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宁华【散文】百年南京,岁月数度春秋

文摘   文化   2024-11-21 00:47   湖北  



百年南京,岁月数度春秋

文//谭宁华湖北利川


——— 南京红色旅游记(续一)

虎踞龙盘,毓秀钟山风水地
功高志伟,革命先贤眠于此

第二天日大早,团队从位于南京市中心的酒店出发,前往本次行程的第三站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中山陵。大巴车开出不到5分钟即到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青铜塑像赫然映入眼帘。

导游又开启了她天南地北侃侃而谈模式,她说一大早,中山先生在此欢迎我们的朋友远道而来。随即她向大伙详细介绍了孙中山一生:从出生广东中山市,留学于日本,并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到中国同盟会;从改组同盟会组建中国国民党,再到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直到护法运动和最后在去北平逝世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过程中讲到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谭延闿、胡汉民等一众曾经追随中山先生的国民党大员们,也讲到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及宋子文和孔、陈两家族成员的众多轶事;最后她还讲了戴笠、蒋经国等民国的其他特殊的政坛风云人物。导游文史知识储备量很大,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很多的话题在互动中也是信手拈来。


清晨的南京的格外美丽,汽车行驶在两旁都是法国梧桐的柏油马路上,车里音乐增添了旅途的乐趣,一直向东很快就到了位于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的钟山风景区旅游区集散地。这里路标指示向西面是梅花山和明孝陵,向东面便是灵谷寺。

大伙下车后跟随导游沿着木板铺成的景观大道向山上进发,两旁都是生长有序茂密林,仿佛走进了原始森林一样般,绿林深处,百鸟和鸣,轻风过后,沙沙作响。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祥和,一柱柱阳光投射下来,绿叶相织,苍翠欲滴,更显深幽。

一行人跟随导游,很快到了中山陵园的服务区,服务区外面两旁有很多仿古的景观门店,里面除了常见旅游景观点物品外,就是有关钟山风景区的书籍、明信片和纪念品,更有五颜六色的雨花石和貔貅这样的雕刻艺术品。只是导游反复提醒说大家不要在这买东西,尤其雨花石非常贵,还很多是假的。


从景观服务区向前,大约5分钟便到了中山陵园景区大门前,大门是一座两边四柱框架仿中国亭楼的银色建筑,大门上方是三角形屋顶,正面“中山陵园”四个繁颜体字。过去这里是要售票才能进去参观游览和凭吊的,后来在南京市把这里作为免费开放的5A景区,原来的景区门楼和通道隔离栏仍再继续发挥维护疏散秩序的功能。

走过大门,视线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里面是一个宽阔的大广场。很多旅游团队在广场集合,导游们扯着嗓门高声向自己负责的团队讲解注意事项。我们导游亦是如此,她一边向大家讲解中山陵的设计、建设过程和所相关的故事,同时反复强调进入景区人多是自由活动,个人根据自己身体素质自由选择上下时间把控,但必须在11:00统一到祭堂右侧集合下山回市区,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

广场提示牌对中山陵的介绍是这样说的:中山陵建于1926年3月至1929年春,从牌坊到墓室的水平距离700米,高差70米,计392级台阶,占地2000亩,由著名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主要建筑物有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陵墓平面图呈警钟形,象征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奋斗不息的精神。

中山陵就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区中茅峰南麓。周围还有包括音乐台、仰止亭、光华亭、流徽榭、行健亭、藏经楼(孙中山纪念馆)、永丰社等附属建筑群,如众星拱月般分布在陵区周围。

用导游的话说中山陵是一座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宝地。她位于钟山风景区半山上,背靠毓秀的紫金山,面朝九曲秦淮河。当年中山先生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次和随行人员打猎至此,便向身边的胡汉民等人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等人邀约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平(今北京)去世。国民政府根据先生遗愿和遗嘱着手陵墓的设计和建造工作。据史料记载,当时参加陵墓设计的中外作品很多,前三名均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这也是中国第一次通过招投标形式产生的项目设计者,并最后通过各方权衡和评判,年轻设计师吕彦直的作品被最终确定下来,国民政府在中山先生逝去一年后的1926年3月开始动工修建,1929夏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并将孙中山先生灵柩从北平香山碧云寺迎迁回南京,并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典,之后继续修建,到1931年底才全部完工。

据导游所述,在奉安大典上,当时是蒋介石抚灵走在最前面,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被后世史学界认为它标志着以蒋介石为首统治集团正式接手中山先生的衣钵,从此开始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20多年的专制统治。


从景区大门进靠左前方,也就广场正前方便是“博爱大牌坊”。这里也是陵墓的中轴线起点,整座牌坊是花岗石雕砌的四柱子三门洞样式,按照专业说法也就是“四楹联三门的冲天式牌坊。”但和传统的中国古牌坊不同的是牌坊门洞正上方都有青色琉璃瓦盖的屋檐。青色喻是蓝天,天下大同之意。中间牌坊的两根柱子稍高点,瓦檐也比两边的高一些。中间瓦檐正下方是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的牌匾,这牌坊因此取名叫“博爱牌坊”,前面的广场也就叫“博爱广场”了。

从博爱广场上几步台阶,走过牌坊便是长达480多米,用方石砖铺成的宽广平直墓道,两旁郁郁葱葱的雪松挺拔矗立,犹如古代陵墓两旁的翁仲石像生一样守护着先生的陵寝。墓道尽头是一个高台,沿十多级台阶上平台上面建造的就是中山陵的墓门楼。三洞门楼主体雕梁画栋,主要用花岗石仿古建筑风格建造,同时有西方建筑的影子。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两边拱门开启,中间拱门关闭,三拱大门都是用紫铜镂空技术的镂花对开铜门,中间拱门正上方刻有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屋檐同样是青色飞檐瓦。陵门前两侧还有一对白玉石狮子,高约3米,分别守护在陵门墓道两边。据提示牌介绍:陵门平面为长方形,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共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走出墓门,两旁盖有简易蓝色塑瓦亭子,里面售卖有关陵区的旅游纪念品。


穿过墓门向前走,不远处有一个高台,高台上便是碑亭。碑亭两侧有直行通道,碑亭前文字介绍是: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全部用花岗石建造,盖蓝色琉璃瓦。碑亭内石碑高8.1米,宽4米,碑上三行鎏金大字为楷体,遒劲有力,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碑亭也是雕梁画栋的大理石雕刻,双层屋檐青色琉璃瓦更显建筑挺秀娇小而又不失伟岸和气势,它矗立在中轴线上,把原来宽阔的路面一下变窄后又立马放大。从碑亭正门进去,可见高大的花岗石墓碑上是两行颜体大楷字,分别从右至左,由上至下写着:“中国国民党葬 总理孙先生于此”;一行颜体小楷字从上至下写的是:“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共计24字。碑亭前、左、右三方有门可上下,背面是亭窗有矮栏无梯不能上下,身上方有残缺的国民党党徽图样,据说是在文革时除“四旧”被铲掉了。从碑亭两边走下来,从两旁的通道向上走,貌似蜂腰一下又变得开阔,向上望去就是那有名的寓意台阶。

这台阶从下向上看,就是一坡陡峭的石梯,石梯分左、中、右三个部分从碑亭处开始一直到祭堂前的广场。没来过此地的人见到这么陡峭的石梯,估计心里都在想,要多长时间才能爬上顶。


据说,当初设计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理念是:这392步台阶代表当时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每攀登几步台阶就有一个平台,走了平台再上台阶。这样前来参观的人们就不觉得累。中山陵设计的奇妙之处很多,这台阶就是其中一个,从下望到顶,本来有很多平台却看不到。若登上顶,向下看除了眼前的这一段石梯外,看到的就是平台,再也看不到石梯。可见当时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和施工的水平之高。他们真是怀着一种虔诚之心和敬重之情在设计和建造的高质量工程,细微之处几十年过去还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沿着台阶拾级向上,看到的全是穿着各色各样前来参观和凭吊的身影,有老人、有青年、有中年和壮年,也有儿童,甚至还有襁褓中的婴儿,其中也不乏有白皮肤的外国人。男女老少,他们都是怀着一种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来走在这个至圣道上一步步去朝觐的。

走完第一节石梯,两边各有一个圆形的高脚花盆,里面种有鲜花;第三个平台两边各放置一个用铁围栏围起来的民国铸造的大铜鼎,上面刻有几个篆字,据说当初不属于中山陵的物品。上面有当年侵华日军炮弹和子弹留下的深深弹孔,后来移到这里来的。第五个平台,两旁各有一座青色的大石狮子。台阶在这里形成分水岭,原来台阶由几寸高花岗石条隔分成三个部分的,在这由双条平行且半米高的石栏取代,石栏中间种有花木矮柏,石阶也变得更加陡峭,三个台阶互通,一直到祭堂前的广场,广场靠近石梯尽头的两边各有数米高且用花岗石建造的梯形柱墩,上方各置一个青铜大鼎。

一路拾级登梯392步台阶终于走完,按照陵园参观路径规定,所有来此参观和凭吊的人们都是从祭堂右侧的绿化区,沿铁围栏路从祭堂右拱门进入,从左侧拱门出来。


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艺术,又带有古典中国传统宫殿特色的高大建筑。高达29米,直径40米的穹隆顶,屋顶是中国古建筑青色琉璃瓦的飞檐峭壁,整个建筑更是将中西建筑艺术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两层琉璃瓦檐中间是先生手书“天地正气”鎏金字的匾额。第一层屋檐下横梁上从右至左分别可刻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孙中山先生的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6个金色篆字,文字下方就是三洞拱门,也是对开镂空铜门。整个建筑均是花岗石砌成,上面除了使用中国传统宫殿的绘画艺术进行雕刻外,拱形门周边雕刻有欧式花纹。三拱门两旁是两个全部花岗石砌成的梯形石建筑。祭堂正中间一尊孙中山汉白玉坐像。四周拉有禁止入内的围条,也有提醒禁止拍照、吸烟和喧闹的警示牌;祭堂两边雕刻有孙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

雕像后一道对开的镂空雕花对开铜门,铜门后面还有一道铜门,里面便是安装先生棺椁的穹型陵墓区,里面有一尊汉白玉先生卧像,卧像下方的地下深处就是孙中山先生紫铜棺椁。因出于对游客安全考虑和文物保护,陵墓区已经不再开放,我们只能从景区的照片和导游口中大概想象到孙先生生命的最终归宿之地的场景,大伙也只好走出祭堂。

祭堂简介这样的:祭堂融合中西建筑风格,门楣上方镌刻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和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民族”、“民权”“民生”;大厅正中有法国雕刻家保罗.特朗斯基所塑孙中山汉白玉坐像一尊;东西两壁镌刻有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墓室中央有捷克雕塑家高琪所塑的孙中山卧像,孙中山先生遗体就深埋在其下的紫铜棺内。


祭堂四周是高大的苍松翠柏,尤其柏树曲蔓多枝,宛如虬龙。后面是方形石条砌成的半圆围墙。祭堂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高约数丈的擎天石柱,柱子上面雕刻有精美纹理图案,石柱旁边还有花岗石的基座的青石石鼎。

站在祭堂前的广场向前远眺,南京城尽收眼底。六朝古都的风华早已不在,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传说。陵园左侧不远处就是幽山静水、有名闻遐迩的灵谷寺,据说那里至今存有六朝寺庙在内的遗迹200多处。右侧有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梅花山上有三国吴主孙权的陵墓。

导游讲说夏天来南京旅游不是好季节,这里阴湿闷热,春、秋季节的紫金山才是最美的。春天,漫山遍野簌簌飘落的粉红色樱花,把整个紫金山装扮一新,花海简直像铺在地上的宁锦苏缎,又似花团锦簇的画卷;秋天,这里满山红叶,层林尽染,恰如红色海洋。

望着这中轴线两旁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和密林掩映下的陵园建筑,我在想如果在大雪纷飞的寒冬,这里将是怎样的一个仙境。雪花飘落在青瓦屋顶上,寒风吹落树梢上积雪,洋洋洒洒一定美不胜收。


一行人按照预定的时间和行程计划,在祭堂前集合后返回博爱广场,沿途再次行走在上来的台阶上,只见平台不见梯,似乎轻松了很多。据传,当初这样设计和建造这是有一个美好期许的,上来见梯不见台,深知革命道路的艰险;下山见台不见梯,才看到行路的平坦和希望。可能就是先生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另一种形式的诠释吧!

中山陵周围附属纪念建筑群很多,因下午其余景点时间安排,一行人只能就近看位于博爱广场的正南方的孝经鼎。这个景点是用苏州金山石建的三层栏八角形石台,每层栏杆精雕细刻修有精美的祥云图案,高台上面的正中央安放着高达万斤的两耳三足宝鼎,据说是1933年秋由当时国民党元老兼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中山大学师生所捐建,由金陵兵工厂铸造的。

整个中山陵的游览和凭吊,在紧凑的行程安排中略带遗憾地画上了一个句号。回望此次的游览大伙都有不尽的感慨,若是变成一只小鸟翱翔天际,从空中俯瞰,整个中山陵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鼎”。从博爱坊开始,沿中轴线到位于中茅峰半山的祭堂,短短几百米却见证中华民族近代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他是一鼎时刻警醒国人的警钟,先生最终归属地就是钟耳。


【结束语】

有人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上起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下到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

中山陵,不只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那个时代的符号和记忆;他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还是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形象化展现,更是先生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体现;这或许,还是世人对先生历史贡献和功绩的另一种肯许。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西方理念相结合的设计,亦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毛泽东同志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腐朽统治,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他那“博爱”的思想和“天下为公”理想,为后继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也为中国近代一盘散沙民族进行思想启蒙,为民族的觉醒打开了一扇大门;他所提倡的“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曾经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民族动员作用;他所倡导的“共和体制”渐深入人心,并对今天的人民共和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先生离世后,他所创建和领导的国民党背叛革命,曾经一同携手的兄弟党渐行渐远,直至最后彻底决裂、分道扬镳。但先生的思想和丰功伟绩还是值得后世怀念,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承和践行先生那“天下为公”的理想和“博爱”的胸怀。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朝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一步步前行,这些和先生的思想与理想也是一致的。

每逢“五一”劳动节和每10年一次的共和国国庆大典时,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对面,都会竖起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仿佛在告慰先生和革命英烈们,他们的宏愿和理想正在被今天的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一步步实现。




—— 编审:粟贵贤 ——



作者:谭宁华,湖北利川人。1994-1996服役于武警湖北总队五支队政治处,负责新闻报道工作;退役后,长期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工作。2013-2024在浙江某集团总裁办做过两年企业内刊编辑;在荆州某集团企业也参加过企业内部征文比赛,获得过1等奖。酷爱古代文学,尤其古诗词。偶尔也会随笔写写类似古体小诗词和现代的诗。




近期作品谭宁华【散文】六朝古都,金陵几行烟雨




《凉城文苑》公众平台希望每一次原创都被善待,每个优质作品都被尊重。坚决反对抄袭、洗稿等不良风气蔓延。《凉城文苑》公众平台不介入因版权问题引起的各种纠纷,请投稿人严格遵守创作道德,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如因抄袭、洗稿行为引起的法律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凉城文苑》编辑团队有权对需要发布的作品进行修改,如创作者不同意修改,非原则问题,平台将不作处理。如有原则问题,平台不予发布;

为避免被人恶意投诉,平台只发布创作者原创作品,如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他媒体上公开展示过的作品,一经发现,直接删除;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平台立场无关;

编辑团队联系微信:15727260343;联系信箱:717326846@qq.com。

如需加入创作团队或查询稿费福利请点击→▷凉城文苑》公众号“联系我们”查看详情。



点击右下方“在看”,发表你的评论

凉城文苑
阅读是优雅的休闲,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