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国人终于把他们盼来了!

文摘   2024-10-03 17:31   湖南  

翠丫看电影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庆之际也是电影《志愿军》三部曲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全国上映的时候。


影片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第五次战役,聚焦铁原阻击战。


志愿军第63军2.5万将士与近5万“联合国军”激战12昼夜,在铁原战场上构筑了一道冲不破的铁长城,将敌人打上谈判桌,为新中国拼来了山河无恙、岁月静好。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国产电影会做如此“大手笔”的拍摄方案。

十几个部门,上千个工作人员。
花了无数日夜搭建了一片上千平米的敌军基地。
然后,预埋了 400 多个炸点,把这里炸个稀巴烂。

为的就是,在电影里可以出现几秒钟的画面。
而这样的场面,在这部国产战争巨制里还有很多,很多。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这部影片无疑是2024年国庆档最热门的影片之一。

《志愿军》三部曲一直在尝试回归、探索,试图拍出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战争史诗。

这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从未有过的新尝试,也是一条异常艰难,逆流而上的新路。

前作《志愿军:雄兵出击》在三大平台拿下当时国庆档新片口碑第一,给市场展示了它的底气。

在巨制规模的全力打造下,以全景视角、群像史诗纵横抗美援朝的历史,讲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在导演陈凯歌的镜头下,电影里的真实历史角色,不仅限于还原历史原型,更难的是突出他们的“人情味”。

如今,原班人马回归,再度奉献了一部战争史诗和视听盛宴。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次延续,也是一次升级。

正如这次影片片名的“存亡之战”,该片聚焦“铁原阻击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也是整个立国之战中,扭转不可能的经典战役,2.5 万人打 5万人,一举把敌方打到了谈判桌上。

上一部《志愿军》只是开端,主线人物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展开,更多的是做背景介绍——
我们为什么要打。
这一部《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存亡之战》)已经不需要过多解释了,就是打,用实战场面告诉你——
我们为什么能赢。

故事视角直接聚焦一家三口,父亲李默尹(辛柏青 饰),哥哥李想(朱一龙 饰),妹妹李晓(张子枫 饰)。
一开场就把所有人都能体会的情感给到——分别。
因为国内战争失散多年的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没过几天日子,就因为一场新的战争,再度分别。

李默尹作为军委的参谋报名去了朝鲜前线。
哥哥李想,此时是63军188师的一名营教导员,也接到命令归队,开赴朝鲜。
只剩下妹妹李晓,追着父兄的军车哭泣。

这个被战争打碎的状态,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随着妹妹李晓也申请上了前线。
这一家三口在朝鲜终于团圆,但也可能面临更残酷的生离死别……

电影剧情也更紧凑。
讲了三场战斗,但最重头的戏,都集中在第五次战役里的铁原阻击战
为什么?
片名就是答案,这是一场事关抗美援朝成败的“存亡之战”。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人民军一个月连续作战,部队疲劳的同时粮弹紧缺,在中朝联合司令部的命令下,各兵团主力开始向北转移休整。

但万万没想到,转移初期的“联合国军”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扑,企图割裂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人民军的防线。

此时,“联合国军”有4师近5万人员,而临危受命的第63军仅有2.5万名将士。

更不用说两方的武器规格差距悬殊。

铁原及以北地区是志愿军重要的后勤物资囤积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一旦失守,志愿军在朝鲜的情况就会非常被动。

甚至之前取得的胜利成果都有可能付之东流。

处于铁原前线的63军,接到志司命令,面对两倍的敌军,要死守铁原。


最终,中国人民志愿军激战12昼夜,成功抵挡住了敌军步坦炮协同的数次冲锋,为稳定朝鲜战场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陈凯歌所说。

“这场战斗不仅是拼勇敢、拼精神,它还需要很多精准有效、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火力和兵力悬殊于敌军的情况下,用挖战壕、利用大石头阻挡坦克等等比较巧妙的方法制胜,这也是我们对铁原战场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戏剧张力,还是视觉表现,《志愿军:存亡之战》都从题材到成片,展现出了较高的可看性。

李想,正是63军的一名营教导员;李默尹,此时也正好在63军189师的前线。
因此,铁原在电影里,既是志愿军的存亡之战,也可能是李家父子的生死诀别。

上一部朱亚文饰演的军工专家吴本正,这一次也来到了前线进行武器情报的收集。
正好赶上了铁原。

在前线阵地,他利用自己的土木工程知识,教战士们构筑工事:
为了抵挡敌军的坦克,要怎样设计战壕,宽度,间隔,土层的松软搭配,怎样利用弹坑做掩护,怎样有效使用反坦克装备……

整个电影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李想率领63军的战士,在和敌军反复争夺铁原前线的三道防线,一次次击毁坦克,挫败敌军进攻。

观众能跟随《志愿军:存亡之战》的镜头,感受整个场景的分布。

镜头就如同扫描仪,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这片场景的地图分布,这足以见识到了陈凯歌导演和摄影指导赵非整个调度功力。

镜头不仅全面展现战场的全面,更是把视角放在武器上,将志愿军炮火和兵力不足的真实情况呈现地淋漓尽致。

毕竟在敌军看来,这本就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斗。

甚至放话,“中国军队抵挡不了这样的攻势,等我们打回鸭绿江边,身后将留下几十万中国人的尸体”。

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态度非常坚决,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步不退战至无人可退。

影片用了数场战斗,把这支“什么仗都能打”的队伍,做了全方位的呈现。
第一场,砥坪里,说的是志愿军“不怕打苦仗”。
即便是多日没有休整的状态,依然跟武装反扑的敌军打得有来有回。

第二场,临津江,188师1营对阵比利时营。
开打前的动员会上,指导员说咱们这次碰到的是个硬骨头,可是咱们营是什么牙口?
下面的志愿军们齐声喊道,钢!钢!钢!
接下来的情形,也证明了他们“不怕打硬仗”。
黑夜中,一行人沿着水路摸进营地,顺利拿下了这支重型装甲部队。

第三场,铁原阻击战,凸显的是志愿军“不怕打恶仗”。

面对步坦炮协同的五万人,志愿军这装备劣势的两万五千人,这场恶战,怎么打?
这就说到了第三点,用多个灵活的战术,衬出志愿军的创意。
负责拖延敌人的189 师知道,正面集中迎敌,肯定坚持不了多久,那干脆,整个师就地“解散”。
分解成几百个小作战单位,每个单位建立好几个营地,像一颗颗钉子一样,钉在敌方部队的必经之路上。
敌人来了,就打,打不过,就去下一个营地,打散了,就找别的部队合并,让敌人有拔不完的钉子。

靠着这样的大胆战术,大大拖缓了敌人前进的步伐
负责阻击的188 师,更是没有闲着,几万人没日没夜地挖着堑壕。

这样敌军坦克一靠近,就会陷进去,不能动弹,坐以待毙。

后来,敌军学乖了,发明了坦克推土机,试图把战壕推成平地。
志愿军不怕,他们假装撤退,诱敌深入,然后把敌军坦克葬送在火海中。

宏大的叙述,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时,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在这一刻有了血肉。

《志愿军:存亡之战》对人物群像的构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在讲述历史的同时,穿插了多个符合历史逻辑的虚构人物。

他们的成型浓缩着那些没有被历史记载名字,却集中代表着抗美援朝精神的无数人。

编剧张珂曾说。

“这部电影的目标是既要让观众看明白三年抗美援朝是怎么回事,又要去理解那个时代、那场战争中,普通的中国人、志愿军他们的心灵。”

陈凯歌,一直擅长用道具作为任务命运的线索。
在《志愿军》里,你肯定已经留意到了,钥匙

而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口的故事,成为了这个战场上浓缩的小家。

钥匙是连接他们一家的元素,这既呼应了前作《志愿军:雄兵出击》中,设下的各种细节,也强调了家的概念。

钥匙在身上,能让人知道,自己还有家能回,那不仅仅是港湾,还是家人留给自己的眷恋。

钥匙就是他们永恒的信物。

回家,是战场上每个人的初衷。

尤其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有家能回,是一种平安,也是和平的落幕;是希望的标志,更是坚持的信念。

再举个例子,花。

李晓在李想出发前,送给他了一朵家乡的花,李想一直夹在笔记本中。
在决战前的动员会上,李想拿出这朵花,让每个战士都闻了闻。
花干了,但香味还在。

这朵花离乡离土,却不曾凋零。
淡淡的花香,战士们嗅一嗅——哦,原来是希望的味道。

主旋律题材不好拍,因为观众觉得,你说的我都懂了,猜到了。
那么对于任何一部希望拍得吸引人的主旋律来说,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打破。
打破刻板印象,打破固有套路。

比如如何表现志愿军装备差这件事,大部分同题材影视剧,就直接在战场上、战斗中去直观体现。

而本片却设计了一场文戏。

在铁原阻击战开打前,吴本正把一线战士组织在一起开会,收集关于国产仿制武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这个角度切入进来,气氛上就有点儿文绉绉的,很是新鲜。

当战士们一条条意见反馈给吴本正,“抵近攻击”这个词先后出现了两次。

一次破壳一次戳心,但凡中华儿女,都承受不住这两波冲击。

再有就是年轻战士的成长线。

以前写新兵成长,大都是老兵带新兵。本片里年轻战士的塑造,更多的是向内挖掘。

孙醒、杨三弟、杨传玉三人的成长,都是对曾经的自己实现了超越。

三人间的相互激励,也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语境。

这得益于《志愿军》一开始就进行了三部曲规划。

年轻战士的成长线可以阶段性地埋在三部电影里,空间一下就大多了。

相信在第三部里,年轻一代战士将担起重任。

电影为了确保真实感,在幕后做了大量的工作。

长达三个月,二十万平米的布景,成百上千人参与真实构筑工事,上万米的战壕,连起来十几公里种类多达十四种以上的坑道。
而战斗戏的拍摄,导演团队不仅自行设计坦克,而且为了达成现实中步坦炮协同的效果,动用了超过两千人同时参演。

哪怕只是看幕后纪录片。
也能看出这战场塑造的真实体验,从烈度和数量上,也绝对是国片顶级水准。

《志愿军》试图告诉大家的是——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的流血牺牲,就是无上光荣。
是血肉之躯,真刀真枪,站着赢的。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拍志愿军?导演的回答是,不能忘

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在场的演职人员和观众们一起,回到那个烽火连绵的战场,亲身体会志愿军的可贵之处。
知道战之不易,知道为何而战,才更显得牺牲的伟大。
都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们的国威之战,哪怕在美国、韩国的历史博物馆里,依然会对这次战争心有不甘。
这也是为何,我们需要反反复复用《志愿军:存亡之战》这样的作品去提醒世人,告诉他们我们取得了胜利,以及,怎样取得胜利的原因。
五星红旗能够在这片大地上高高飘扬,离不开每一个把她托举起来的战士们。

每个人都是纯粹、真实的,但是历史在远去,英雄在逝去,抗美援朝的故事必须有人去讲述。

所以《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国庆档中,必不可少的一部片。
正因为有我们的记忆,他们的生命才长青,他们的鲜血才会一直赤热。
让它做你的国庆档观影首选,一定没错。


作 者 ✎翠 丫


辑 ✎ 翠 丫


PS. 碎片化时代,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继续创作的动力


翠丫看电影
用电影承载观点,一种“真情实感”的倾诉,更是一种“点到为止”的适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