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登顶!祝贺北大登山队!

政务   2024-08-15 09:11   北京  
北京时间7月27日7时24分
伴随着最后一名队员登顶
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
北京大学登山队完成了
时隔5年的重逢
A组登顶
B组登顶
这座蒙古语名字
意为“美丽而危险的少女”的雪山
在阳光中愉快地接纳了
携带勇气与梦想而来的攀登者
一时让人忘记了
它依然冷峻
玉珠峰北坡
由北京大学山鹰社社员组成的
北京大学2024玉珠峰登山队
选择的路线是
青海玉珠峰北坡二号冰川
这已是北坡三条冰川中相对完整的一条
但顺其而上
冰裂缝、冰塔林、冰陡坡、刃形山脊
危险仍然赤裸显露
为此,团队做了充足准备
在出发前举行玉珠峰登山答辩会
与北大体教部、团委、中国登协、山鹰社等
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细致探讨
尽可能全面地完善了各阶段计划
并结合个人意愿
对后勤及装备工作进行了拆分与分配
登山答辩会
同时,为了确保登山任务顺利完成
登山队还开展了一个月集体体能训练
以强化队员身体素质
负责制定训练计划的刘鑫绍道:
“队伍每周集体训练时间达500多分钟
包括跑步、器械训练、爬楼等多种形式
为了保证所有队员能避免伤病,
还加入了许多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
体能训练
此外,术学习也没有被落下
登山队成立后
共安排了四次技术教学
裂缝救援、单绳上升、修路、结组
……
所有登山所必须的技术
每个队员都熟练掌握
技术教学
7月15日
队伍到达海拔4100m的西大滩
进行高原环境适应
攀登之旅正式开始

7月17日
登山队选定在2号冰川下
靠近冰川融水河、海拔4350m的
平坦开阔地带建立本营
星空下的本营
7月19日
A组在海拔5200m处建立C1营地
第二天将部分路绳运输至
海拔5600m的临时C2营地处

B组随后建立临时C2营地
共同为冲顶奠定坚实的基础

C1营地
7月25日8:30
A组队员从C1营地出发
在5600m以上的山脊路段修路总计1200m
历经12小时
将临时C2营地推高到5900m
极大减轻了最终冲顶的压力
A组修建的路绳
7月26日早上7:00,A组出发
10:41顺利全员登顶
7月27日凌晨4:00,B组出发
7:24全组成功登顶

至此,北京大学2024玉珠峰登山队

全员登顶成功
向顶峰行进

部分队员照片


北京大学2024玉珠峰登山队队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雷砥 考古文博学院 2020级本科生
张若麟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023级本科生
张帅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022级硕士生
刘滢 元培学院 2022级本科生
刘鑫 外国语学院 2020级本科生
王錡深 集成电路学院 2021级博士生
汪振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21级博士生
郭婉常 中国语言文学系 2022级硕士生
蓝克轩 元培学院 2020级本科生
张仁杰 教育学院 2021级博士生
谭梓炜 哲学系 2020级本科生
张微 基础医学院 2023级硕士生
王杰 外国语学院 2021级本科生
穆罕穆德 元培学院 2020级本科生
马宏野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级本科生
程琦航 数学科学学院 2018级本科生
李建江 城市与环境学院 2000级硕士生
于队员们而言
玉珠峰绝不只是需要被征服的高度
而是数次留下他们脚印
陪伴他们成长的精神坐标

在此之前,二十余年间
山鹰社一代代成员
五次登临玉珠峰

“1990年,山鹰社从南坡西南山脊
登顶玉珠峰
开辟了北京大学新时期的登山史
也拉开了国内民间登山的新纪元

1997年,山鹰社又开辟了
玉珠峰北坡2号冰川和3号冰川路线
2003年,社团再次攀登玉珠峰,
标志着攀登活动雪山训练定位的形成
和科学理性登山的态度……”
1990年攀登合影
1997年出发合影
1997年登顶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也是山鹰社成立35周年
各种辗转,多番考量
山鹰社重新来到了玉珠峰上

呼啸的寒风里
霞光从他们的身后铺开
扯起山鹰社
“存鹰之心,志在高远”的旗帜
一代代山鹰社员们所传承的
敢拼敢闯、团结协作的山鹰精神
也在同一时刻,登顶!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山鹰社
图片 | 雷砥 蓝克轩
文字 | 张若麟 张仁杰
编辑|马骁
排版 | 张新蕊
责编 | 王嗖嗖

<<左右滑动查看栏目>>

北京大学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