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悄悄话》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感知着万物生长的生命力,共享着春来了的喜悦。胡豆、豌豆又频繁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生活中,“豆豆”成了孩子们聊天的话题。
豆浆是怎么来的?像牛奶一样从动物的身体里挤出来吗?
关于豆子,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在讨论中孩子们共同回忆与记录,进行了最常见豆子的投票统计。
关于进一步提出的问题,孩子们还邀请爸爸妈妈一起继续调查、记录,开心地与小伙伴们分享自己更多的发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于豆子的初感知,幼儿通过集体讨论、调查、记录、分享,对豆子的探究兴趣进一步萌发,也积累了有关豆子的初步经验,为接下来的探究之旅开启了更多“趣味探索”。
孩子们将自己找到的各种不同的豆子,带来幼儿园与小伙伴们一起观察、分享。瞧,这是我们班里新来的“豆豆朋友”。 这些豆子的形状、颜色、气味都有哪些特点呢?孩子们邀请小伙伴一起观察、讨论,记录下它们最具代表性的特点。
怎样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可爱的“豆豆朋友”呢?孩子们想到可以开展一次“豆豆自我介绍派对”,他们“变身”成各种常见的豆子,介绍让“自己”最骄傲的特点。 我们的故事从“探索豆豆”进一步深入,幼儿通过看、摸、闻、说、记录等方式,了解了豆豆更多显著特征。在“豆豆自我介绍派对”游戏中,我看到了他们独特的创造力、想象力。这种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表达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 许多孩子对于“如何种植豆豆”充满着好奇与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豆子需要生长在什么地方?怎么让它冒出小芽?豆子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孩子们开始了新的讨论······
土培组
在过程中怎么更好照料豆子?孩子们提出“值日生任务分工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与照料任务。
孩子们照料豆子,定期对豆子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与分享。
在这个有趣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为什么有的芽芽比较长、有的却很短?为什么靠近窗户的豆苗生长得更好?······
在知道豆子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后,孩子们开始调整自己的照料方式。很快,水培组的豆子发芽啦!
土培组的豆苗苗越长越高,有的还长出了豆角,孩子们都盼望着豆角快快成熟。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将种植的劳动成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小豆芽被做成了一道道美食。孩子们都说,这是他们尝过的最好吃的豆芽!
种植活动是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创设种植环境,观察豆子的发芽过程,解决种植中出现的问题,也渐渐懂得成长的不易。这样的劳动体验是辛苦的,却也是快乐的。 孩子们发现,豆子的数量不同、种类不同,碰撞在一起发出的声音也不太一样。豆子可以用来制作成好玩的乐器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玩一玩吧。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可喜欢进行“夹豆豆”比赛了。考验专注与手眼协调能力的时候到了,大家一起加油哦! 原来豆子还会跳舞呢!豆子、醋、小苏打相遇,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用身体也能进行和豆子有关的游戏,快来和中二班小朋友一起玩“炒豆豆”吧!
在“豆”来“豆”趣课程活动中,幼儿感知、观察豆子,进行豆子种植活动,探索豆子的各种玩法。他们每天来园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豆子的生长情况,悉心照料,他们与豆子一同成长着。教师也一直观察、了解着幼儿的经验与需要,陪伴幼儿细致观察、耐心等待,与他们共同体会坚持与责任,教师对于教育契机的捕捉,也推动着课程活动层层深入。生活即教育,我们应珍视幼儿与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点滴相处,也许这会成为他们难以忘却的学习经历。撰稿 | 杨 莹 冉 越
编辑 | 陈廷婷
审核 | 郎雅岚 冯永红 张 倩