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电影《焚城》在全国上映。
影片在正式上映前一周已开启点映,首波观众给出了不俗的评价:
“震撼”“悲壮”“群像生动”,还有人形容它是“今年最好看的港片之一”。
《焚城》是华语电影中少见的灾难题材电影,当中虚构了一场超级灾难:
危险物质突然泄漏,24小时后将危及全香港,从政府官员、环境专家、前线消防员再到普通市民,人们要如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末日危机?
有这么一部大片,决定在一个超冷的档期内孤注一掷——
你即将看到的《焚城》。
看之前,我几乎毫无期待,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副烂片相。
阵容,刘德华+白宇,又是一部实打实的合拍片。
题材,危险放射性物质,看起来,又是一个悬浮的港式大制作。
但是即便如此,电影《焚城》上映前,有不少影评人和电影博主,称赞其为“十年最佳”。
这个说法在一定的限定条件内,并不夸张。
《怒火·重案》、《拆弹专家》系列、《扫毒》系列、《西游记》系列、《叶问》系列……
这些卖座港片在《焚城》面前,都会因为类型上的不同,而显得“小家子气”。
《焚城》里全香港命运共同的姿态,可不就是独一份嘛。
就好像当年《流浪地球》一出,怎么看都是对其它影片的降维打击。
故事发生地在香港,某回收厂突然发生大火,在火灾现场惊现大批电子废品。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港的辐射危机,700万市民的生命安全悬于一线。
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政府代理特首 Cecilia(莫文蔚 饰)紧急成立危机应对小组,专家范伟立(刘德华 饰)临危受命。
与此同时,消防队长黎杰峰(白宇 饰)和他的队友们也义无反顾地奔赴充满未知危险的辐射区域。
然而,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政府高层为了防止社会动乱,选择对信息进行封锁。
灾难来临时,人性博弈反倒成为影片中最震慑人心的部分,每一次抉择,都将牵动着700万人的性命。
电影聊的是一起威胁全城的灾难。
更具体点说,其实就是近似于末日背景下,政府代表的掌权者视角,和消防员代表的平民视角的应对和行动,以此去展开对人性乃至政治方面的讨论。
电影的问题主要就出现在消防员视角上。
从灾难发生到解决,消防员群像角色全都是功能性的。
他们被往英雄方向去塑造,无论多么危险,都时刻冲在前面,时刻考虑队友安危,而对“自己”的考虑,是几乎没有的。
电影特地给他们都加了一些情感羁绊。
比如消防队长黎杰峰(白宇饰)跟同队长官陈美恩(王丹妮饰)是互相默默爱恋的关系。
他也早就准备了求婚戒指,队友宝明家里也有一个怀孕了的妻子。
他们前后两次去救被困在火灾里的队友,后面被要求去取出危险反射物质。
作为相关专家的范伟立(刘德华 饰)直接说了,危险程度很高,不会强求他们去。
但他们都还是去了,没经历过什么挣扎,甚至是赴死后才给观众回放黎杰峰留下戒指的深情桥段。
大爱覆盖小家这一理念贯穿始终。
看《焚城》,会有一个触发机制,让观众的体验感陡升。
那就是你在观影的过程中,是否有那么一瞬间,误以为它是真实事件改编。
如果你曾经触发过这种感觉,那就会觉得“十年最佳”并不过分。
江志强说,他每每在网飞等流媒体平台看到那一大堆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时,都会觉得自己不该这么拍了。
于是在《焚城》里,并没有一个Happy Ending。
甚至连主角刘德华,都没有像以往那样,力挽狂澜。
但为什么这么做?
江志强说了一句非常斩钉截铁的话,我不希望每个人提起港片都是警匪片,我希望能带动一个新的类型,就是灾难片。
结果也如他所料。
《焚城》这部电影在海外出口也非常多,而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灾难片类型最为成熟的西方国家。
看起来这步棋是走对了。
在《焚城》这部灾难商业片里,你会发现剧情不再拖泥带水、温温吞吞的掩盖着、忽视现实矛盾。
你会发现,对,那个辛辣、大胆、够狠的港片,又回来了。
具体怎样我不剧透。
但可以肯定的是,片中莫文蔚对刘德华说的那句,“你以前也是做官的”,大概率会成为年度台词之一。
这样的尺度,也是《焚城》的底气。
刻画得相对好的部分,就主要体现在政府视角这条线上。
同类型片子里对官僚的描写,往往是揭露和控诉,带着某种绝望的消极情绪。
但《焚城》的落点更多是在于反思,是对灾后需要重建信心、修复公信力,这些更时新的社会议题的直面。
聊这一点要先从“反派”说起。
电影开头就说了,这场物质泄露不是天灾,是人祸,那这里的“人”指的是谁?
明面上的两次火灾,都是电子废料处理不公导致。
始作俑者则是一个贪婪的富商,他为了捞钱而回收电子废料,两头赚钱,但导演对他的刻画又实际推翻了这一点。
这个富商看似坏得很扁平,从头到尾为利所趋。
但这放在这部电影里不是一个缺点,因为他的作用本身就不是服务于故事,而是服务于对幕后真凶的引出。
你能看到他身上有很多疑点,火势越来越大,政府在紧急商讨,还开始疏散人群,他依然气定神闲抽着雪茄。
更具体点说,富商的行为、动机乃至身份其实都是不重要的。
他就是一个附庸强权的符号,没有他也会有别人,不是经济也可以是军事、科技等,最重要的还是主导者。
这也就指向了灾害背后的真凶,政府高层,也就是掌权者。
他们对香港有着最高的掌控权和影响力,在需要发展经济的时候牺牲了一部分环保,同时又没有善后。
前后两次灾害都构成了这种因果报应,且一次比一次不可控。
而通过他们对灾害的应对,尤其是对临时特首 Cecilia(莫文蔚 饰)这个人物的设计和处理,可见他们在决策,在人性上的摇摆和复杂。
电影在试图以此洗白他们吗?
我想不是,导演让范伟立跟他们全程对立,镜头也会毫不留情给到每一个官员的面孔。
就是为了展现他们的行为是欠缺考量的,也都必须自己负责。
只是,电影更多是想把问题的源头指向官僚制,这些掌权者更多时候是被不完善的体制,被失控的权力所塑造。
编剧也从很多细节方面,去反应了体制本身的问题——现代官僚制的基础——法理型权威。
通俗说就是规则至上,规则成为了最高权威,他们一举一动都要有所依据。
这就导致官员们产生了某种惰性,习惯按规行事,无法积极应变,在面对灾难时这种积弊会加倍暴露出来。
影片《焚城》从筹备到上映历时7年,投入巨大。
为了以写实气质透视危机带来的警示,从前期剧本到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邀请了众多相关专家对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鉴定。
确保影片中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在完成灾难类型片标志性震撼“大场面”的同时,《焚城》更在意的是对灾难中各色人物的描画。
以及对于这场虚构灾难背后关于科技发展、环保、不公利益链条等社会议题的警示。
如果说灾难类型是“包装”,那么真正撑起《焚城》的,正是在灾难当中一系列真实立体的人物群像,是宏大叙事与个体生活的交融。
影片亦始终着力于将所要表达的社会议题融入灾难,融入灾难中的人。
电影深切关怀每一个鲜活个人的生死情感,强调在巨大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有所承担。
《焚城》作为华语灾难片,有着属于自己的呈现人性弧光的思路。
作为一部以香港为背景的灾难片,《焚城》在灾难面前赋予观众上帝视角,对社会不同层面群体画像的呈现,使电影所带来的震撼,远不仅在于视觉上的冲击。
故事细节透出救火英雄们的辛酸与脆弱一面,对官僚怕担风险、勾结奸商的虚伪描写也足够大胆,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灾难精品大片,值得力荐!
作 者 ✎翠 丫
编辑 ✎ 翠 丫
PS. 碎片化时代,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继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