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连池(1941--2012)是享誉中外的中国戏剧表演大师之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海派艺术创始人,是河南文化最闪光的名片之一,是《卷席筒》中小仓娃的代名词,是刁沟海之玉字辈传人,他那对戏剧艺术的挚爱、那攀登艺术高峰的毅力、那送戏下乡的善行、那爱国爱教的精神和那与时俱进的思想都值得回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尊敬和怀念。
海连池,1941年8月24日出生于河南禹县海庄,曾担任郑州市曲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最初主工花脸、须生、丑等多个行当。1954年进入郑州市曲剧团,1956年被保送到郑州市戏曲学校,专攻花脸。1960年从戏校毕业之后,海连池回到郑州市曲剧团工作直到退休。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5月《卷席筒》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1983年随后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1992年7月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退休。代表作有曲剧电影《卷席筒》、《薛刚反朝》、《孤男寡女》、《徐九经升官记》、《徐策跑城》、《赵氏孤儿》、《逼婚记》、《焦裕禄》、《甲午海战》、《徐九经升官记》、《闫家滩》、《山鹰》《杜鹃山》等。曾先后荣获百花奖全国选票第一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艺术传承人之一和“海派”艺术的创始人,全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戏曲片第三名,全国戏曲盒磁带发行量第一,全国叫座剧目第一。
海连池之子海波,刁沟海之鹏字辈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河南省戏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艺术”最主要传承人之一。其女海英,毕业于郑州市戏校,目前在深圳。妻子张健是个戏迷。儿媳耿梅,国家一级演员。晚年的海连池一直饱受疾病困扰,先是肺结核困扰,之后因心脏功能不好,实施过冠状动脉手术,安放了四个支架,还曾发多支血管病变,心脏再次出现狭窄,频繁心绞痛等症状。另外老人归真前因患肾癌切除了左肾,右肾动脉出现狭窄,肾功能不全,他还患有多年严重高血压、腹主动脉夹层、肺功能不全、肺大泡、白内障等。2012年10月5日归真,10月6日在郑州北大清真寺举行葬礼后,遗体被安葬在故乡禹州海庄。
海连池大师出身草根,家境非常贫困,但却与曲剧有着“天生喜欢、天生聪明”的缘分。父亲叫海昌明,是个鞋匠,全家靠掌鞋为生,海连池弟兄六个,没有女孩,父母把他当成一个女孩子,让他穿红棉袄,洗碗打灶做针线活。童年时代,一次家里七人患伤寒,只有他健康,在去挖野菜中,他多次被饿昏死过去。在极其艰难困苦中,唯有看戏学戏是他生活中的一抹奇异的光亮,是他那饱受摧残的生命中顽强生长着的精神支撑。特殊而强烈的爱好,再加上三伯、八伯的点拨、支持,聪慧的海连池开始登台客串。后来在一个水库工地上,海连池凭借拉弦技艺,为父亲的掌鞋生意带来了兴旺,赚得了钱,买得了米面,也救活了一家人。此时,他领悟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群众喜欢戏曲,我又酷爱表演,表演可以让全家摆脱饥饿。十四岁在白沙街掌鞋,参加业余剧团,吃苦耐劳,先拉乐器后唱花脸。而真正让他得以自由地生活,艺术之梦得以实现,人生命运得以根本转变的契机是新中国的建立。他先考上了剧团,后被剧团保送到郑州市戏曲学校,学成归团后因几次出色“救场”而后成了剧团主演。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氛围、各个行业冲天的工作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比指标比贡献的争先意识塑造着所有人,也塑造着海连池。从小在死亡线上边挣扎边学戏的海连池,在这股建设洪流中,理想得以充分实现,才华得以充分施展。
海连池的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方心池连着一片大海,一片大海连着一方心池,他始终没有离开人民群众这片大海。戏曲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戏曲。这种人生的选择和终其一生的践行,也就决定了他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社会责任感的表演艺术家。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海连池大师创作和参与演出了近百部传统和现代戏,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代表作《卷席筒》一、二集拍成电影后,成为当时戏曲艺术片发行量最多的影片,发行东南亚各国,被全国将近二十个剧团列为学习移植剧目,舞台演出近7000场,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突出贡献。
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广泛吸收越剧、豫剧和其它地方剧种的声腔艺术与表演技巧,使之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上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磨炼着,充实着自己的艺术个性。
(1)首先他在艺术上追求真情实践和时代意味,善于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节奏,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善于把日常生活化的动作巧妙地结合到传统的程式之中,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和亮点,还剧中人物一个实实在在的原貌,把自己深刻的体验和充盈的激情赋予人物,让所演的人物真正灵魂出窍,通体闪光,活在现场,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表演动作和表演方法,实现了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转化,逐步使自己的艺术进入了炉火纯青与妙不可言的艺术境界。
(2)其次他在艺术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勇于进取,勇攀高峰。他经常奔波于农村和厂矿,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艺术,献给人民,要为曲剧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连池海波合影
(3)正如他常说“演好戏才是一切!”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其天职无它,惟有把戏演好。在他看来,一个演员也好,一个剧团也好,整个文化事业也好,有种种物质和精神的理想追求,只有把每一出戏演好了,达到群众的满意了,一切目标才可能得以实现。这句话就代表着海连池的全部艺术思想,它既不抽象,也不复杂,但这是一个艺术家朴素的语言,是一个饱经风霜、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小仓娃”或“老苍娃”特有的语言。生活和工作中,海连池既不认为专业演员高人一等,也不为著名艺术家的盛名所累,他从不讲排场、摆架子,完全没有那种到处摆谱炫耀、惟恐有人不识我的庸俗作派。这就使得他能时刻融入百姓生活之中,使其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状态,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感、所喜、所忧,从而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戏剧表演。艺术家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情感联系至关重要,艺术家同百姓亲,百姓自然就同艺术家近。这就是为什么海连池主演《卷席筒》后收到3000多封读者来信,在乡下演出时有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在他面前下跪并倾吐心声的根本原因。海连池为观众演出可谓是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为了艺术,他多次带病演出,直至累倒。即使在多病缠身的晚年,只要精神稍有起色,他就会忘掉一切,披挂上阵。座无虚席的剧场也演,五六人的小聚也唱,只要有邀,开口就来。这就是海连池艺术生涯中最闪耀的三大特征。不仅如此,他的嗓音宽厚洪亮、音域宽广、刚健而有韵味,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海派”艺术,这是回族对中国艺术的特有贡献之一。
我是听着海连池的《卷席筒》而长大的伏牛山区的孩子,1979年后的广播和收音机里经常播放着他演唱的《卷席筒》,人人都喜爱小仓娃,都知道演“小仓娃”的叫海连池。我的父辈们都是戏剧爱好者,我父年轻时最爱拉大弦,每遇到连阴雨天,或农闲时或夏夜,运志大哥就会在我父和邻居张慧敏叔叔的大弦二胡伴奏下唱起《卷席筒》,在那个除了电影、打牌下棋等外很少有娱乐活动的一穷二白的年代里,那每场戏剧演唱都会吸引着大家去欣赏,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仍回味无穷。那时我爹还告诉我,海连池是咱回民。2012年8月初,我被中国朝觐医疗团选拔为2012年河南朝觐团主治医师,是年10月5日,我随南阳朝觐人员一起乘大巴到达郑州,当夜听张广庆阿洪说,海连池叔叔无常了,要不是我们明早就要出发去北京,也可以去郑州北大寺为海叔站者那则,他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之一。就这样,我们都错过了为海连池叔叔站者那则的机会,至今想来很遗憾!
2024年古尔邦节,在深圳清真寺我又见到年近九旬的丁少康老人,一谈起海连池大师,他仍对他赞不绝口。他说,我出生于阿洪世家,过去老一辈们常常认为回民认主独一就不能去唱戏,唱戏是崇拜偶像,但我对唱戏的回民又有了新的看法,年轻时就听说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曾经用演出挣得的洁净的钱财捐给东北一座清真寺,因而我就开始对回民戏剧表演艺术家们非常尊重,他们不仅在舞台上为回民争光了,而且他们也在为伊斯兰教的发展出力流汗着。戏剧是一种最崇高的事业,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事业之一。唱戏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唱戏的人只是戴着各种各样的道具去想法设法扮演好自己一个角色,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去取得自己合法的钱财,而不是搞啥流氓活动呀!我家和海连池家是老亲老邻,我比连池弟大七岁,我是禹县巴庄的,他是海庄的,过去海家与我们属于一个清真寺,就是一个坊上的回民,一家人一样的亲呀。改革开放后,各地都在重修或创建清真寺,我们坊上四处求助,就在这时大家想起了唱戏的海连池,央人去见他,请他捐助一下我们坊盖寺,他一听二话没说,就先让说话人回去定好日子,再到禹县县城和我们街上剧院贴出广告,由寺上派人去卖票,最后由他利用节假日带队演出,谁知道演出几场《卷席筒》后,我们寺上终于用这几场演出的钱,总的二万多元盖好了巴庄清真寺,这样下来让东刘庄和海庄回民羡慕了,眼红了,也让海连池不得不再利用节假日演出几场,最后收入盖好了东刘庄清真寺,这就是海连池帮助家乡清真寺建寺的传奇故事。回民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不断学习《古兰经》和《圣训》,要改变过去对唱戏的旧观念旧思想,也应该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戏剧表演艺术家才好!海连池就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纵观海连池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奋斗的人生、勤劳的人生、也是艺术信念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一生。他那"演好戏才是一切”的艺术思想,不是用来装饰的口号和招牌,而是从苦难中长大的他特定的生活土壤、曲折的人生命运中逐步明确起来的人生选择、理想选择。他那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鞠躬尽瘁、献身艺术的实践,具体表现在他对观众、对社会、对戏剧事业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探索勇气。而今我们虽然再也看不见海连池那熟悉的面孔了,再也听不到他登台演唱小仓娃了,但他却留下了丰厚的曲剧遗产,让人类从网略上得以重复地观赏、学习、揣摩、领悟与传承。如今海大师的弟子们都仍牢记着他的教诲,一心传播戏曲文化,全心投入戏曲传承,让戏剧走进城乡广大群众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穿越时空,海连池和他的曲剧海派艺术将永远活在大地上,活在戏剧事业中,受到人类的喜爱,这是回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最自豪和最骄傲之一。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展示名家精品 发现推介新秀
编辑部
文学顾问:张银河
顾委会:张志芳、张慧、马士龙
值班编辑:周一张志芳、二三赵新泉、四五毛德山、六日曹会林
发稿时间:每周一、三、五、周末发稿
总编:曹会林
投稿说明
★稿件需是原创首发,版权归原作者,作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打击抄袭和一稿多投。
★投稿内容为反映文学、旅游、历史、社会等散文、诗词、小说、杂文、评论、回忆录及摄影作品。
★投稿作者请关注《百姓文化视点》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投稿格式:题目+作者姓名+内容+配图+作者简介、生活照。
★刊发24小时内的全部赞赏为稿费,1天后发放给作者。琐事冗杂,请作者主动联系总编索取。1天后的赞赏用于平台发展。
长按二维码,加编辑微信,投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