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刻地指出,退休后才发现,同事、同学、朋友,不过是人生的过客。
在工作的岁月里,我们与同事们共同奋斗,为了项目的成功而并肩作战;
与同学们一起度过青春岁月,分享着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与朋友们谈天说地,在彼此的陪伴中度过许多难忘的时光。
当退休的那一刻来临,这些曾经紧密相连的关系似乎渐渐变得疏远。
曾经热闹的办公室,如今已不再有我们忙碌的身影;
同学聚会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再频繁;
朋友们也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轨迹。
正如人生这趟列车,有人上车,就会有人下车,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没有一个人能够一直陪你走完全程。
而对于攀比、计较和面子,王志文也认为这些在退休后都变得毫无意义。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攀比的陷阱。
比职位高低、比收入多少、比孩子的成就…… 这种攀比带来的往往不是快乐,而是无尽的压力和焦虑。
计较也是如此,为了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与他人争执不休,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还破坏了人际关系。
面子更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甚至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
退休后,我们开始明白,这些都不过是折磨人的东西。
据统计,有超过 70% 的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会逐渐减少与同事、同学和朋友的联系。
他们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享受宁静与平和。
一位退休的张大爷曾经是单位的领导,在职时风光无限,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人。
但退休后,他发现曾经的热闹不再,那些曾经对他阿谀奉承的人也渐渐远去。
刚开始,张大爷感到很失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他意识到,过去的荣耀和热闹都已成为过去,现在他需要学会放下,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攀比、计较和面子在退休后的生活中也逐渐失去了它们的魔力。
李阿姨退休后,原本很在意邻居们对自己的看法,总是担心自己的穿着打扮不够得体,家里的装修不够豪华。
但后来,她发现这些都不重要。
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穿着舒适的衣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不再与别人攀比,而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她学会了放下计较,不再为一些小事而烦恼。她也不再过分在意面子,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像王志文所说的那样,学会看淡、看透。
看淡那些曾经的人际关系,明白它们的短暂和无常;
看透攀比、计较和面子的虚幻本质,不再被它们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抱退休后的美好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写下:“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舍弃没有意义的喧哗,真正的生活,其实是细水长流的幸福。”
90 岁的芒格曾说,长寿的秘诀,是不把人性想得太好。退休后的孤独并非寂寞,而是一种享受。
退休前,我们或许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不得不融入人群,即使不说话,看着别人热闹,也觉得有趣。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发现,在人群中,真正能八面玲珑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是陪衬。
退休后,时光和岁月都是自己的,不必再把不相干的人请进生活。
就像一位退休的王阿姨,退休前她总是忙于各种社交活动,觉得这样才能充实自己的生活。
但退休后,她开始享受孤独,一个人读书、画画、听音乐。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自己有很多以前从未发现的兴趣爱好,也更加了解自己。
外人看着她很孤独寂寞,实际上她有很多的社交群,跟志趣相投的伙伴交流艺术的体悟,切磋生活的感悟,做最好的自己,过最真的生活。
孤独只是外人眼里的状态,而真实的自己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享受着生活的精彩。
周国平先生说曾说过:“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退休前,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可能会付出很多努力,即使是一个人独自前行也在所不惜。
为了学练太极拳,有人会像文中的例子一样,经常坐外面的公交车往返市区和公司,即使被人询问也毫不在意。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己想学的,这是自己想要的。
在独处的时光里,一个人才能真正静下心来,遵循自己内心的需求,知道自己在某个阶段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杨绛先生说: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也有人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独处。退休后才明白:人这一生,不需要太多朋友,学会独处,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能够真正享受独处,不是不合群,而是一生的修行,在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懂得人生的纯粹,明白人性的温暖和残酷;学会了自我疗伤,独自舔舐岁月烙印,不会再跟谁说自己内心的悲伤。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退休的人,他们看似独来独往,不合群,但实际上他们在独处的时光里修炼身心的安宁,修炼前世今生的善念。
他们不必做个八面玲珑的社交者,安静地做个孤独的修行人。孤独不是不合群,而是一个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