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丨鱼香瓦灶书传奇

文摘   2024-10-18 15:31   湖南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生动展示湖南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做法成效,讲好湖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故事,《新湘评论》组织记者从1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区)中各选取1-2个村进行蹲点式采访,推出“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到了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


走进瓦灶村,精致的村舍、平整的道路、丰收的田野……

西河从村前静静流过,历经岁月的古桥讲述着沧桑。房屋上随处可见充满鱼粉元素的墙绘,修葺一新的家风广场清廉标语跃入眼帘。村民们或健身或纳凉或赏画,累了,饿了,就嗦一粉栖凤渡鱼粉!一勺鲜鱼红油汤,淋在刚出锅的米粉上,鲜香爽辣,好不畅快!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古村、古树、古桥与流水、云彩、飞鸟相映成趣,风景秀丽、产业兴旺、乡村和美与村民的幸福生活相映生辉,“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饮乡愁,最是那碗人间烟火

一碗米粉,一座城。和永兴湘阴渡“烧鸡公”一样,郴州栖凤渡鱼粉也是有“故事”的。相传三国时期庞统(号“凤雏”)发配边疆夜宿栖凤渡时,机缘巧合吃了一碗鱼粉后胃口大开,直呼:“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此后,他励精图治,终成伟业。日后,那碗鱼粉也被称为“栖凤渡鱼粉”。

吴安英,栖凤渡鱼粉第三代传承人(胡建华 摄)

吴安英,作为栖凤渡鱼粉的第三代传承人,为了让这碗粉更加“地道”,从备粉、熬汤到煮粉,坚持亲力亲为,从三大步骤到十六道工序,追求尽善尽美。2016年,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碗承载着历史、浸润着乡愁的栖凤渡鱼粉,也从一道地方美食变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

舞蹈演员出身的胡建华,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为了更好地传承,虚心给吴安英当起了徒弟,并选择来瓦灶村打造鱼粉传承基地,转战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之后又建起了非遗工坊,在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让村民从脱贫走向致富的同时,也引来了大“流量”,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接待研学学生2万多人次。

“有瓦就有人,有灶就有烟”。因为这碗鱼粉,旅游打卡、品尝美食的人络绎不绝。瓦灶村,散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一二三,齐步走”,“出圈”又“出海”

“烟火气里看经济”,瓦灶村活力满满的背后,是村支“两委”借凤楚传奇公司这个平台谋划的“一盘棋”:以鱼粉为主线,发展原材料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美丽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昔日的“空心村”变为如今的“产业村”。这一切,缘于那碗鱼粉,得益于“小巨人”企业凤楚公司。“我家的鲢鱼从来不担心销路,每年全部都供给了凤楚公司。”承包了八九十亩鱼塘的养鱼大户邓国军欣喜地说。

“小巨人企业”凤楚公司“出圈”又“出海”(胡建华 摄)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一碗鱼粉,串起了一条产业链,带动了5000多户增收。

一碗鱼粉,成为必尝佳肴,带动了3万人就业。一碗鱼粉,被研发成速食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从路边摊到产业园,从非遗“老手艺”变成致富“新产业”,凤楚公司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正如董事长胡建华所说:“必须把这个金字招牌擦亮!”


唤醒红色记忆、打开治理格局的“能量密码”

产业有了,口袋富了,如何提高村民乡村治理的热情?

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将曾作为红军医院使用过的闲置老屋重新规划,经过修缮陈列后,摇身一变,成了“议事中心”,瓦灶村的新地标——“红色下塆”屋场正式建成。

有了“议事中心”,就真正有了“精气神”:恳谈会、夜谈会、宣讲会不断,“承诺”入了框,“事迹”上了墙,“乡贤”上了榜。能量之门自此开启。

“333”工作法来了——

“三亮”,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让党员纷纷从“隐身”变为“在线”;“三带”,带头学政策、干实事、比服务,使干事不断从“被动”变为“主动”;“三卡”,党员

连心卡、意见收集卡、任务交办卡,让党群关系慢慢从“联户”变为“连心”。

家风广场(田国清 摄)
“崇德向善积分银行”来了——

以户为单位,围绕社会公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对村民的言行举止、好人好事开展评分,并进行详细记载,凭积分兑换等值物品。

“有了积分银行,好人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不仅自己脸上有光,也给家人争了光。”村民廖丽芳提着兑换来的生活物品开心地说。

屋场党建,就好像磁石一样,拉近了村支“两委”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也唤醒了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红色记忆。为了更好地延续文脉,留住乡愁,村里又秉承“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修缮好了李佑如故居和红军医院。“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修缮邓壹故居,让文化振兴真正带动我们村的发展。”驻村工作队队长田国清信心满满。

“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党小组建在屋场上”,政策在家门口宣讲、民意在家门口听取、矛盾在家门口化解、发展在家门口谋划,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2023年,在屋场共计开展了12次夜话、7场宣讲,收集意见建议80多条,解决难题42件。

党建做“加法”,服务“零距离”,党风促民风,治理“开新局”。屋场党建,开启了“能量密码”,激活了“一池春水”!


“颜值控”:追求从外到内的“美丽蜕变”

曾经的西河,污染严重。“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洗不净马桶盖。”一句民谣,见证了它的真实。

随着“全力把西河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郴州样本、郴州模式”战略的实施,位于西河风光带中段的瓦灶村,为了提升“颜值”,也“使”出了不少“真招绝活”。

路网通畅了,污水清理好了,环境卫生也变好了。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广场,富有田园风情的竹篱笆……旧围墙被打造出新韵味,老房子也被赋予了新内涵。一街一景,一组一韵,美了,醉了,村民的口袋也富了。

新时代美丽乡村瓦灶村(杨大青 摄)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

图书室建成了,书屋阅读成为时尚,“书香下塆”被人称道。乡贤馆开张了,引资、引才、引智、引项目,培养了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乡贤理事会”成立了,汇聚了一批产业兴旺的带头人、招商引智的牵线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荡漾在每个人的心田。

“颜值”拉满,“气质”爆棚!生态圈山清水秀,生产圈欣欣向荣,生活圈怡然自得,也许,这就是瓦灶人追求的“美”!

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追求。


心之所向,逐梦而行

不可否认,在打造人居环境、追求“美”的过程中,瓦灶人也是付出了很多艰辛的。

土地流转,村民不配合,本来种莲藕每年有7000元/亩的收入,现在却只能拿到400多元/亩的租金。怎么办?村支“两委”上门做工作,想办法,为流转家庭增加“就业”机会,每月妥妥多了3000元收入,后顾之忧解决了。

拆违拆危拆杂,村民不理解。本来农民有烧柴和饲养家禽的习惯,废弃的泥砖房是他们放置柴火、农具和圈养家禽的理想场所。现在却要拆除,拆了后柴火往哪放,鸡鸭怎么圈养,农具又怎么摆放?村支“两委”一次又一次地上门劝说,沟通解释,并与村民一起理清思路,共同规划,制订举措。这样,村里“破、旧、乱”“脏、乱、差”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善,“旧貌”开始焕“新颜”。

逐梦瓦灶:“世界鱼粉之乡”(杨大青 摄)
“三清五改”的人居环境整治,虽然资金尚存缺口,成绩却是喜人。2023年共拆除杂屋危房5500多平方米,完成了堆上公园绿化提质等整治工作,新建通组公路帮助村民彻底摆脱了“天晴一身灰,天雨一身泥”的困境,使“美丽乡村”崭露头角。

“美丽乡村”呼唤“美丽经济”。以党建引领的瓦灶村,在村支“两委”和村民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供销合作社模式,壮大集体经济。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5.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万元。

未来,藏在瓦灶人心中,还有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不仅要成为“中国鱼粉之乡”,更要破圈出海,走向世界,成为“世界鱼粉之乡”。

夜未央,庭燎之光。为了心中的那个梦,瓦灶人正向阳而生,逐光而行,继续书写新时代的“凤楚传奇”!


采访对象:瓦灶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田国清
采访时间:2024年5月27日
记 者:您在村里工作期间最想感谢谁?
田国清:在村里已经工作了两年多,我最想感谢的是瓦灶村的村民,他们善良淳朴,对乡村振兴工作非常支持和配合,同时也给我生活上最好的照顾。
记 者:您最近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田国清:目前瓦灶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打造可持续性的产业,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
记 者:您在村里工作以来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田国清: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把全村村民的“干劲”凝聚在一起。
记 者:您最近的一次通话是打给谁?
田国清:我最近的一次通话是凤楚公司董事长胡建华,跟他交流如何进一步加强村企合作,成立强村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

记 者:您最想分享的一张照片是什么?

田国清:最想分享的一张照片是2022年我们拍的一张“振兴瓦灶村、喜迎二十大”的照片。那张照片上有我们村的水稻、莲藕和房屋等,不仅寓意瓦灶人的希望,更是表达了瓦灶人对党的感谢。
记 者:您最想为谁办一件事、办什么样的事?
田国清:目前我最想为1至5组果子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全村的村容村貌、居住环境提升上来,让所有村民安居乐业。




















品,瓦灶村流淌着的小“美好”

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一个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细细品味,恰如村中流淌着的西河,于静静中不时泛起一些“小美好”,坚定地流向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美好”之一:小鱼粉,引来大产业。以“鱼粉飘香”为主题,借助凤楚公司这个平台,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合作模式,形成特色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串珠成链,值得探索。

“美好”之二:小屋场,激发大能量。以屋场为基本单元,建设党小组阵地,以村组党员为主体,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村”与“民”共商共治共管共享,使治理更有效,社会更和谐,值得推介。

“美好”之三:小积分,弘扬大善举。文明行为积分化,文明积分细则化,群众“事事可积分、处处能积分、人人懂积分、个个想积分”,有力地助推了乡风民风向上向善,同时也为美丽乡村建设聚力赋能。

……

美好的事情还有很多。

或许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按下暂停键的片刻,才能带着对大自然最诚挚的膜拜,对乡愁最大的依恋,默默地感受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村落的韵味以及它所沉淀出来的无穷魅力。

一湾碧水润万家,一条河流促发展。如今的瓦灶,丰收之歌正在唱响,乡村振兴之路波澜壮阔。





编辑|佟秋月    一审|吴   金

二审|张勤繁     三审|贺弘联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丨石漠花开,橙果点金


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丨风情苗乡看沙科


辛小湘 | 媒体变革,兴兴向“融”再出发!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指点
发扬《新湘评论》独特优势,与您一道品读思想、纯净心灵、鼎新前行。\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