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出身耕读世家,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4 岁诵《论语》,8 岁开笔做八股文,14 岁参加湘阴县试得全县第一,第二年府试第一场获第二名,可谓少年得志。
然而,命运多舛,母亲病故后,三年后父亲又离世,他不得不守孝六年,错过考试时机。守孝期满后,左宗棠借钱捐了个秀才,参加乡试。
但这次考试并不顺利,试卷被批为 “欠通顺”,幸得道光皇帝增加乡试名额,才侥幸中举。
他又三次进京赶考,却都未能考中进士。最可惜的是第二次,本已录为进士,却因地区平衡被拿下。
虽然科举之路坎坷,但左宗棠的才华却得到了众多封疆大吏的赏识。他致力于经世之学,饱读兵学史书,潜心舆地农事。两江总督陶澍认定他是无双国士,与他做亲家;林则徐与他相约舟中夜谈,称他为 “不凡之才”。
为了养家糊口,左宗棠到湖南醴陵主持渌水书院,当过高官子弟的家庭老师。尽管空有一身本领,却因 “进士出身” 这道门槛难以施展抱负。
1851 年太平军起事,左宗棠被荐入湖南巡抚、湖广总督幕府。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六年,他实权在握,精心筹划,使湖南军情转危为安。
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左宗棠虽恃才傲物,却也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中后叶,清朝陷入重重困境。外部,列强虎视眈眈,不断侵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牡丹社事件更是让清政府头疼不已,日本对琉球的强占引发激烈争议,清政府的应对失当为日本后来占领台湾提供借口。
内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朝统治,新疆阿古柏政权崛起,进一步威胁政权稳固。阿古柏得到俄国和英国支持,占领整个新疆地区,让清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凸显政治腐败和国力不足。
朝廷大臣在海防和陆防问题上争论不休。海防派主张解决台湾问题,认为清朝最大的隐患来自海上,尤其是日本,应将力量集中在海防上,甚至提出放弃新疆。
而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他在《遵旨统筹全局折》中指出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强调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左宗棠的高瞻远瞩得到包括军机大臣文祥在内的许多官员支持。
最终,慈禧太后采纳左宗棠建议,决心出兵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深知收复新疆之战困难重重,首先面临的便是军饷筹集问题。当时的清朝内忧外患,财政极为困难。
左宗棠通过争取协饷、借用洋款等方式解决筹款难题。他上报清廷,陈述用兵新疆的经费需求,尽管各省协饷难筹,累积欠饷严重,但左宗棠并未放弃。
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向洋人和华商借款,先后多次筹得巨额款项。除了借款,他还积极采取措施节省开支,对身体不适合在军中的士兵进行裁员,减少光吃粮食不干活的人,以确保有限的经费能发挥最大作用。
在士兵选拔方面,左宗棠大力整饬军队。他裁掉吃空饷和体弱多病的士兵,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他对士兵进行严格筛选,只留下身体强壮、战斗力强的士兵。
他还注重提高士兵的综合素质,加大练兵力度,锻炼士兵的胆量、体力和意志力,使原本战斗力薄弱的军队焕然一新。此外,左宗棠在国内制造先进的武器,也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为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下达 “不留生俘,降了也杀” 的命令,这一决定并非草率之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当时的战争形势极为严峻,粮草军饷稀缺珍贵。清政府晚期,朝廷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支持战争,左宗棠只得自己想办法筹措粮草军饷。
他安排将领屯田种粮,与国内外商人沟通借钱,从多个地区购买粮草并运输到前线。在这种情况下,养活成千上万的敌军俘虏无疑会给后勤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影响战争的胜负。因此,左宗棠权衡再三,只能下令杀掉俘虏,省下粮食保证自己的后勤供应。
左宗棠以雷霆手段震慑敌人,防止死灰复燃再生祸端。阿古柏得到沙皇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的暗中支持,有了先进的洋枪洋炮,才有实力和底气与清政府叫板。
左宗棠要对弈的不仅是阿古柏,更是他背后的两个野心集团。他下令处死俘虏的阿古柏士兵,是在杀鸡儆猴,让对方清楚侵略我国的代价。以残酷的手段震慑敌人,令包藏祸心的几个帝国不敢轻易来犯。
这一命令虽然饱受争议,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有效地清除了内部潜在威胁,同时也震慑了外部势力,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 30 年里,新疆地区未曾发生大规模动乱,也没有遭遇外敌入侵。清政府在左宗棠的建议下,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大批汉族移民来到新疆,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战争胜利后,新疆地区开始了艰难的重建之路。曾经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修缮被破坏的房屋,重新开垦荒芜的农田。在清政府的支持下,大量的物资被运往新疆,帮助当地百姓渡过难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街道上,商贩的叫卖声再次响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努力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左宗棠对新疆的贡献远不止于战争的胜利。
他深知,要想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有效的治理。于是,他五次上疏力主新疆建省。
1875 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时,就正式提出了关于新疆设省的计划。虽历经波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
到 1882 年,随着沙俄归还伊犁地区,新疆百废待兴,左宗棠再次上书,希望改革腐朽落后的伯克制度,建立行省。他指出,伯克制度使得当地官吏腐败,百姓困苦,民族矛盾加深,为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新疆建省,有利于全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能稳定西北边疆,维护清朝统治,还能更好地开发当地资源,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清政府于 1884 年决定在新疆建立行省,左宗棠的这一功绩彪炳史册。此外,左宗棠还提出了一整套恢复与开发新疆的经济方略,如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等。
这些措施很快产生了预期效果,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新疆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这离不开左宗棠当年的努力和贡献。
据统计,新疆和平解放 70 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00 倍,2018 年已达 12199.08 亿元,年均增长 8.3%;
中央财政补助累计达 2.35 万亿元;
70% 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62.3%;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200 亿美元;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百倍;
累计实现 231.47 万人脱贫;
人均寿命提升至 72.35 岁;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91%;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 1.5 亿人次。
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新疆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左宗棠对新疆的深远影响。
左宗棠在清朝末年的表现堪称卓越。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鼎定西北边陲方面,他定回乱、收复新疆,成功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仅用一年半时间便收回新疆大部,随后外交家曾纪泽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大部,这一壮举彪炳千古、永载史册。
他还推进洋务运动,创建福州船政局、建设马尾船政学堂,开启了西北工业化的先河,支持民用工业发展,为我国近代工业化产生了巨大作用。
晚年他心系国家,五次奏请新疆建省,巩固西北边防,促成台岛建省,在中法战争期间虽未亲临一线,却时刻关注局势发展,对清朝乘胜议和的姿态进行大力批判。
左宗棠一生廉洁自律,即使位高爵显,依然保持着 “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 的清廉节俭生活习惯。他以 “惟崇俭乃可广惠” 教导子弟和身边的人,督抚一年的养廉金为白银两三万两,他每年只取数百两作家用,其余全部赈济灾民或交公用。
他痛恨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对外声明重礼一概不收。在性格方面,左宗棠高傲自负,目空一切,但他的自负可用 “三不” 来形容 —— 不屈权贵、不惧洋人、不怕困难。
这种秉性给他的晚年事业带来了辉煌,在与洋人打交道时,他一贯反对退让,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他的倔强、胆识和对君子人格的信仰,让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成为了一股清流。
他的一生忠君爱国,生活简朴却将大量家产投入到供养军队和国家建设当中。他的遗言令人潸然泪下,充分体现了他对家国大事的牵挂。左宗棠的功绩和人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