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 ·观察| “三维”布局,看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落子”?

文摘   2024-11-19 08:01   湖南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革命的缩影。


在国家积极培育 “新质生产力” 的壮阔浪潮中,我们如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窥见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展现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能?



01

宏观战略视角:全球浪潮的湖南坐标



在全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交织点上,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为地区崛起的关键。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核心领域,正改写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逻辑,湖南在此浪潮中的定位与发展,关乎地区未来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和价值。


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


11月18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也正式下线,这款车型是比亚迪近期发布的腾势Z9。


两个1000万辆接连出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

 


回首十年之路,是经验的“破壁”。2014年至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造就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也孕育了像蔚来、小鹏、理想、问界、小米这样的新势力;十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从年销不足7.5万辆增长至近950万辆,2015年至今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


正视时下之势,是决策的“指向”。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展望全球之景,是希望的“追逐”。日前,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计到2024年底,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左右,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5以上。电动汽车将在更多国家继续发展成为大众市场产品。


在这一大趋势中,湖南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引擎,积极投身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今年7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长沙专题调研新能源产业发展,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更大功夫,不断优化产业生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9月,互联网岳麓峰会期间,沈晓明与新能源头部企业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会谈,围绕新能源产业战略性发展与优质项目落地,共商三湘大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大计。


对未来的果敢“押注”,源于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坚定笃信。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尽管有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各地对于新能源产业“蛋糕”的争夺已十分激烈。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凸显自身特色,用湖南强大的新质生产力打造独特的“湘”能品牌,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是摆在我们当前的紧迫课题。



02

中观产业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观层面是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的连接桥梁,产业布局与发展态势决定了产业整体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这个层面的表现,是机遇与挑战相互博弈的生动写照,直接影响着产业未来的走向。


产业集群初现,优势与短板同在。


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拉动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已汇聚比亚迪、吉利、北汽以及广汽埃安等242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围绕着比亚迪长沙工厂等几家核心企业,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和相关配套企业逐渐聚集,构建起完整产业链。


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形成全链条产业体系长株潭范围内上游材料可为电池产品生产提供80%以上配套,其中中伟新能源、湖南裕能等4家行业全球前50强企业在各自领域优势突出。宁乡高新区精准引进巴斯夫杉杉、中科星城石墨等“链主”企业,形成涵盖“矿物材料 - 储能材料 - 电芯电池 - 电池回收利用”全链条的完备产业体系,使湖南在全国先进储能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极材料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部件研发制造上行业领先中车时代电气、长沙比亚迪半导体的新能源汽车IGBT,中车株洲电机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


然而,产业集群规模和完善程度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在关键零部件供应方面,如高性能电池、芯片等,湖南本地企业的供应能力还相对不足,产业自主性有待提高。在研发设计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核心技术和设计理念等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同时需要满足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


竞争加剧,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凸显。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地区产业发展不能孤立进行。跳出自身局限,从区域协同的角度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是湖南在复杂产业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内其他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周边省份和沿海发达地区都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



2023年各地新能源汽车产量陆续公布,深圳以178万辆首次登上全国第一的宝座,紧随其后的是上海(128.68万辆)、西安(98.38万辆),形成第一梯队三足鼎立之势。


第二梯队也正虎视眈眈,合肥和常州异军突起。根据合肥市官方数据,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较2022年产量翻了一倍多。新能源汽车已成长为合肥第二大支柱产业。而长沙与合肥旗鼓相当。2023年,长沙市新能源汽车产量72.69万辆,与合肥仅有2万辆之差。


对标“优等生”,当好“上进生”。这种情况下,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应对竞争的关键。湖南更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分工、技术合作、市场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在产业规划中注重差异化发展,挖掘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劳动力优势和产业基础,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在区域协同中强化上游或下游产业链。



03

微观企业生态:创新转型是关键



企业是产业的细胞,它们的活力与困境决定了产业整体的健康程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湖南的企业正站在创新与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死存亡,也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发展节奏。


中伟新能源便是代表之一。积极加大研发投入,勇于探索创新路径,率先大规模量产9系高镍产品,不仅稳固了行业内的龙头地位,更引领了整个湖南新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长沙比亚迪公司则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一方面,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长沙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比亚迪长沙工厂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5万人。另一方面,比亚迪所研发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技术,不仅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更在安全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执着追求,为车辆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筑牢了根基,也为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树立了技术标杆。


今年,在享有盛誉的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携全系新能源产品矩阵惊艳亮相,吸引了欧洲各大媒体的目光。


以他们为代表的核心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的新性能、新功能和新设计,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


也意味着,湖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有了足以凭借的核心技术优势,摆脱了低附加值、同质化竞争的困境,向高端制造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宏观掌控风云,中观承载格局,微观企业该如何应对未来挑战、激发经济活力?


其一,要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产品战略;其二,要在成本控制和质量提升之间找到平衡。例如近一年来,电池主要原材料锂价格波动幅度超过200%,原材料价格波动对电池成本的影响,需要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来应对,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既定边界被打破,新规则在重构中诞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车企已成功实现“弯道超车”,下一段赛道,是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双主线”时代,我们该如何续写“无上限”的新能源传奇?值得认真思考和期待。




编辑|张米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海报 |  中美关系4年来的7条启示


辛小湘·观察丨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自我超越”


辛小湘 | 中部农博会:“五大看点”直击乡村振兴→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指点
发扬《新湘评论》独特优势,与您一道品读思想、纯净心灵、鼎新前行。\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