的作品时,在其刊头的前面也写上了“特约作家孙荣林”字样,我脸上火辣辣的无地自容。总编说“作品才是重要的言权”。我应答道“既然是这样,发表作品时在刊头标注‘特约作家’‘特约诗人’毫无意义”,“那我们再研究研究”。一两个月后再发表作品时果然去掉了“特约作家”“特约诗人”字样。成熟的稻谷是低着头的,有时是弯着腰的。其实,真真正正进行创作和写作的作家,他们并不在乎怎么称呼他们,我认识并有微信联系的几位名作家都非常的低调。其中的一位名作家,二十多年前十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不但在市级报纸连载还成书,被广泛地传播,当时还得到了首都电台的访谈。二十多年后,这位作家为了创作出重大题材的精品力作,经常钻进黑土地上亲身体验和采访,简直成了袁隆平式的人物了。那两年不认识他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呢。这些年来这位作家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高考的各类试卷中,在社会上还做了很多的善举事儿,要不是被一些媒体披露出来,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这位名作家扎根基层,指导帮助了众多的基层文学爱好者,在基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位低调非常接地气的作家。经过几年的创作,在去年终于创作出了影响力很大的乡土文学力作的散文集和报告文学,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其报告文学作品在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强国”上宣传,其作品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其实,真正的作家并不是坐井观天地“作”在家里,他们都是非常接地气的,他们的笔端与那些个“脱实写虚”“描心避灵”“无病呻吟”的所谓纯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位作家在一次基层文学活动中提出了“文学滋养人生”,总觉得比“文学滋养心灵”务实。透过大量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哪怕是获过奖的作品或成书的作品,再结合他们大量的言行,可以看出,“滋养”的是口是心非的心灵,“滋养”的是“嘴里吃着肉,撂下筷子骂娘”的心灵,“滋养”的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心灵。因此,这类的作品是一过式文字的堆砌,滋养的是不健康的心灵,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如其人”是背道而驰的,有着“举着红旗反红旗”的味道。列宁说过,鹰有时比鸡飞得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文学滋养人生”的观点是符合人性意义的。人的一切言行都在自然的反映或表露其内心世界的,是真实心灵的再现,这种再现是通过一切的言行自然的表露出来的,任何人真实的心灵是藏不住的,“心”和“灵”背道而驰的人,是创作不出精品文学力作的。“心”和“灵”一致的作家,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的,与“脱实写虚”“描心避灵”“无病呻吟”所谓纯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的。“纯文学”是个伪命题。“纯”字常用的意思有两种,一是指:专一不杂,如纯金;二是指:人品美好,如纯洁。而“文学”综合《汉语大词典》、《高级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释义,可以概括为“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小说、散文、杂文、戏剧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纯”字与“文学”二字组合成的“纯文学”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理解“纯文学”应该是指“专一不杂的文学”,“专一不杂的文学”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文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纯文学是一种侧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世界的文学载体,它是一种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往往反射或融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它是靠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实情感来打动读者......”这种出自于文学大家或名家的观点,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是说文学作品要“远离社会、远离政治、远离敏感的话题”,那些个描写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心灵鸡汤式的文学作品才是“纯文学”。这个观点里的“客观的社会生活”,已经说明了“纯文学”是融于社会的,既然融于社会,也就离不开社会上的一切人、事、物,是与其所倡导的“纯文学”观点自相矛盾的。人的情感经验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内心世界绝无可能抽去社会客观的现实,而“纯文学”倡导的是规避社会规避真实的内心世界,所表露出来的只能是虚假的内心世界了。这种观点是让人们躲避社会上一切的现实,是一种超现实的解脱,是一种麻醉人们精神的毒计。在“纯文学”的影响下,当代文学在整体上对时代“失语”,失去了与时代对话的能力,脱离了社会实际,更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其粗制滥造的大量文学作品只能在圈子内游荡,要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在演讲中说了那么多的“我们的文学作品应该去写......”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呢?文学作品是一种巧妙客观地表述当代世界或现代社会的艺术。作家是靠作品的生命力存在的,一个认识把握自己所处时代能力不足的作家,无论头衔怎样的响亮,无论怎样攀靠著名的人物,最终都是难以持续的。历史上那些文学大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靠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存在的,并且流传至今。自古以来所谓的”纯文学”的作品为什么极少流传下来呢?因为它是极少数文人墨客怕招惹是非心理的表现,为了自己一切的功名利禄,把自已真实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对道德的评判包裹的严严实实,其作品都是游离于世外桃源似的心灵鸡汤,这样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了“文学远离政治、远离敏感话题”的代名词,成了文学圈子的话语霸权,并且以“文学远离政治、远离敏感话题”的标准衡量评判其它的文学作品“太敏感”“太直白”“没有留白”,把文学作品的评判人际关系化、圈子化、精英化、功名利禄的私人化。这样的文学作品打着“纯文学”的幌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当人们回过头来,才惊奇地发现,这种“纯文学”的作品不过是垃圾一堆而已,其一切文字不过是一堆常用文字的堆砌,这样的“纯文学”的作品是否有真情实感,是否能真真正正打动读者甚至提升读者对善恶美丑的评判已不重要,其所追求的是功名利禄上的效益,通过中国式人际关系的交往也会得到个别名气很大的名人的赞赏,然后再利用名人效应以其得到众多市侩人物的捧赏,为的就是更大更多的功名利禄,可以说“纯文学”思潮已经渗透到文学作品的评稿、发表、评奖、书籍出版等方方面面。自古以来,文学都是为大众服务的,为社会服务的。文学之笔就是用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人、事、物,对大自然的描写,巧妙地与其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反映出人们主流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感悟,既弘扬了正能量,又巧妙地鞭笞了负能量,为当代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纯文学”是个伪命题,是麻醉人民精神和心灵的麻醉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文学界一定要警惕“纯文学”思潮的蔓延。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使我们的文学事业真真正正地为大众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服务。
—— 编审:梁淳威 ——
作者:孙荣林,男,中共党员。2017年5月出版了《杏坛笔耕》一书,同年10月退休。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密云作家协会会员,果园文学社成员。多篇散文在不同微刊上发表。一百页一万二千多字的彩色七巧板连环画《狄仁杰智破连环案》和十六万字的《乡村教师》在不同微刊上连载。
近期作品:孙荣林【散文】微刊发表作品趣事儿(五)
★《凉城文苑》公众平台希望每一次原创都被善待,每个优质作品都被尊重。坚决反对抄袭、洗稿等不良风气蔓延。《凉城文苑》公众平台不介入因版权问题引起的各种纠纷,请投稿人严格遵守创作道德,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如因抄袭、洗稿行为引起的法律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凉城文苑》编辑团队有权对需要发布的作品进行修改,如创作者不同意修改,非原则问题,平台将不作处理。如有原则问题,平台不予发布;
★为避免被人恶意投诉,平台只发布创作者原创作品,如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他媒体上公开展示过的作品,一经发现,直接删除;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平台立场无关;
★编辑团队联系微信:15727260343;联系信箱:717326846@qq.com。
★如需加入创作团队或查询稿费福利请点击→▷▷《凉城文苑》公众号“联系我们”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