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版《红楼梦》,邀你观看!

政务   2024-07-09 10:04   北京  

一声“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一瓣飞花落在黛玉花锄旁,在四道由庚辰本《红楼梦》书影制作的垂幕下,一转身,便从北京大学九一剧场,跃入《红楼梦》的世界里。
6月20日,在北京大学《情观红楼梦》首演现场,由北大艺术学院研究生担任的演员们化身红楼儿女,演绎着真与幻、梦境与深情。



青春北大人,情观红楼梦




文 | 杨映锴、隋雪纯



在燕园,“建一座大观园”

《情观红楼梦》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担任导演的校园戏剧,在没有布景的空荡荡的舞台上,以简洁而诗性的导演手法来展现《红楼梦》的舞台叙事,步入红楼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红楼梦》的意象世界,引领观众品味《红楼梦》“有情之天下”的至情和至美。

循着“情”的线索,演员们在“当代空间—太虚幻境—大观园”三个戏剧时空中自由穿梭,编织发乎真情的叙事段落,凝练充满哲理的诗性意象,宝玉和大观园众女儿一道扑蝴蝶,无一句台词,阵阵笑声道尽烂漫与真情;宝黛共读《西厢记》,回首却见杜丽娘唱起《皂罗袍》曲牌,道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和他们未诉的衷情;黛玉焚诗稿,漫天雪屑落下,情缘转空,唯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生动地诠释了“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意旨。

“补天石苦求再转世”为引子、以中国戏曲的美学和方法重构小说的多个时空,这部剧演绎着“太虚幻境”“共读西厢”“可卿之死”“元妃省亲”“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凤姐之死”“晴雯撕扇”“探春远嫁”等经典段落,叙述《红楼梦》全本的内容,大观园的兴衰、红楼儿女的命运,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起伏聚散,随着“伤离别香魂归太虚”进入尾声,留给观众以久久回味的悠长余韵。

游走在空的舞台,没有华丽的布景和繁复的道具,但“空故纳万境”,演员们忘我地投入,已然充分展现了红楼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张力,不仅感染了台下的观众,也让舞台上的彼此“更加入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用“情”在燕园里搭建起了一座大观园。
相遇北大,结缘红楼,三生有幸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激情、勤勉,以及对中国美学和文化的热爱。从你们身上我充分相信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是大有希望的,让我们在今晚一起步入这个梦的世界。”顾春芳说。



从读者到“入梦”
闻培雅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但在进入顾春芳老师的课堂之前,她也未曾想象过有朝一日会成为“《红楼梦》中人”,为了更好地扮演薛宝钗,她反复揣摩人物心理和出处选择,经由了解之同情而更融入角色,更读懂了所谓“八面玲珑”之下的百转心结与无可奈何。
张嘉怡说自己太喜欢晴雯,但从未想过和她有这样一场灵魂的对话。她替晴雯难过,恨不得替她再活一次。顾老师对她说,“你要把这些流言蜚语撕碎,把无耻之徒的虚伪面具撕下来,冲破那些虚假的、阴暗的、邪恶的事物。于是晴雯撕扇不仅仅是人物在生活中的使性,而成为晴雯临死之前的控诉和抗争。”
出于角色扮演需要而更加细读《红楼梦》并进行详细人物分析的努力,也是《情观红楼梦》所有演员的功课。他们根据角色研读原著,分角色完成剧本的片段,顾老师再以“情观”的叙事策略,以“意象”的高度凝练,整合为用于排练的导演台本。在排练中改写,在改写中提升,增删修改十多稿,在导演台本的整体统筹中,学生们逐渐读懂探春的抗争、李纨对命运的接纳与超越、晴雯的刚烈与执着、宝玉对纯洁芳华的呵护与赞美……每一次排练,都意味着他们向《红楼梦》这座高峰的攀登又前进了一步。

演员们在排练

原宁辰饰演的李纨带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沉婉,没有大起大落的命运转折和大喜大悲的情感顿挫,仪态端方、含而不露的形体诠释着这一角色的生命力量。

让一个人安静地、稳稳地在台上立起来,是需要内力的。

这种“内力”源自演员的姿态与形体。从《红楼梦》文字形容转为《情观红楼梦》的具象人物形态,角色性格命运的演绎最直观地表现在演员的语调颦笑、步伐与神采。为了让这群没有戏剧表演经验的“小白”们具备舞台表现的基本方法,顾春芳特别邀请了国家京剧院演员张鑫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孙良为他们进行身段训练,就这样,他们逐步掌握了圆场、云手等戏曲的动作和程式,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步调的疾徐有秩与情感的收放自如。
对于张孜、陈一鸣、汪梦涵、梁思远、张嘉怡来说,关于“演哪个角色”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甚至以上的答案:张孜饰演贾母/仙童/那人;陈一鸣饰演秦可卿/警幻/来升家的;梁思远饰演史湘云/邢夫人/王善保家的;张嘉怡饰演晴雯和贾兰两角。

张孜饰演的贾母(上图左1)和仙童(下)
 陈一鸣饰演的警幻(上)和秦可卿(下)
梁思远饰演的邢夫人(上图左1)和史湘云(下图右1)
张嘉怡饰演晴雯(上图)和贾兰(下图左1)
一人“分身”成为性格不同乃至相反的角色,对于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们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汪梦涵一人分饰妙玉、王夫人、尤二姐、秋桐、鲍二家的等五个角色,表演的难度一方面来自角色之间的反差: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极洁”的妙玉和“极俗”的女性角色之间切换,又要完成从王夫人到秋桐、鲍二家的“主—仆”瞬移同时,正如既要遁入空门、又难舍尘世眷恋的妙玉,单一人物内部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
为了更好熟悉角色,演员们在洗漱、散步等空余时间温习台词;即使在表演当日,他们也利用短暂候场时间复习台本,以尽快实现在不同角色性格、情绪之间的顺利切换,努力演绎出角色本身细腻又多面的情感。
汪梦涵饰演的鲍二家的(左)和妙玉(右)
虽然依照既定情节、语辞和台步设计进行精心准备,但在演出中,也时时需要面对和处理始料未及的情况。比如首映当晚,在第八场“勇晴雯直心遭陷害”中,饰演宝玉的梁旗琛在“哭晴雯”时,随着倒向空草席的动作,脑后的头发忽然散到了前面,“当时有点走神,心想如果直接把头发捋过去,是不是有点出戏?”所幸在老师顾春芳“经典剧目排演”课上的学习已经让他对于突发状况有所心理准备,于是灵机一动,就着哭嚎动作顺势反向一甩,发饰又回到了原位,“化险为夷”,使演出得以顺利进行。

《红楼梦》有两个世界,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之外的世界。大观园的世界可以被视为一个乌托邦,这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可以看到家族成员的亲情、友情、爱情;大观园之外的世界则更加复杂和广阔,是一个理法的世界,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是理法世界对有情世界的吞噬,大观园最终被毁灭了。
身在戏剧,通向的是更广阔的现实人生。透过角色,他们不仅看见作者曹雪芹悲天悯人的情怀、纸面之外的生命经验与复杂情感,也更加懂得“情”之丰富与可贵,对世界更增一份洞察与省思。
角色是一面镜子,照见古今万物,也照见燕园里年轻的生命。



“红楼”正盛,长“梦”未央
红楼梦的研究在北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作为新旧红学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是百年红学的传播、教育和研究的重镇。百年来,来自不同院系的众多学者致力于《红楼梦》的研究和教学,形成了独特的北大红学传统。从文本到文化,从艺术到学术,从小说到戏剧,从古典文化到生活美学,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时代发展中不断焕发生机,也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中传承延续,青春绽放。

红学是北大教学和研究的传统,如何创造性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我们的责任。

话剧总导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如是说。作为北京大学红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情观红楼梦》也是北大美育的一次探索实践。通过“沉浸式戏剧+红学+美育”的方式,顾春芳将《红楼梦》从“课上”带到了“场上”,把沉浸式戏剧的审美体验带给学生,并把学生引向《红楼梦》和美的发生现场,使《红楼梦》教学成为审美、启智和浸润心灵的美育空间,将他们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展现在演出中,并且向大众传递,真正实现美育功能。
《红楼梦》和曹雪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顾春芳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爱、救赎与希望。大观园虽然毁灭了,但每个人心中那个纯净的大观园永远也不会坍塌,我们的诗心,我们的真情没有被毁灭,只要人人心中保有这样的诗心和真情,这座大观园就永驻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顾春芳常常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理念:“《红楼梦》是一部拯救灵魂、拯救心灵的书。”同学们从进入《红楼梦》排练到最终表演,他们也经常跟顾春芳说,“老师,我觉得我们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变得越来越好。”
叶朗先生认为,《红楼梦》形而上的意蕴,“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一部《红楼梦》,可以解读的角度有很多,但要真正理解《红楼梦》,需要抓住情这一个根本,抓住这部小说中最人性、最现代、最永恒的部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使得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座孤岛,大家心灵的联系,感情的连接变得淡漠。

《红楼梦》正好是一本充满人性的书,所以我想抓住这个情字,戏剧是诗,诗的特点就在于情所包含的深刻的理。

顾春芳说道。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在看完此次演出后评价道:“在空台上把一部文学名著最本质的人文内容和美学精神,做了最饱满的呈现。把红楼故事用‘情’串联成有机整体。处处有创新,笔笔有出处,既忠实于原著,又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很难得的。”
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深入研读、剧本的改编创作、舞台的排演实践,学生们不仅在艺术技能上得到了提升,更在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上得到了全面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感悟到艺术的真谛,体会到文化的深邃,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演出时,顾春芳一直站在九一剧场的门口注视着学生和观众,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离开,大家都沉浸在这片梦的世界里,顾春芳很是感动。谈到对于戏剧的理解,她认为戏剧一定要雅俗共赏,既要经得起“红学”界专家学术上的审视,又要符合戏曲、戏剧方面高标准的艺术要求,还希望没有接受过学术训练的社会全体也能看得懂这部剧。

在演出当晚,还有一些中学生来到了现场,孩子们也看得津津有味,他们跟家长说,

爸爸,我今晚不复习是对的,这部戏太好看了,我一定要去和哥哥姐姐们拍一张照片。

看到大家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反响,顾春芳眼眶湿润了……

“红楼”正盛,长“梦”未央,一场青春心灵的回响,一次对人生、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探索。这个夜晚,北大人的青春与《红楼梦》的情相遇。

当绵延不绝的诗稿随《葬花吟》的音乐徐徐展开,身着素白纱衣的金陵十二钗的香魂接引那曾经被践踏的诗稿与诗魂重归太虚。冷月葬诗魂,真情不死,诗心永在!这是“至情”照亮诗性空间的时刻,也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华彩。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摄影 | 黄喆、隋雪纯、郑涛

文字 | 杨映锴、隋雪纯

排版 | 杨映锴

责编 | 戴璐瑶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北京大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