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来帮帮你》主题活动中,经过大家的商量和建议,我们设计了“宝石瓶积积乐 一起夸夸我”区域游戏。一次游戏时,澈澈着急道:“老师,谁的宝石瓶摔坏了?”许多小朋友寻声而去,开始关心和讨论起来。
老师,数字17不见了!17是谁的数字朋友?
是嘉禾!他好像有点儿伤心。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们可以帮你一起重新换一个,好吗?
璨璨也是不小心。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更漂亮的宝石瓶。
哪里去找漂亮还不会碎的瓶子呢?
来自小伙伴的关心与安慰很快就让小嘉禾又开心起来。大家在讨论中也纷纷提到:哪里去找漂亮的瓶子?哪种瓶子方便装东西又不容易摔碎?
就这样,“瓶子”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重点,那就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想要找到合适的瓶子替换,我们得思考:身边有哪些瓶子?它们是什么材质?有什么用途?于是,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始寻找身边的瓶子。
随着调查与发现的不断丰富,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各种瓶子带到班级,和小伙伴们一起观察、交流、讨论、分享。
瓶子有陶瓷的、塑料的、玻璃的,塑料的不容易碎。
我家的瓶子会用来装醋、油、酱油,放一些吃的东西。
我家的玻璃瓶是用来装糖果的。
瓶子还可以用来装饮料,塑料的饮料瓶不容易碎。
外婆用瓶子来装药。
妈妈用瓶子来插花。
原来,生活中的瓶子有不同的形状、颜色、材质、用途,但也有相似之处。让我们帮助瓶子找到他们相似的“朋友”,进行分类整理吧。
自从班里新增了“瓶子朋友”,孩子们常常会开心地与它们互动:摸摸、摇摇、转转、看看、说说······
通过对瓶子的仔细观察,交流、讨论,孩子们发现了瓶子的主要结构:瓶盖、瓶颈、瓶身、瓶底,还为瓶子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
在“寻找瓶子朋友”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找找、看看、摸摸、说说、画画等方式与瓶子“亲密接触”,经过初步探索,加深了对瓶子的认知,也积累了更多积极有益的学习经验。老师将持续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由问题生发活动,鼓励他们继续保持探究热情,支持他们有意义的学习。
小朋友们还发现,瓶子有时会“躲”进有趣的绘本里。我们一起欣赏故事《装幸福的小瓶子》,讨论小瓶子里装着的不同情绪与故事,还会在一起说一说、讲一讲,为绘本想象、创编更多有趣的情节。
尧尧说:“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装进瓶子里。”于是,大家开始涂涂画画,把自己的心情、小秘密记录下来,装进专属于自己的宝石瓶里。
了解了有关瓶子的这么多趣事,孩子们对瓶子有了更多的认识与创意。那就试试动手设计与众不同的瓶子吧。
孩子们欣赏了许多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他们尝试将这样的创意与形状各异的瓶子相结合,大胆创作与设计。
孩子们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想法,尝试让收集到的一个个废旧瓶子“焕然一新”。大家设计了这么多好看的瓶子,嘉禾可以拥有新瓶子啦!
最近看了蒋老师的魔术游戏,孩子们好奇地问:“瓶子会变魔术吗?”带着疑问,大家一起进行了尝试。
★ 瓶子吹气球
醋和小苏打装进不同的瓶子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套在瓶口的小气球都会被吹起来吗?
★ 会唱歌的瓶子
不同的瓶子碰撞,发出的声音也不太相同。
塑料瓶碰撞,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
玻璃瓶碰在一起会发出叮叮叮的声音。
装了水的瓶子碰在一起,发出的声音变小了。
金属瓶碰撞发出的声音有点“尖”。
怎样让瓶子发出更好听的声音呢?有小朋友建议:可以将瓶子制作成好玩的乐器,大家一起演奏,瓶子发出的声音就变好听啦。
在“瓶子变身站”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尝试用画笔彩绘瓶子,用彩纸、贴纸、超轻黏土装饰瓶子,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当然,他们也在一个个有趣的探究实验中,提出猜想、大胆验证、分享结果,在“瓶子朋友”的帮助下,有了更多发现。有趣的经历与深入的参与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让他们自发地思考有关瓶子的更多趣味玩法。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来了:瓶子还可以怎么玩呢?
将瓶子远距离有序排列,滚动小皮球,看看谁击倒的瓶子更多。
比一比,看谁套中的瓶子更多。
听口令做动作,听到“抢”的指令时,看谁先拿到瓶子。
生活中的不少瓶子都是易碎、易损坏的,在游戏时,也有几个瓶子“受伤了”。于是,大家提议开展一次“护瓶行动”。
怎样保护瓶子,它才不会损坏呢?
用完的瓶子可以进行垃圾分类,不乱扔。
把玻璃瓶放到箱子里。
许多瓶子都是可回收物品哦。
碎掉的玻璃瓶会割伤手指。
可以把易碎的瓶子放在不容易碰到的地方。
生活中的常见事物,都可以成为引发孩子们深度学习的材料。“破碎的瓶子”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对同伴的关心,老师基于对他们行为的关注以及个性品质的引导,找到了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使课程有了不断延伸的可能:探究瓶子的特性、讲述与瓶子有关的故事、对瓶子进行艺术创作、借用瓶子进行探究实验、创新好玩的瓶子游戏、开展护瓶行动······这是老师对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护与珍视,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
孩子们在过程中环保意识的建立、动手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增强、创新思维的拓展、运动能力的发展皆是老师不断思考“什么是适宜的教育”“如何培养悦动、喜阅、乐创、共享的小主人”的过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有序,静水流深。
撰稿 | 乐 巧 车小芬
编辑 | 陈廷婷
审核 | 郎雅岚 冯永红 张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