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皇后乡博物馆◎张志芳

文摘   2024-11-13 17:30   河南  
点击上面“听全文”按钮,解放双眼,畅听文字!


走进皇后乡博物馆

◎张志芳


皇后乡博物馆坐落在皇后乡政府东三公里的潘坪村朱庄组。该馆由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书籍图画、根雕艺术爱好者朱英九投资一百余万元兴建而成。该馆展厅展地达五百余平方米,于2021年6月对外开放。
朱英九收集各类文物达十五年之久,足迹遍及河南,不分寒冬酷暑,历尽千辛万苦。所收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间跨度达七千年之久。
所有文物分别布展在民俗文化厅、红色文化厅、书籍图画厅、根雕艺术厅四个展厅中。






一、民俗文化厅

民俗文化厅里陈列了新石器时代石斧(二十件)、石钺(一件),型状多样的汉砖(三百块)、汉磨(一盘)、汉代陶牛(一件)、汉代石门(一扇)、汉代陶猪(两件),宋代铁质箭头(十个)、宋代古筝(一个)、宋代行军锅(两口),元代栓马桩(一个)、元代凳子(两个)、元代陶瓷罐(大小六个),明朝练功石(一个),清代皇上赐匾(一个)、清代祝寿匾(一个)、清代练功石(两个),清代上马石(一个)、清代顶子床(一床)、清代火罐(一个)、清代梳妆台(三个)、清代痰盂(一个)、清代小孩床(一床)、清代紫砂壶(一个)、清代送饭盒(两个)、清代缠线板(六个)、清代铜佛(一尊)、清代三寸绣花鞋(两双)、清代男女衣服(各一套)、清代针线盒(两个)、清代贵妃镯(一个)、清代官帽帽顶(一个)、清代耳环(一双)、清代铁质笔架(一个)、清代砚台(八个),清代墨盒(五个)、各年代秤锤(三十二个)、清代药碾子(一个)、清代金钱缸(一个)、清代将军罐(一对)、清代大刀一个、清代铜器(两个)、清代瓦火笼(二个)、清代绿色鱼缸(一个)、清代理发工具(一套)、清代儿童坐椅(一个)、清代拨郎鼓(一个)、清代木质粮食盒(一个)、清代脉枕盒(两个)、清代青檀木洗脚盆(一个)、清代水桶(一对)、清代木桶(一个)、清代两斗桌(四个)、清代条机(一个)、清代铜镜(一个)、清代玻璃镜(一个)、清代太师椅(二对)、清代酒壶(一个)、清代铜壶(两个)、清代瓦壶(一个)、清代老沙锅(两个)、各个年代铜钱(一千余枚),民国罗汉床(一床)、民国学校校钟(一个)、民国座钟(两个)、民国大鼓(一个)、民国胭脂盒(一个)、民国锤布石(五个)、民国圆石柱(两对)、民国四十年代饭碗(五十个)、民国宝盒(三个)、民国军阀帽徽(三枚)、民国老照片(一张)、民国竹篮(一对)、民国竹暖水瓶(一个)、民国温酒壶(三十个)、铜锁(八个)、民国时期军人头盔(八个)、民国刺刀(四个)、民国军号(三个)、民国凳子(一个)、民国官斗(十个)、民国匾额(一块),日本炮弹箱(一个)、五十年代老式泥屐(两对)、五十年代老尺子(五个)、五十年代马鞍子(二个)、五十年代老式皮箱(一个)、五十年代手推独轮车(两辆)、五十年代唱片机(两个),六十年代拨郎鼓(二个)、货郎担挑(一付)、六十年代剃头担子(一付)、六十年代军用医药箱(两个)、六十年代赤脚医药箱(一个)、六十年代筷笼(十六个)、六十年代织布机(两个)、六十年代纺花车(两个)、六十年代老马车(一套)、六十年代老牛车(一套)、六十年代老铡草刀(四个)、六十年代耕地犁子(四个)、六十年代耩麦耧(四个)、六十年代打丝框(三个)、六十年代风箱(两个)、六十年代镜子(二十个)、六十年代脚踏琴(两个)、六十年代老式相机(六个),七十年代大鼓(两个)、七十年代针线筐(十二个)、七十年代28大自行车(五个)、老式黑白电视(四个)、老式彩电(四个)、老式录音机(十三个)、老式收音机(九个)、老式爆米花机(一个)、古代老碾盘(一套)、古代老磨盘(十二套)、古代老小石磨(十二盘)、古代石𦥑子(八个)、老式手风琴(三个)、老式吉它(一个)、老式儿童手推铁环(一个)、老式电话机(一个)。各个年代铜钱(一千余枚)、各年代灯(一百六十一盏)、各年代秤锤(三十二个),上世纪末大哥大(一个)、BB机(二个)……共五千余件。





馆藏民俗文化重点藏品详细介绍

1、《璋圭重品》匾额

清朝后期,各地反清维新风起云涌,辛亥革命正处于酝酿之中,清统治摇摇欲坠,朝廷为了加强地方统治,大量启用侯选知县,让这些不是官员的官员也参与地方政府事宜。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都先后死去,溥仪(即宣统帝)登基的第二年,地方上有位名叫张蒋的人也是一位候选知县,一生协助县令勤勉为民,口碑甚好,到死也没有正式上任,宣统帝闻听此事感动不已,亲赠“璋圭重品”四字来表彰功勋并追记为七品正衔。此匾额证明了腐朽的清王朝买官恶俗的盛行,因为大多数候选知县(七品官)都是捐款所得。匾额的右侧写有“钦奖(追记)七品衔候选知县蒋翁张先生大人懿”匾额左侧落款为“宣统元年”字迹清晰可见,铁证如山。文物价值不菲。

2、竹骨寨灯

我国古代灯具虽然都属于油灯,但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大体可分为挂灯和落地灯。落地灯又可分为灯台和花灯,而挂灯里又分为吊灯、灯笼(又名气死风灯)。唯有寨灯既能落地又能高挂而属于特殊灯具。寨灯由于长期暴露在户外高墙之上,所以在抗风、防雨,防腐蚀等多方面都有独特的设计,以竹木材料为主骨架是为了减轻重量,以清漆桐油挂面是为了防水,用竹筒的方向交错和外糊油光纸(本品的外糊纸质已经脱落)来达到防风效果。该灯具已有百年历史。

3、《戏衣箱》

在中原文化中戏曲文化源远流长,除了不同的剧种及唱腔之外,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颂扬真善美,舞台剧要常用到服装及道具,且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及性格配穿不同的服装及脸谱。所有的服装都要由专人负责叠装及为演员穿戴,这个职业叫“大衣箱”。戏箱不同于普通家用板箱的地方是,戏箱增加了用于挂道具辅架,辅架常做在箱体外面,也可以把准备上场演员的服装预先拿出后的临时存放。



4、《书箧》

古代文人尤其是进京殿试赶考时承装书籍及笔墨纸砚用的盒子,又叫箱笼。它一般设置有可提可挑的装置,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工具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它的存在有纪念和重现历史的重大意义。

5、《青檀木洗脚盆》

古代人睡的床多为架子床,高度约有一米,坐在床梆上睡前洗脚必须要垫高洗脚盆的高度,所以才产生的带腿的架子盆,为了防止热水变凉洗脚盆多为木制,首选木料多为紫檀木或者青檀木,这种装置现在也存量极少了,它是一段岁月的记忆。

6、《磁石电话机》

磁石电话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话机,它需要人工转接服务,要求话务员24小时坚守在交换机跟前。如果需要长途电话时需要多个话务员同时服务,一次长途电话有时候竟然需要十几位话务员转接。但就这样的电话机依然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陆续退出。它的纪念意义越来越重大。



7、《食盒》

古代盛装食物用的竹木结构器具,内有数层不等。酒肆饭店以及富贵人家常用。食盒就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长形抬盒,有木、竹、珐琅、漆器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的居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为材料的更是珍品。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初春时节,文人士夫出门踏青郊游,也会携带酒菜食物以备野餐。食盒是旧时民间大量使用的盛放食物的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已经从今人的生活当中完全淡出,成为了古玩市场上的一项藏品。

8、《明清妆奁》

古时梳妆台叫“妆奁”,即一个装着铜镜、簪子、金钗、木梳等物的盒子。明清时期有了专门的梳妆匣,专用于女子妆容使用。
该妆奁系泡桐材质,为清代陪嫁品,妆奁上的工艺多是木雕,群雕艺术,是一位知县女儿的陪嫁品。在当时可值白银19两(清一两白银合人民币150元)。

9、《手绣蜡染清衣》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改变了几千年使用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的汉族传统而成为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印花技术上底料采用南方民族的蜡染和扎染,边幅采用江南刺绣,服装特点表现出满族文化被汉文化及少数南方民族文化互相交汇和渗透的证据。
这些藏品,可以使人穿越时空,感受到人类祖先刀耕火种的生活和历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二、红色文化厅

红色文化厅里陈列了:红25军的小马刀、步枪刺刀、红色文化展厅里陈列有上世纪四十——七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画像三套、毛泽东时代各种书籍(三百多本)、毛泽东画像(五百多张)、毛泽东纪念章(三百六十多枚),抗美援朝解放军军装徽章(四枚)、领章(1对)、1966——1976年间军装(四套)、红袖章(一对)、“为人民服务”老式挎包(一个)、钟表(2个)……共三千余(件)。





馆藏红色文化重点藏品详细介绍

一、小马刀

1934年11月红25军血战方城七里岗悲壮惨烈,殊死拼杀,突出重围,成功转移到伏牛山麓。战后,发现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手里依然紧握住这把深插在敌人尸体上的小马刀。乡亲们抠开烈士的手指收藏了这把承载着光荣历史的25军军刀。短短的军刀操在英雄的手中如倚天神剑,驱散阴霾,开辟出新中国的万道霞光。虽然锋芒不在,但英气仍存。这把小马刀,仿佛又让我们回到战马嘶鸣,硝烟弥漫的战场

2、步枪刺刀

1944年12月,新四军黄霖部,在司令员黄霖的领导下在叶县一个叫“泡桐树岗”的地方(今日方城县杨集以北约10公里处)与日伪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敌人丢下尸体狼狈南逃,在打扫战场时,这把日制三八大盖步枪上的刺刀当时被土掩埋没有看到,后由附近村民无意发觉后珍藏至今。它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为抗战胜利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3、两扇木门

1947年11月27日夜,我人民解放军太岳军区陈谢兵团一部攻打方城石寨,盘踞在石墙木门后的地主反动武装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解放军久攻不下,敌我双方隔着这扇门缝对攻多时,后由我解放军强大的炮火摧毁了石屋,消灭了顽敌。瓦砾废墟中只留下了这两扇弹痕累累的木门。后来,有人用铁皮包裹着弹痕后又继续使用了多年,这两扇木门见证了解放石寨的激烈战斗,记录了共和国缔造者们的赫赫功勋。




4、行李箱

1947年11月29日,陈谢兵团前敌委员会决定成立豫陕鄂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豫陕鄂七专署),隶属陕鄂行政主任公署。专署机关先后驻方城县太尉庙、独树镇和小史店。专员王晓舟,副专员梁仰云。辖方城、叶、舞阳、郾城、西遂、鲁南等九个地方。当时的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唯一一件用来装重要文件的行李箱几经转辗和战火洗礼保存下来。它记录了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记载了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共产党员、革命前辈丰功伟绩和战斗历程。

5、木马鞍

1947年11月,我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一举攻克了包括方城在内的十余座县城,开辟新的根据地。1947年11月初方城解放后,兵团所属的野战医院随之移驻方城县小史店大李庄村,设此约半年之久,住有四五百伤病员。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艰苦,不少的药品和器械靠马匹运输,这只木马鞍就是当年运输药材的马队留下的一个破损废弃品。
光阴荏苒,世事沧桑。破旧的马鞍见证了发生在7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镌刻着那段深入人心的红色记忆,它使英雄的事迹从没被这片土地遗忘,英雄的精神代代流芳

6、钢盔

1948年4月13日,解放军太岳兵团为保护共产党方城县区机关,跟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在方城县,黄金河村西北角的一个破旧的老炮楼附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我方阵地上敌人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打过来,解放军三连一排就剩下排长和一个负伤的小战士。敌人的进攻一刻也没有停息,排长把全排唯一一顶从敌人手里缴获的钢盔戴在这位战士头上,手持大刀冲进敌群,排长用自己的生命和这顶钢盔保护着了负伤的战士。后来小战士在乡亲们家里养伤,伤愈归队时留下了这顶钢盔和一些子弹壳。这顶弹痕累累的钢盔见证了用生命凝聚的兄弟情和战友情。
这些藏品足以把人们带入血雨腥风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书籍图画厅

书籍图画厅里陈列了清代书籍十本、民国字典上下集(一套)、民国书籍(二十六套)、上世纪四十——六十年代各种地图、报纸、各种画报、各种布票、粮票(五百张)、小人书(八百本)……共二千册(张、套)。



馆藏书籍图画重点藏品详细介绍

1、连环画《杜风瑞》:

(1933~1958年),方城县杨楼乡人。自幼贫苦,随全家乞讨,饱受欺凌,养成疾恶如仇、顽强不屈的性格,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著名战斗英雄。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通讯员和司号员。1952年3月,杜凤瑞响应毛主席“创建强大的人民空军”的号召,被选调为飞行学员。

2、连环画《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
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杀害,壮烈牺牲,时年15岁。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专门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英雄。



3、连环画《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怀来县人,1945年入伍,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存瑞,从小就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4岁参加儿童团,16岁参加八路军。
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封锁,火力猛烈,部队受阻于开阔439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暗堡被炸毁了,董存瑞也壮烈牺牲了,当时未满19岁。
1948年第四野战军第11纵队追授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59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题词“舍身忘死,永垂不朽”。

4、连环画《黄继光》:

通过记叙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眼英勇牺牲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英勇无畏、舍生忘死、为了革命事业甘愿奉献自己生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黄继光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精神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敬仰。




5、连环画《邱少云》:

1951年3月,邱少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1953年8月,他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纪念黄继光英勇牺牲30周年时,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座下的山岩石墙上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邱少云等10位挂像英模画像,并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6、连环画《罗盛教》:

1952年1月2日是罗盛教英勇牺牲的日子。在这一天,罗盛教为救落水的朝鲜儿童,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用尽全力将孩子托出水面,自己却壮烈牺牲。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朝友谊的光辉典范,激励着无数人。
这些藏品,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年代不同的社会形势、政治、经济、文化、英雄模范人物,感受到时代的特征!



四、根雕艺术厅

根雕艺术厅里陈列了,周边根雕大师的精湛工艺品,有飞禽走兽,龙凤虎豹,神雕鹰隼,共一百件。罔不因势像形,叹为观止。
馆藏根雕艺术重点藏品详细介绍:
1、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开口就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肥头大耳,身宽体胖,肩背布袋,笑容可掬。
2、悟空出世。貌相干瘦,尖嘴猴腮,乖巧伶俐,维妙维肖。
3、雄狮抖鬃。线条流畅,精神抖擞,怒目圆睁,姿态勇猛。
4、雄鹰展翅。展翅欲飞,雄爪飞扬,弯钩鼻子,两眼溢光。
这些栩栩如生唯妙唯肖的藏品,可以使人感受到民间艺人的空间想象力、感染力和高超艺朮造诣!
这四个展厅里的上万件藏品,犹如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片片贝壳,在朱英九的不懈努力中,收集在一起,成就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做成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皇后乡博物馆开馆四年来,接待了省内外不同级别单位的领导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书籍图画、根雕艺术爱好者,也引来了众多研学的学子们。据不完全统计,来访单位达五十余个,参观人数有五千余人之多。在今后的日子里,皇后乡博物馆在传递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为更多学子研学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转自2024年《杏花山》第三期)
作者简介
张志芳,1957年生,男,汉族,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南召县十佳教师,南阳市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故事、历史研究文献资料,曾在县、市、省、国家级报刊及网络平台上发表。
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民协副主席、收藏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南阳市民俗研究会会员,南召县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南召县政协文史委资料研究员,政协南召县委员会智库专家。
作者电话微信:13721803691
更多作品请点击顶部“南召民俗家张志芳散文集(部分)”阅读。

网络文刊▪百姓文化视点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展示名家精品 发现推介新秀

文友交流 资讯采编 影视制作 朗诵播音

编辑部

文学顾问:张银河

顾委会:张志芳、张慧、马士龙

值班编辑周一张志芳、二三赵新泉、四五毛德山、六日曹会林

总编:曹会林

投稿说明

稿件需是原创首发,版权归原作者,作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打击抄袭和一稿多投。

投稿内容为反映文学、旅游、历史、社会等散文、诗词、小说、杂文、评论、回忆录及摄影作品。

投稿作者请关注《百姓文化视点》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投稿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内容+配图+作者简介、生活照。

刊发24小时内的全部赞赏为稿费,1天后发放给作者。琐事冗杂,请作者主动联系总编索取。1天后的赞赏用于平台发展。

长按二维码,加编辑微信,投稿交流

百姓文化视点
《百姓文化视点》立足南阳,辐射全国,刊发散文、随笔、游记、诗词、小说、民间故事、摄影等作品。服务文友,打造百姓文学艺术的温馨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